去中心化——未来城市能源发展展望

2018-06-27 15:12:10 国家电网报 作者:孙祥栋  点击量: 评论 (0)
企业发展的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集聚经济促使了城市的诞生、发展,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规划与市场主体这两者共同选择的结果。未来,伴随着城市

企业发展的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集聚经济促使了城市的诞生、发展,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规划与市场主体这两者共同选择的结果。未来,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功能的持续完善以及交通系统的持续优化,城市的“去中心化”将渐成趋势,城市空间布局将由“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变。“去中心化”的城市不断呼唤能源发展的“去中心化”,为适应城市空间布局的新变化,能源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将更为复杂。

一、“去中心化”的城市

企业生产的规模效应塑造了城市的“雏形”,集聚经济则造就了真正的城市。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单中心”的城市里,集聚不经济的现象也随着城市的扩张不断增多,居民日常出行的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持续上升,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城市居民的幸福感不断降低,城市整体的生产效率逐渐下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城市副中心的产生就是非常必要的,当城市副中心形成后,“职住分离”的问题将得到很好的解决,居民的平均交通成本将会大幅度下降,交通拥堵的现象也会得到较好的改善,大城市病逐渐缓解,城市生产效率逐步提升。

当前,我国的一线城市以及大部分二线城市均由“单中心”结构向“多中心”结构持续演化。如按照规划,北京的通州将建设成多功能、综合性的城市副中心;上海则一直是“多中心”发展的实践者,浦东的发展被认为是城市空间格局调整的一个成功案例;广州则将逐步形成“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网络型城市空间结构;深圳将在西部现有的“福田—罗湖”“南山—前海—宝安”的基础上,实施“东进计划”,在东部新建第三个经济中心。总的来看,当“单中心”城市发展、扩张到一定阶段,人口、产业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多中心”重要空间形态的城市将逐步形成。

二、“去中心化”的能源

能源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投入要素,传统“单中心”城市发展模式下,城市能源消费经历了以“以散烧煤为主的分散式化石能源消费”向“多种能源互补的集中受入式消费”的过渡。在这一转换过程中,电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跨区输电网的持续发展,城区配电网的不断完备,可供消费的清洁能源占比快速增长,城市生产和生活的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空气污染状况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未来,伴随着城市发展的“去中心化”,城市产业外迁要求能源流向“去中心化”,具体来看:

能源供应方式逐步由单中心“集中受入式消费”过渡到多中心“集中受入与分布供应并存式消费”。其中能源的集中式受入是城市能源供应的主体,主要考虑我国规模较大的城市集中分布在东南部地区,能源消费量大且集中,而能源资源禀赋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地区,市场与能源资源禀赋空间倒挂。但能源集中式受入的灵活性不强,很难满足城市空间结构在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过程中对能源供应的多样化需求。城市副中心的产业发展往往更加强调低碳、环保和智能,分布式能源则具有规模小、灵活性强、清洁低碳等特点,更加契合城市副中心的发展需要,通过不同循环的有机整合可以在满足用户能源需求的同时实现能量的综合梯级利用,并可克服冷能和热能无法远距离传输的困难。

此外,考虑到“多中心”城市的生产关系更为复杂,城市各“子中心”之间既需要考虑自身产业体系完备、职住平衡等问题,又需要考虑各“子中心”之间的产业体系分工、城市功能定位等新现象,城市各“子中心”之间的要素流动将更加频繁,信息流通更加充分,生产组织逐渐向“小型化”“智能化”过渡。这对能源系统的智能化水平、灵活性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能源品种(煤、油、气、电等)横向的互补性、纵向的(能源、电网、油气输配、储能等)协调性需要进一步加强,能源流向将逐渐双向互动、供需双方将实现更为充分的实时互动。

三、结论

“去中心化”并不意味着没有“中心”,而是指城市发展将由“单中心”转向“多中心”。城市的多个“中心”之间优势互补、产业互动,这就要求能源行业的供应灵活水平大幅提升,分布式能源将快速增长,城市能源网需要更加坚强、更加智能。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责任编辑:电朵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