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国智能电表行业特点分析

2018-03-23 14:54:07 大云网  点击量: 评论 (0)
我国电能表及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产品主要市场需求来自国网、南网等电力系统用户,电力系统用户主要通过招投标方式进行电能表产品的采购。电能表生产企业按照电力系统用户对产品功能、性能等方面的要求,进行投标,中标后采用订单式模式组织生产。

(3)质量壁垒

电能计量产品是贸易结算用计量产品,对于产品的质量要求非常高。要求产品安装上线之后,整个生命周期内稳定可靠、性能一致,这就要求企业从设计环节下功夫,充分考虑抗干扰措施,预留足够设计余量;工艺上要求精益求精,充分验证和测试产品各项性能;采购上要求严格监控供应商资质和供货品质,确保元器件一致性和稳定性;制造上要求严格监控产品制造中的任何细节,采用大量自动化检测设备,自动进行识别和判断产品性能,确保产品出厂无瑕疵。

(4)品牌及信誉壁垒

由于行业产品要求可靠性高、稳定性强,质量问题的敏感性高于一般的产品,品牌效应是进入客户招标入围和决定中标结果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客户在选择供应商时,会对企业产品的历史运行情况、技术服务能力、成功应用案例及响应速度均提出较高要求,并需要企业有多年设计、生产、服务积累的经验及良好的品牌形象。从销售的实际情况看,不具备一定技术水平、产业化生产能力、大规模供货经验及售后服务能力的新厂家很难进入行业。

四、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

1、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产业政策支持

节能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我国政府已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 年下降40-45%。2011 年5 月,《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1 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中要求: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输配电价改革,推进竞争性电力市场建设和大用户直接交易试点,完善水电、核电、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形成机制,调整销售电价分类结构,择机实施居民用电阶梯电价。

2011 年11 月29 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居民生活用电试行阶梯电价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对居民生活用电开始试行阶梯电价。智能电表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产品是实现阶梯电价的物质保障前提。

智能电表及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产品属于国家发改委鼓励类产品,国网“十二五”规划在用电环节智能化的主要目标是:完成智能双向互动服务平台建设,实现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全面覆盖;在智能用电服务系统、电动汽车充放电等新技术、新设备、新商业模式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深化智能量测体系建设,智能用电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国家相关政策、措施为智能电表及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产品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必将会推动其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

(2)我国电网投资的稳步增长将给智能电表行业发展带来良好前景

近年来,国务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陆续制定相关鼓励政策,引导智能电网建设,强调智能电表的重要作用,为国内智能电表制造企业营造了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预测,2020 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8.00-8.81 万亿千瓦时,“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4.6%-6.6%,2030 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11.30-12.67 万亿千瓦时。在电力需求的有效拉动下,我国电力投资力度将持续加大。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滚动研究综述报告》,“十二五”期间全国电力工业投资将达到6.1 万亿元,其中电网投资约2.9 万亿元,占电力总投资的48%;“十三五”期间全国电力工业投资将达到7.1 万亿元,其中电网投资约3.5 万亿元,占电力总投资的49%。

国家能源局2015 年7 月公布了《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2015-2020 年)》,要求通过实施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有效加大配电网资金投入。“十三五”期间累计投资不低于1.7 万亿元,预计到2020 年,高压配电网变电容量达到21 亿千伏安、线路长度达到101 万公里,分别是2014 年的1.5 倍、1.4 倍,中压公用配变容量达到11.5 亿千伏安、线路长度达到404 万公里,分别是2014 年的1.4倍、1.3 倍。我国电网投资的稳步增长将给智能电表行业发展带来良好前景。

2、不利因素

(1)行业竞争激烈

智能电表行业制造企业数量众多,目前电网公司对智能电表产品实施集中规模招标采购,引导行业竞争向技术、品牌、产品附加值等高水平、良性竞争态势发展,虽然大部分技术实力较弱,产能较小的企业退出了市场,但未从本质上改变行业参与者众多,行业竞争日更趋激烈的情况。

(2)高级复合型人才紧缺

智能电表及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产品涉及多种技术,随着用户需求、应用模式和政策措施的改变,要求不断地创新,产品更新频率逐步加快。从产品研发、企业生产管理、销售管理、服务管理、信息管理等诸多方面加大了对高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目前,国内高级复合型人才短缺,专门从事对行业发展进行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及重大专项研究的力量薄弱,高端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与国外产品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制约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责任编辑:电朵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