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能源服务的市场潜力分析
当前,我国能源消费供给、能源结构转型、能源系统形态呈现新的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以及电力改革进程加快,开展综合能源服务已成为提升能源效率、降低 用能成本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成为各企业新的战略竞争和合作焦点。综合能源服务新业态的发展正在对传统能源市场和商业模式产生强烈冲击。为适应能源发展新形势,抓住新的商业机遇,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制高点,各传统能源企业纷纷加快向综合能源服务转型的步伐,新能源企业纷纷延长各自的产业链、快速拓展其业务范围,各种社会资本和新技术也大量涌入该领域,试图为未来的能源竞争和企业可持续发展提前布局。
一、综合能源服务的概念及分类
(一)综合能源服务的概念
综合能源服务是一种新型的为满足终端客户多元化能源生产与消费的能源服务方式,涵盖能源规划设计、工程投资建设、多能源运营服务以及投融资服务等方面。即在传统综合供能(电、燃气、热、冷)基础上,整合可再生能源、氢能、储能设施及电气化交通等,通过天然气冷热电联供、分布式能源和能源智能微网等方式,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多能协同供应和能源综合梯级利用,从而提高能源系统效率,降低用能成本的一种新型能源服务模式。
综合能源服务最本质的特点是以电力系统为核心,改变以往供电、供气、供冷、供热等各种能源供应系统单独规划、单独设计和独立运行的既有模式,利用现代物理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以及提升管理模式,在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的过程中,对各类能源的分配、转化、存储、消费等环节进行有机协调与优化,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新型区域能源供应系统。
综合能源服务未来的发展将朝着供应能源多元化、服务多元化、用能方式多元化及智能化趋势发展。
(二)综合能源服务的类型
按照服务类型划分,综合能源服务大致可以分为6类:能源供应服务、技术设备服务、管理服务、工程服务、投融资服务、其他衍生服务,具体见表1。
表1 综合能源服务类型及内容
综合能源服务的宗旨是为用户提供高效智能的能源供应及增值服务。它的兴起代表着我国能源行业重心已从“保障供应”转移到“以用户为中心的能源服务”。即从“以供应者为主体,用户作为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要求真正实现一切以用户为中心,从而更好满足用户需求出发”,这也是能源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要求。
二、电力市场面临的形势变化
综合能源服务的出现创造了新的商业机遇,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市场业态,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但同时也给传统能源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政策变化,改变能源供应市场结构,催生新的商业模式
2014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6次会议,明确提出了我国能源安全发展的“四个革命”战略思想,即: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推动能源体制革命,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随后电力体制改革9号文出台,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原则,提出“三放开、一独立”政策,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在去产能方面发力,特别是煤炭去产能成为能源领域的重要内容,并以“互联网+”智慧能源这一新概念促进能源系统扁平化,加上多能互补的发展方向,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具体见图1)有效地推动了能源供应结构向多元化发展,从而促进新业态的发展,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即综合能源服务的诞生。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图1 能源政策变化
(二)新概念、新技术出现,改变能源消费模式,衍生新的增值服务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与能源的深度融合(具体见图2)推动能源消费模式向智能化转变,从而衍生出更多新的增值服务。最典型的就是能源互联网推动思维方式的转变:传统思维下,资源集中度高,市场竞争意识弱,对用户实际用能需求考虑较少;而能源互联网思维下,会催生多元化的新的商业模式和投资机会,彻底打破能源体系封闭垄断的结构,向以用户需求为中心转变。能源互联网可以在广域能源协调方面做规划,不再是以各领域割裂孤立的方式去做,推动多种类型能源横向跨界融合与优势互补。综合能源服务新业态的出现,构建出多种能源优化互补的综合能源供应体系,实现了能源、信息双向流动,逐步形成以能源流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促进能源与信息的深度融合,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图2 新概念和新技术出现
其次,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可以用于分析用户需求、负荷预测、设备管理、信息化管理、配电运维、需求响应等,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撑服务。运用物联网技术可以根据环境、设备状态智能感知,通过自适应调控电机、照明设备的电源及工作状态,达到有效节电的目的。
通过互联网促进能源系统扁平化,以“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电子商务、互联网支付及金融服务等先进技术为综合能源系统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从而形成智慧应用的新型能源消费市场。
(三)环境约束及新能源技术进步,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倒逼能源供应多元化
受环境约束及新能源技术进步因素影响,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倒逼供应能源多元化,新能源比重明显提高。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17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1.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00亿千瓦时;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26.4%,同比上升0.7个百分点。其中,水电1194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风电305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6.3%;光伏发电118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8.6%;生物质发电79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7%。光伏和风电增速最快,主要得益于其成本的快速下降。2017年,风电和光伏发电建设成本分别下降了20%和60%。
此外,储能技术进步、电动汽车逐渐普及为构建综合能源系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储能作为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高占比能源系统、“互联网+”智慧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支撑技术,在可再生能源并网、分布式发电与微网、调峰调频、需求响应等领域有重要作用。而储能成本也在快速下降,以4小时容量的储能系统为基准,2007年大规模锂电池储能系统的成本大约是每千瓦时8000~10000元;到2017年该成本已经下降到每千瓦时1800~2000元。预计未来3年左右,锂电池储能系统的成本预计将降低到每千瓦时1500元。世界著名的钠硫电池生产商NGK公司表示,预计到2020年钠硫电池成本可以降到200美元/千瓦时。此外,电动汽车的车载电池作为移动储能电站,通过能源互联网与可再生能源可以构成最佳搭配,在光储式充换电站、快速充电站、需求响应充电中发挥储能作用,且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将降低储能电池应用成本。
(四)电力市场形势变化,重塑能源主体竞争格局,动摇电网原有市场垄断地位
新一轮的电力体制改革放开了配售电业务、公益性和调节性以外的发用电计划以及输配以外的竞争性环节电价,重塑了电力市场竞争格局,动摇了电网原有市场垄断地位。对于电网企业而言,在新电改之前,几乎完全负责输配售环节,售电模式基本为发电企业售电给电网企业,再由电网企业售电给用户。但通过电改,将输配与销售环节分开,输配环节的电价由政府核定。电网公司市场地位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是“放开两头”使得用户被动埋单的模式一去不返。电力用户成批准入,售电公司上万家成立、两千多家准入市场。电力用户拥有向不同市场主体购电的选择权,使得计划体制下沿袭的“政府根据发电成本变化和发电企业诉求调整上网电价,电网公司‘转手’顺导价格,用户被动埋单”的模式一去不返。
二是电网公司统购统销赚取差价的垄断局面被打破。全国已经注册了上万家售电公司,并陆续进入电力交易市场。售电侧放开改变了目前电网公司统购统销的局面,电力买卖双方可自由选择、自行决定电量、电价。
三是电网公司“独家办(配)电”的局面被打破。伴随着第一批(105个)、宁东增量配电网试点、第二批(89个)、第三批(要求覆盖地级市,每个城市至少申报一个。目前,全国共有380个地级市)增量配电业务试点全面铺开,“独家办(配)电”的局面被打破。其中,第一批105个试点中,民企控股或参与23家,占比超五分之一。
从电改的效果来看,电力市场化交易量显著上升。2017年我国电力市场化交易电量累计1.63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达26%左右,较去年同期增长7个百分点,其中,2017年国网和南网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比均超总售电量的三分之一,2018年市场化交易将进一步激活电力市场。
在当前电改情况下,电网公司如果再不推出综合能源服务,早晚会被运营增量配电网业务的售电公司取代,到时电网恐怕会成为单纯的电力运输商。
三、综合能源服务的市场潜力分析
目前,我国的综合能源服务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综合能源服务的出现促进售电市场能源供应模式多元化,推动信息产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和能源产业的融合,使传统供能(供电、供热、供冷、供水等)系统、各类型分布式可再生电源、储能设备、电动汽车、智能电网/微电网以及其他可控负荷之间实现协调优化控制,同时实现电力终端系统中局部系统的微平衡和局部系统之间的关联平衡,使得各种能源形式优化配置、互联互通,也催生出更多的消费模式和商业模式。综合能源服务内涵宽、层次多、形势丰富、潜在需求和节能减排贡献潜力巨大。据相关测算,到“十三五”末,我国综合能源服务产业有望超过8万亿产值规模。
(一)市场潜力分析
目前,我们讨论的综合能源服务中的关键业务包括:供电、供气、供热、供冷、节能服务、分布式能源、储能、微电网、电气化交通、充电桩以及供气、供水等管廊基础设施。综合能源服务整合了不同的能源服务业务,具有更多的利润增长点,易于形成规模效应,有效降低成本,市场潜力巨大。
1.市场需求预测
从市场需求看,若仅选取供电、供气、北方城镇供热、分布式光伏、节能服务、微电网、储能七个主要的业务领域进行分析测算,2017年市场规模超4.9~5.47万亿元,到2020年市场潜力至少为5.28~6.29万亿元,具体估算如表2所示。
表2 2020年综合能源服务市场潜力
数据来源:国家能源局及公开资料整理
(1)供电市场潜力分析
售电市场之所以能够吸引上万家公司的加入,主要得益于其万亿级的市场需求容量。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2017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为63077亿千瓦时,按照国家能源局2017年12月发布的《2016年度全国电力价格情况监管通报》,2016年电网企业平均销售电价为0.61483元/千瓦时(不含政府性基金及附加,含税,同比下降4.55%)。假设2017年仍按此速度下降,则电价约为0.58686元/千瓦。据此测算,2017年全国售电市场容量为3.7万亿元。
《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预期为6.8~7.2万亿千瓦时。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降低电网环节收费和输配电价格,一般工商业电价平均降低10%”。随着电改的不断推进及技术进步,电价还将继续下降,这意味着全国电网企业平均电价下降速度将超过5%,假设每年按5%的速度下降,预计2020年电价约为0.5元/千瓦时,届时电力销售市场规模约为3.4~3.6万亿元。
(2)供气市场潜力分析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运行快报统计,2017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2373亿立方米,目前全国天然气平均销售价格约为2~3元/立方米,据此计算,2017年我国天然气市场规模约为0.47~0.71万亿元。
《天然气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使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力争提高到10%左右,逐步把天然气培育成主体能源之一。在目前我国雾霾现象频发的状况下,各地都加大了“煤改气”的力度,天然气需求出现爆发式增长。2017年,在气源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天然气年消费增量超300亿立方米,增幅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按此趋势,预计到2020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极有可能实现3600亿立方米,考虑到天然气供应紧张和技术进步因素,价格增减相抵消,天然气价格仍按2~3元/立方米测算,届时我国天然气消费市场潜力将达到0.72~1.08万亿元。
(3)供热市场潜力分析
近年来,我国城镇建筑取暖面积持续增长。根据《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年)》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北方地区城乡建筑取暖总面积约206亿平方米。其中,城镇建筑取暖面积141亿平方米,农村建筑取暖面积65亿平方米。城镇地区主要通过集中供暖设施满足取暖需求,城乡结合部、农村等地区则多数为分散供暖。按照20~40元/平方米/采暖季测算,预计2017年北方供暖面积将达到156亿平方米,仅北方城镇取暖市场规模就可达到0.31~0.62万亿元。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十三五”期间,城镇新建住房面积累计达53亿平方米左右。据此测算,预计2020年北方城镇取暖面积将达到190亿平方米,仅北方城镇供暖市场规模可达0.38~0.76万亿元左右。此外,由于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南方供暖需求呈不断上升趋势,因此,供暖市场潜力十分巨大。
(4)节能服务市场潜力分析
根据中国节能协会服务产业委员会最新发布的《2017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报告》显示,节能服务产业持续较快增长,规模效应初显。2017年我国节能服务产业产值达414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6.3%,增速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其中,2017年合同能源管理投资额达到1113.4亿元,比上年增长3.7%;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融资预计超过700亿元。这表明,节能服务公司在做大做强的路上呈现出良性发展态势。截至2017年,从事节能服务的企业有6137家,较上年增加321家,年均增长率较2016年降低1.7%。
照此发展势头,《“十三五”全民节能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节能服务产业产值比2015年翻一番,预计达到6000亿元”的目标任务,有望提前完成。
(5)分布式光伏市场潜力分析
2017年,分布式光伏出现爆发式增长。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1944万千瓦,增幅高达3.7倍,占新增光伏总装机的36.6%,较2016年提升24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2017年1~11月,我国分布式光伏累计装机2966万千瓦,分布式光伏发电量达137亿千瓦时,考虑各级政府补贴后的电价约为1~2元/千瓦时,市场容量约为0.01~0.03万亿元。
按照《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将达6000万千瓦,建成100个分布式光伏应用示范区,园区内80%的新建建筑屋顶、50%的已有建筑屋顶安装光伏发电。由此可见,适合安装在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大型工矿企业以及商场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屋顶的分布式光伏正渐入佳境。考虑到光伏成本将继续快速下降、后期将逐步取消补贴以及极有可能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等因素,价格仍按1~2元/千瓦时计算,光伏发电全国全年平均利用小时数按1204小时计算,预计2020年的市场潜力将超0.07~0.14万亿元。
(6)微电网市场潜力分析
微电网是指由分布式电源、用电负荷、配电设施、监控和保护装置等组成的小型发配用电系统(必要时含储能装置)。微电网分为并网型微电网和独立型微电网,可实现自我控制和自治管理。并网型微电网既可以与外部电网并网运行,也可以离网独立运行;独立型微电网不与外部电网连接,电力电量自我平衡。
微电网作为“互联网+”智慧能源的重要支撑以及与大电网友好互动的技术手段,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促进清洁能源的接入和就地消纳,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在节能减排中发挥重要作用。券商预计,“十三五”期间,微电网将撬动数百亿的增量市场需求。
(7)储能市场潜力分析
储能是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高占比能源系统、“互联网+”智慧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支撑技术。作为综合能源系统的重要支撑,储能可以起到削峰填谷作用,提高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水平,支撑分布式电源及微网,促进能源生产消费开放共享和灵活交易、实现多能协同。
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统计,2000~2016年应用于用户侧(即分布式发电及微网领域)的投运储能系统累计装机量为107.9兆瓦(不包含抽水蓄能和储热项目),占全部装机的比例为57%。其中2015年7月~2016年12月用户侧安装比例占全部规划的54%。随着可再生能源比例的增加,预计2017年用户侧将保持高增长态势。而在这一增长态势中,园区依旧是热点,在东南沿海等地区,已有很多园区开始参与储能系统建设,特别是新建园区。不仅如此,很多企业参与园区储能建设的积极性也很高。此外,政府的很多示范项目也将落地园区。储能在用户侧的应用具有最浓厚的商业化气息,特别是储能在分布式发电与微网、辅助服务、用户侧需求响应和电动汽车车电互联系统领域开始涌现出一些市场机会和创新模式。预计到2020年,储能总装机规模最高将达24.2吉瓦,在后续储能补贴等政策出台的情况下市场规模将达1000亿元。
2.投资需求预测
从投资的角度看,综合能源服务所涉及的要素中仅可再生能源、配电网改造、天然气分布式三个领域“十三五”期间的新增投资规模,预计约4.26~4.275万亿元,具体见表3。
表3 “十三五”期间综合能源服务相关要素投资规模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1)可再生能源投资规模
从可再生能源投资力度来看,光伏发电成为各类可再生能源中的投资重点。《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显示,到2020年,我国水电将新增投资约5000亿元;我国新增风电投资约7000亿元;我国新增各类太阳能发电投资约1万亿元。加上生物质发电投资、太阳能热水器、沼气、地热能利用等,“十三五”期间可再生能源新增投资约2.5万亿元。
(2)配电网市场投资规模
2015年发布的《配网改造行动计划2015~2020》和《关于加快配电网建设改造的指导意见》中曾提出,“十三五”期间配电网建设改造累计投资不低于1.7万亿元。与欧美国家相比,欧美国家配电投资基本上是输电投资的1.5倍,而我国配电网的投资明显落后于输电网投资,反映出我国配电网投资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综合能源服务新业态的推动,预计未来十年我国配网投资将加速,“十三五”期间极有可能实现2万亿配网投资。
(3)天然气分布式投资规模
中国城市燃气协会分布式能源专委会在京发布的《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产业发展报告2016》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单机规模小于或等于50兆瓦,总装机容量200兆瓦以下)共计288个,总装机超过1112万千瓦。根据《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期间,全国气电新增投产5000万千瓦,2020年达到1.1亿千瓦以上,其中天然气热电冷多联供1500万千瓦。若按照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投资单价约4000~5000元/千瓦,到2020年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总投资规模将达600~750亿元。
(二)市场竞争主体分析
目前,国内综合能源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综合能源服务这一新业态的出现,打破了不同能源品种、单独规划、单独设计、单独运行的传统模式,提出综合能源一体化解决方案,实现横向“电热冷气水”能源多品种之间,纵向“源~网~荷~储~用”能源多供应环节之间的生产协同、管廊协同、需求协同以及生产和消费间的互动,具有综合性、就近性、互动性、市场化、智能化、低碳化等特征。为适应形势变化,将催生出各种新的消费模式和商业模式,综合能源服务既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创业,也有利于推动传统能源企业转型,可以采用混合所有制、PPP等各种灵活模式,推动信息产业与能源产业融合、轻资产与重资产融合、金融产业与实体经济融合。
新时代下的能源综合服务具有传统能源生产消费的技术和运营属性,融合了新的商业模式和业态,将更具有战略和商业属性。按照综合能源服务的主要市场参与主体,这里大致归纳为能源公司、售电公司、服务公司和技术公司四类,具体见表4。
表4 综合能源服务主要市场参与主体
1.能源公司
配售电改革给部分传统能源企业提供了转型和延长产业链的机遇,为部分新能源企业提供了资源整合和升级的契机,推动公司由单一能源供应商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变,打造新的利润增长点,提升公司市场竞争力。与传统能源公司相比,新型的能源服务公司直接面向用户或增量能源市场(新开发的区域里建立新的能源基础设施),业务往往包含多种能源。
这类公司主要为重资产企业,企业通常规模较大,具有较强的实力,一定程度上具备资质、技术、资本、客户、线下服务能力等资源,可能主导或者参与发展综合能源服务。受电力体制改革、煤炭去产能、低油价等因素影响,电力、煤炭、油气企业纷纷开始向综合能源服务转型。如中石化在2017年12月成立了河南中原油田能源服务有限公司,开展购电、售电、配电网投资建设以及检修等服务;陕西延长石油申请了陕西安塞区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神华成立了神华富平综合能源有限公司,开展富平区域综合能源示范项目;传统电力企业借势电改契机转型升级,全面推进由单一火电向发电、配电、售电、供热、供冷、供水等一体化综合能源供应商转变;国家电网公司出台了将综合能源服务作为其主营业务的相关文件。为抓住当前体制改革红利及能源形势变化的有利时机,新能源企业也纷纷延长自身产业链努力成为综合能源服务商。如新奥是以燃气为主导,同时往燃气的深度加工——发电、冷热供应方向发展;协鑫以光伏、热电联产为主导,同时往天然气、智慧能源布局。
2.售电公司
目前成立的售电公司上万家,公示的3000家左右。从市场的参与者来看,在政策的趋势下,售电公司的市场主体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按照电改9号文,鼓励进入售电公司领域的主体主要包含以下几类:现有供电公司、大型发电企业、节能服务公司、工程建设公司、大型工业园区以及有条件的社会资本。除了上述参与者,目前参与到售电领域的企业还包括了民营电气设备企业、分布式能源企业等。截至2017年9月,国电电力、科陆电子、比亚迪、漳泽电力等超过20家上市公司已进入售电市场。
由于售电公司的进入门槛较低,市场竞争主体相对较多,且售电公司的类型各式各样,加上售电公司可以参与增量配电网投资运营,竞争也将更加激烈。尽管售电公司注册数量大,但参与市场程度低,采取赚取差价红利的商业模式,因创新不足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从2017年上半年广东电力市场交易情况来看,交易电量基本被电厂窗口型售电公司、拥有大用户的售电公司以及综合能源服务商三类瓜分。由此可见,定位为用电需求侧的综合能源服务商,售电与提供各种增值服务融合发展将是未来售电公司最为可能的趋势。
3.技术公司
这类公司主要将信息技术与能源相融合,包括传统能源技术公司以及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等新业态为主的技术公司,适合开拓一些新型增值服务。如国网综合能源服务电子商务平台,打造智慧园区,把园区的安全监控、环境保护、应急管理、能源供应以及融资服务、数据资讯等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相结合,建设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培育能源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新模式。阿里云综合能源服务云方案的业务模式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制定综合能源服务的解决方案。远景能源通过智能控制技术、先进的通信和信息技术建设能源互联网,已经形成了格林威治™云平台、智慧风场Wind OS™平台、阿波罗光伏云™平台,成为智慧能源资产管理服务公司。
4.服务公司
这类公司主要是轻资产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包括各类设计院、EPC单位、工程服务企业、节能服务公司、需求响应服务、分布式能源方案设计单位、智慧能源解决方案服务商等。根据用户需求可提供各种增值服务,如提供蓄热受托、能效管理、用能诊断、设备维护、整体供电方案等多元化服务,以及搭建多种生活产品交易平台,实现电力、自来水、燃气、热力的批发和零售,提供从电力、天然气到可再生能源供应等一系列的综合解决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节能服务、分布式能源服务企业发展较缓,需求侧响应也还未构成独立的商业模式。这类企业存在规模小、融资成本高的问题。综合能源服务概念的出现将极大可能盘活节能服务、分布式能源服务和需求响应服务市场,推动其向综合化服务方向发展。以节能服务为例,一直以来节能服务市场发展比较缓慢,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融资难,企业盈利性差。如果节能服务转型升级,扩大业务范围,提供能源供应,节能服务作为其附加值,将大大增加企业盈利空间。由于这类公司不具有上游资源、核心技术等,因此在刚进入市场时缺乏一定的竞争优势,需要与能源为主业的公司开展合作,逐步过渡为真正的综合能源服务商。
基于以上分析,最有可能成为综合能源服务商的主力军是能源公司和售电公司,而大多数能源公司主要以大型国企背景的公司为主具有先天优势,另外像协鑫、新奥这样有实力的民营企业不容小觑,另外最有可能崛起的就是售电公司。售电公司将以售电为切入点,进行业务拓展,而这部分公司存在大量的民营企业,只要有好的商业模式就会迅速崛起。
(三)相关政策及导向
为提高环境质量,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提高能源系统综合效率,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支持政策,仅2017年综合能源服务中所有涉及的相关要素基本都已出台了最新政策,做好了政策支持框架布局,包括23个多能互补示范项目、55个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28个新能源微网示范项目、136个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超195个增量配电网试点项目、燃煤耦合生物质发电试点,以及微电网、并网型微电网、电力需求侧管理、储能技术、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等辅助政策,为综合能源服务新业态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1.《关于首批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的通知》(23个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项目)
2017年1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公布首批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的通知》,首批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共安排23个项目,其中,终端一体化集成供能系统17个、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系统6个,这是从261个申请项目中选出的。《通知》提出“通过天然气热电冷三联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智能微网等方式实现多能互补和协同供应,为用户提供高效智能的能源供应和相关增值服务”。
2.《微电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2017年2月7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微电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在城市、商业、工业、新型城镇等地区鼓励建设以风、光发电、燃气三联供系统为基础的微电网,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微电网内部的分布式电源纳入当年的建设规模指标,可执行现有分布式能源发电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补贴政策。
3.《关于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名单的通知》(28个新能源微网示范项目)
2017年5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名单的通知》,名单中共28个新能源微电网项目,包括24个并网型和4个独立型。《通知》提出促进微电网内多种能源的协同供应和综合梯级利用;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投资经营主体负责新能源微电网范围内用户的供电、供冷、供热等能源服务。
4.国家能源局公布首批55个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
2017年6月28日,国家能源局正式公布55个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提出创新城市规划、综合能源规划、建筑设计方法,集成各类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电动汽车及充放电设施,建设普及低碳能源、低碳建筑和低碳交通的低碳城市。
5.《推进并网型微电网建设试行办法》
2017年7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推进并网型微电网建设试行办法》,提出微电网运营主体要鼓励电源、用户积极参与负荷管理、需求侧响应。鼓励微电网内建立购售双方自行协商的价格体系,构建冷、热、电多种能源市场交易机制。微电网源~网~荷一体化运营,具有统一的运营主体。鼓励各类企业、专业化能源服务公司投资建设、经营微电网项目;鼓励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开展微电网项目的建设和运营。
6.《关于开展生物质热电联产县域清洁供热示范项目建设的通知》(136个示范项目)
2017年8月4日,国家能源局公布了136个生物质热电联产示范项目,项目装机容量380万千瓦。其中,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126个、城镇生活垃圾焚烧热电联产项目8个、沼气热电联产项目2个,新建项目119个,技术改造项目17个,总投资约406亿元。《通知》提出,形成100个以上生物质热电联产清洁供热为主的县城、乡镇,以及一批中小工业园区,达到一定规模替代燃煤的能力。
7.《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修订版)》
2017年9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发布《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修订版)》,新《办法》鼓励电能服务机构、售电企业为用户开展需求侧管理提供合同能源管理、综合节能和用电咨询等服务;鼓励电能服务公司等向售电企业转型。支持在产业园区、大型公共建筑、居民小区等集中用电区域开展“互联网+”智能用电示范,探索“互联网+”智能用电技术模式和组织模式,推进需求响应资源、储能资源、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电力以及新能源微电网的综合开发利用,推广智能小区/楼宇/家庭、智慧园区试点,引导全社会采用智能用电设备。
8.《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7年9月22日,我国首个国家级大规模储能技术及应用发展的政策——《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并提出“鼓励家庭、园区、区域等不同层次的终端用户互补利用各类能源和储能资源,实现多能协同和能源综合梯级利用”。
9.《关于开展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试点的通知》
2017年10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开展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试点的通知》,明确鼓励和支持开展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试点,自2018年2月1日起启动交易。《通知》规定纳入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试点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建成后自动纳入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补贴范围,按照全部发电量给予度电补贴。自此分布式电源面向用户直接交易逐步有了清晰的政策依据。
10.燃煤耦合生物质发电技改试点工作启动
2017年11月27日,国家能源局、环保部启动燃煤耦合生物质发电试点,提出燃煤耦合垃圾发电、燃煤耦合污泥发电技改项目,重点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36个重点城市和垃圾、污泥产生量大,土地利用较困难或空间有限,以填埋处置为主的地区布局。
11.《关于加快推进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的通知》
2017年11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第三批增量配电网报送通知,要求每个地级市至少要有一个(目前,全国共有约380个地级市),前两批已经有195个试点项目。《办法》提出,用户多种能源优化组合方案,提供发电、供热、供冷、供气、供水等智能化综合能源服务。
四、相关企业向综合能源服务转型的措施探讨
(一)目标市场定位
1.以新建工业园区作为重点布局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数量超300家,各类省级产业园区超1200家,较大规模的市产业园区1000多家,县以下的各类产业园区更是数以万计。而我国70%的工业用能集中在工业园区。因此,工业园区将成为开展综合能源服务的主战场。首先工业园区电力消耗量大,有大量的电力需求,是拉动各地经济的增长点。另外,工业园区的用户用能方式多元化,具备形成综合用能增值服务的条件。工业园区配网范围清晰,扯皮少,社会资本进入容易。从另一个角度上看,园区政府可以通过降电价增强招商引资优势,体现改革成果。
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推进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在新产业园区、新城镇、新建大型公用设施(机场、车站、医院、学校等)、商务区和海岛地区等新增用能区域,加强终端供能系统统筹规划和一体化建设,因地制宜实施传统能源与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能源的协同开发利用,优化布局电力、燃气、热力、供冷、供水管廊等基础设施,通过天然气热电冷三联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智能微网等方式实现多能互补和协同供应,为用户提供高效智能的能源供应和相关增值服务,同时实施能源需求侧管理,推动能源就地清洁生产和就近消纳,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在既有产业园区、大型公共建筑、居民小区等集中用能区域,实施供能系统能源综合梯级利用改造,推广应用上述供能模式,同时加强余热、余压以及工业副产品、生活垃圾等能源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
到2020年,各省(区、市)新建产业园区采用终端一体化集成供能系统的比例达到50%左右,既有产业园区实施能源综合梯级利用改造的比例达到30%左右,具体见图3。由于既有园区改造成本高,供水、供热等行业存在垄断难以介入,且改造比例相对较小,因此以新建产业园区作为重点布局。
图3 2020年多能互补规划
2.将高负荷用电区域作为首选
从综合能源服务所供能源的市场体量来看,电力市场容量最大,因此我们重点围绕售电市场进行布局,重点在中东部地区。中电联电力工业统计资料汇编显示,2017年东部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和河北5省全社会用电量分列全国前五位,仅5省用电量合计24832亿千瓦时,占全国的39%,具体见图4。河南、内蒙古、四川、辽宁、福建5省全社会用电量为12511亿千瓦时,占全国的20%。仅前十个省份全社会用电量占全国的59%,应作为开展综合能源服务的重点区域。
数据来源:中电联电力工业统计资料汇编
图4 2017年全国各省社会用电量(单位:亿千瓦时)
3.兼顾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地区
我国西北地区可再生能源丰富,适合推进以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系统为主的综合能源服务建设。特别是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区可再生能源丰富,可以利用大型综合能源基地风能、太阳能、水能、煤炭、天然气等资源组合优势,充分发挥流域梯级水电站、具有灵活调节性能火电机组的调峰能力,建立配套电力调度、市场交易和价格机制,开展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系统一体化运行。考虑到目前可再生能源成本仍旧相对较高,且由于其发电具有波动性、间歇性与随机性在接入电网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建议优先布局用电负荷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的地区,具体见图5,兼顾布局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地区。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
4.重点关注北方清洁供暖市场
由于我国北方地区雾霾频发,2017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联名发布了《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根据该《规划》,到2019年,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要达到50%,替代散烧煤7400万吨;到2021年,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70%,替代散烧煤(含低效小锅炉用煤)1.5亿吨。此外,鉴于北方地区冬季大气污染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最为严重,《规划》要求“2+26”重点城市,到2021年,城市城区全部实现清洁取暖,县城和城乡结合部清洁取暖率达到80%以上,农村地区清洁取暖率60%以上。
而2016年,我国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比例低占总取暖面积仅34%,发展缓慢。其中,天然气供暖面积约22亿平方米,占总取暖面积11%;电供暖面积约4亿平方米,占比2%;清洁燃煤集中供暖面积约35亿平方米,均为燃煤热电联产集中供暖,占比17%;可再生能源等其他清洁供暖,包括地热供暖、生物质能清洁供暖、太阳能供暖、工业余热供暖,合计供暖面积约8亿平方米,占比4%。也就是说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北方地区具有巨大的清洁能源供暖需求。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北方地区电力、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石化等行业仍有约3亿吨标准煤低品位余热资源尚未利用。实践表明,工业低品位余热供暖的热源成本远低于燃煤和天然气供暖,在经济和技术上均具有较好的可行性。想要开展综合能源服务的企业,可以先进军大宗工业余能余热利用领域,为全面进军综合能源服务领域积累宝贵的经验。
(二)快速进入市场的模式
目前,综合能源服务市场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很多企业并不具备供应多种能源和多种服务的业务范围。在时机尚不成熟之时,可以采取逐步过渡的方式。
1.合作与并购为主,兼顾自身业务拓展
从介入的切入点而言,可围绕售电业务逐步深度展开。前期可以从配售一体化经营,逐步过渡到配售一体+多种能源供应+更多增值服务的业务模式。从进入的方式而言,前期想要短期内快速进入市场的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合作或并购模式。小型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大型企业采取并购或合作模式。由于不同专业领域的企业,具有各自专业领域的资源、客户、技术、市场等优势,采取合作或并购,可以快速实现优势互补,更容易迅速进入市场。如深圳国际低碳城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项目就由北京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市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方电网综合能源有限责任公司三方合作。有实力的企业可拓展自身业务范围,快速形成综合能源服务业务模式。此外,2018年2月,《增量配电业务配电区域划分实施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发布,提出“一个配电区域内,只能有一家售电公司拥有该配电网运营权”。要积极抢夺配电网运营权,争取产业链优势。随着市场的逐步成熟,商业模式更加清晰,提前布局的企业中真正的大型综合能源服务商将脱颖而出。
2.运用综合思维,积极探索新商业模式
综合能源服务的商业模式将对传统能源服务商业模式产生剧烈冲击,新设备状态监测、资产运维和托管、储能网络化管理运营、能源智能化生产、综合性的能源输配和消费将成为能源服务领域的重要趋势。在综合能源服务的新业态下,将需要更多地运用综合思维开展能源的规划、建设、供应和运维服务,智慧能源园区/微能源网将成为未来区域能源系统的重要形态。重点关注能源系统的优化、储运设施的建设运维、管网设施的运维、终端用户的开放和商业模式的创新等五个方面。
随着外部环境变化,原有的商业模式都需要有所调整。如EMC的商业模式的延伸,目前已经出现节能效益分享型与节能量保证型相结合、节能效益分享型与能源费用托管型相结合、节能效益分享型与PPP模式相结合等多种复合型商业模式。如售电公司可以构建智慧购售电一体化平台,可提供购售电竞价、成本计算、售电营销、客户服务、购电管理、配电管理、竞价决策、负荷预测、能效服务、微网管理等全方位信息化解决方案,帮助发配售电公司快速开展业务,及时响应市场需求。此外,售电公司增值业务除电能替代、电蓄热、锅炉托管、节能产品、合同能源管理、电力设施维修外,还可包括电力大数据、电力顾问、电力管家、微店网、碳交易等。
(三)下一步行动
1.着手考察各个工业园区提早布局,抢占先机
提前调研考察相关工业园区实际情况,探索可持续、可推广的商业模式。综合能源服务涉及到多种能源的配比关系,如果冷热电平衡比较好的话,经济性就比较好,反之经济性就比较差。加上电改还没有完全放开,电力交易还处于试水阶段,平衡性不好的项目肯定会亏损。但如果电改放开,发电可以进入交易,经济性就会有所改善。目前处于过渡期,从长远预期来看,如果市场可以进行交易,那么企业就要提前布局。因为一个区域的容量有限,只有占领了最佳位置,才能够获得更多的优惠支持和区域资源,比如上网容量。
结合当地的能源和资源条件,重点考察用户侧市场情况,这是能否建成园区综合能源服务的决定因素。用户负荷和用户价格是比较重要的因素。除当地资源禀赋作为基础外,还要依托于它的用能结构。工业用能和居民、商业用能的比例和特性完全不同,园区项目需要更多为用户考虑。同时,由于在一定区域内经济承受能力影响用户对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消纳,用户的经济承受力也要被纳入考量范围之内。此外,整个区域内各种管网主体的投资融合或者业务融合也十分重要。
2.跟踪关注最新公布的工业园区,锁定新目标市场
重点关注国务院最新批准的国家级示范区,因为在重大项目安排、政策先行先试、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会有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近期动态包括:(1)国家级园区:2018年2月11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宁波、温州2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该地区优势明显:①经济发达;②浙江是用电大省;③发达地区省级政策扶持力度可能更大。(2)省级工业园区:云南省2018年新增7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别为禄丰工业园区、安宁工业园区、马龙工业园区、陆良工业园区、砚山工业园区、临沧工业园区、龙陵工业园区。(3)新升级工业园区:2018年3月,国务院同意12个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其中,湖北省有3个:荆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黄石大冶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潜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江西省有2个:九江共青城高新技术产业园、宜春丰城高新技术产业园。广东省有2个:湛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茂名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云南省有1个:楚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徽省有1个: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庆市有2个:荣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永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湖南省有1个:怀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加快多种能源耦合技术研发,突破关键技术
综合能源服务的特点增加了能源供应的复杂性,从而影响到区域范围内系统能源供应的协调有序,因此对技术层面的要求很高。多种能源混合系统的能效比单一能源系统的能效更高,但难点在于如何把多种能源进行混合,并非简单地把电、天然气、热、冷直接混合。想要实现多种能源间的互补,需要多种能源的耦合技术。目前,多能互补系统发电、多能互补与传统能源调峰、储能等技术不够成熟,风光水电储多能互补系统运行由于缺乏试验平台验证,可靠性不能得以保证。而且当前我国分布式能源、智能电网、微电网、储能、能源互联网、需求侧响应等新业态也都刚刚兴起,存在着技术、经济、体制机制等各方面的问题,特别是能源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一些技术仅停留在概念上,转化应用尚待时日。这些都直接制约综合能源服务的发展。因此,要加快研究综合能源系统多种能源的耦合技术,加大关键技术的投资研发力度。
参考文献:
[1]李佩聪,席菁华.多能互补园区的成长与阵痛[J].能源杂志.2018年1月.
[2]封红丽.国内外综合能源服务发展现状及商业模式研究[J].能源情报研究.2017年4月.
[3]霍沫霖.综合能源服务的万亿市场[J].能源杂志.2018年2月.
[4]中国节能协会.2017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报告[R].2018年1月.
[5]《微电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或撬动数百亿增量市场[N].新华网.2017年2月.
[6]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16[R].2017年3月.
[7]华北电力大学承办的“首届综合能源系统峰会”论坛观点.2018年1月.
原文首发于《能源情报研究》2018年2月
原标题:电力及其他相关企业向综合能源服务转型研究
责任编辑:沧海一笑
-
权威发布 | 新能源汽车产业顶层设计落地:鼓励“光储充放”,有序推进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
2020-11-03新能源,汽车,产业,设计 -
中国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阳”重力支撑设备正式启运
2020-09-14核聚变,ITER,核电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数据中心 打造融合型综合能源系统
2020-06-16综合能源服务,新能源消纳,能源互联网
-
新基建助推 数据中心建设将迎爆发期
2020-06-16数据中心,能源互联网,电力新基建 -
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下看电网企业数据变现之路
2019-11-12泛在电力物联网 -
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典型实践案例
2019-10-15泛在电力物联网案例
-
权威发布 | 新能源汽车产业顶层设计落地:鼓励“光储充放”,有序推进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
2020-11-03新能源,汽车,产业,设计 -
中国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阳”重力支撑设备正式启运
2020-09-14核聚变,ITER,核电 -
能源革命和电改政策红利将长期助力储能行业发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数据中心 打造融合型综合能源系统
2020-06-16综合能源服务,新能源消纳,能源互联网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电网发展
2020-06-125G,智能电网,配电网 -
从智能电网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