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电力服务形态创新

2018-04-12 22:56:34 《互联网+智慧售电》  点击量: 评论 (0)
“互联网+”智慧能源,其实质就是“能源互联网”,即依托互联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融合,借助能源物理网和互联网平台,实现整个能源系统效率的最优化。

“互联网+”智慧能源,其实质就是“能源互联网”,即依托互联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融合,借助能源物理网和互联网平台,实现整个能源系统效率的最优化。“互联网+”智慧能源对电力公司推进智能电网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其在分布式电源及微电网、工业用电需求侧管理、家庭智能用能、电动汽车充换电等智能用电领域将对电力公司产生积极影响。

(1)互联网环境下基于数据挖掘与预测的智能用电功能拓展。互联网环境下能源企业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对设备状态、电能负载等数据进行分析挖掘与预测,有利于电力公司构建强大的基础数据资源池,通过对客户端电能负载的实时采集、分析挖掘和大数据分析,借助现有多业务应用平台,开展综合性智能用电功能拓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互联网环境下智能配网创新。通过建设多能源协调互补的能源互联网,将有利于电力公司发挥分布式发电、储能智能微网、主动配电网等关键技术上的领先优势,构建电力设备和用电终端双向通信和智能调控,逐步建成开放共享的能源网络,实现科技创新和清洁发展,实现互联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融合与创新。

(3)基于互联网的能源服务新模式推动电能替代技术发展。通过推进电动汽车、港口岸电等电能替代技术的应用,推广电力需求侧管理开展绿色电力交易服务区域试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将有利于电力公司加强能源生产和消费协调匹配,推动电力公司电动汽车和电能替代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并促进节能减排。

(4)客户平台业务创新,实现增值项目运营模式。针对能源系统扁平化、用电设施智能化改造的产业转型目标,用电设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以及云计算、多维度数据采集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利于电力公司充分利用开放性、互动性、实时性平台进一步创新和拓展业务模式,发展家庭能效管理等新型业务,创新个性化定制服务和能效管理新模式,构建共建共享的智能电网运营新模式。

(5)互联网与电力服务深度融合,提升用户用电体验。互联网与电力服务深度融合不是简单的供电服务业务上网,而是融合互联网思维方法、技术,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大数据应用为驱动,以客户满意度为目标,围绕服务全业务流程,打造一条前端触角敏锐、后端高度协同的服务链,推动服务渠道之间、前端后台之间、相关专业之间的无缝衔接,实现电网企业从被动粗放向主动创新型消费服务模式的转型。

互联网环境下,低压客户可通过微信、手机App等线上渠道申请业扩报装,工单调度后台自动派送任务到相关人员进行现场作业。现场作业人员通过移动作业终端,在客户现场完成信息验证、确定供电方案、签订电子化合同、安装计量装置、通电,实现低压客户“一站式”的办电服务。

基于客户信用的差异化服务。供电企业可与征信机构开展征信信息的共建共享合作,对于信用良好的客户,提供受电设备健康检查、用能指导等延伸服务。对于信用差的客户,采取缩短电费结算周期、电费保全(预收冻结)、预付费控等措施。

基于客户画像的电力精准消费服务。积极开展“大数据”分析挖掘,以“标签库”的形式,构建立体化、多层次、多视角的客户全景画像,实现对电力客户特征的精细刻画。针对不同特征的客户,提供差异化的办电、催电费、交电费、咨询等业务,主动精准地推荐用电套餐电费垫付信贷、智能家居节能计划、分布式电能接入等用电产品及服务。

基于LBS(地理位置服务)的自助式故障报修服务。利用LBS,实现客户报修地点自动定位、智能判断故障点落位;通过互联网渠道完成故障抢修流程,并实时告知故障信息和抢修进度,实现自助式故障报修和抢修进度定向推送、局部范围计划停电便捷查询。

主动式小区负荷预测及需求侧响应。建立与外部单位(生产厂家、电商、实体卖场、快递公司等)的合作渠道,获取其销售的大功率电器及用户地理数据,构建基于电器销售数据的小区负荷预测模型,为配网改造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在用电高峰期,白动定位超负荷配变供电范围内的客户,提示客户调减主要电器负荷,对于实时响应的客户进行相应的激励和补偿,实现小区客户需求侧响应。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责任编辑:蒋桂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