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打造绿色智慧新城 建设全球领先的能源互联网
1月2日召开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推进会传出消息,河北雄安新区规划框架基本成熟,将适时启动一批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和生
1月2日召开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推进会传出消息,河北雄安新区规划框架基本成熟,将适时启动一批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工程。雄安新区建设一直备受关注,如何在打造优美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谋划发展?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荣誉会长文一波提出了他的构想。
——编者
雄安新区是一个具有全国性意义的新区,其建设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城市新区,而应在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发展模式、城市建设、体制机制等多领域改革,建成创新型的多元融合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能源安全供给、经济竞争力和环境可持续性三者统筹兼顾。
当前,资源环境生态问题已成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亟需探索一条可行的新路径,而雄安新区恰可承载这项使命。为此,建议将其建成去化石能源新城。
“一张白纸好做画”
有研究指出,按目前平均开采强度,全球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将在2030年前开始显现。化石能源过度消费也导致雾霾、酸雨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全球新能源革命正在孕育,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成为必然。
我国可再生能源也正发展迅速。“十三五”期间,新能源将从补充能源进入规模化替代化石能源阶段;到2030年,新能源预计将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20%;到2050年,该比例有望达60%以上。
而雄安新区的战略任务,就包括建设绿色智慧新城、打造绿色交通体系等,只有实现新能源100%替代化石能源,才能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智慧新城、打造名副其实的绿色交通体系。基于上述背景,将雄安新区建成去化石能源新城意义重大。
根据国家气象局太阳能资源分布图谱,雄安新区年总辐射量为1450-1500千瓦时/每平方米,属太阳能资源“丰富区”,可开发量约9000万千瓦。同时,这里的地热田面积达320平方公里,地热水储量821.78亿立方米,可替代66.3亿吨标准煤,但目前开发利用量仅占可采总量的6%,国土资源部已规划“打造全球地热利用样板”。
除本地资源外,雄安新区周边具有丰富的风电资源。仅河北地区风能资源可开发量就达8000万千瓦以上,在本地能源不能自给自足的情况下可接入作为补充。
“一张白纸好做画”。相比其他地区,雄安新区现有开发程度较低,没有“历史包袱”,便于进行全面、综合、系统的能源顶层规划。
四项措施不可少
要将雄安新区建设成为去化石能源新城,笔者认为有四个方面可关注:
首先是全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当地太阳能、地热、风能等资源,实现分布式能源无障碍接入和全额消纳。雄安新区可再生能源系统宜以光伏发电、风力、地热为主,通过屋顶分布式光伏、地面停车场分布式光伏、风电场、微网系统、储能系统等建设,实现有效开发利用。
其次是建设全球领先的能源互联网,实现多元化、规模化发展,形成完备的技术及标准体系,并推动其实现国际化。
运用先进的电力电子、智能管理等技术,对大量由分布式能量采集装置、分布式能量储存装置和各类负载构成的新型电力网络,进行负荷预测、发电预测等,提高能源生产和消费端运作效率。利用能源互联网体系,使每个用户都成为能源的消费者和供应者,由传统集中式变智能分散式。同时推动供需信息实时匹配,整合分散需求,形成能源交易和需求的实时响应。
再次是建设网络化储能系统。推动建设用户侧应用场景下的分布式储能系统,参与需求响应,降低用能成本,实现储能系统高效管理。鼓励不同层次的终端用户互补利用各类储能资源,实现多能协同和综合梯级利用。发展储能网络化管理运营模式,鼓励整合分布式储能系统及其他分散、冗余、性能受限的储能设施,建立储能数据库,对存量的分布式储能系统进行管控运营。
提高清洁能源就地消纳,推动城市交通“零排放”。建设基于电网、储能、分布式能源的新能源汽车运营平台,促进电动汽车与智能电网间的能量和信息双向互动,通过智能化手段有序用电,探索无线充电、移动充电等新运营模式。鼓励新能源车通过需求响应等方式参与电力辅助服务,提高电网柔性,增强电网安全稳定性,提升系统收益。
——编者
雄安新区是一个具有全国性意义的新区,其建设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城市新区,而应在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发展模式、城市建设、体制机制等多领域改革,建成创新型的多元融合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能源安全供给、经济竞争力和环境可持续性三者统筹兼顾。
当前,资源环境生态问题已成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亟需探索一条可行的新路径,而雄安新区恰可承载这项使命。为此,建议将其建成去化石能源新城。
“一张白纸好做画”
有研究指出,按目前平均开采强度,全球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将在2030年前开始显现。化石能源过度消费也导致雾霾、酸雨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全球新能源革命正在孕育,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成为必然。
我国可再生能源也正发展迅速。“十三五”期间,新能源将从补充能源进入规模化替代化石能源阶段;到2030年,新能源预计将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20%;到2050年,该比例有望达60%以上。
而雄安新区的战略任务,就包括建设绿色智慧新城、打造绿色交通体系等,只有实现新能源100%替代化石能源,才能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智慧新城、打造名副其实的绿色交通体系。基于上述背景,将雄安新区建成去化石能源新城意义重大。
根据国家气象局太阳能资源分布图谱,雄安新区年总辐射量为1450-1500千瓦时/每平方米,属太阳能资源“丰富区”,可开发量约9000万千瓦。同时,这里的地热田面积达320平方公里,地热水储量821.78亿立方米,可替代66.3亿吨标准煤,但目前开发利用量仅占可采总量的6%,国土资源部已规划“打造全球地热利用样板”。
除本地资源外,雄安新区周边具有丰富的风电资源。仅河北地区风能资源可开发量就达8000万千瓦以上,在本地能源不能自给自足的情况下可接入作为补充。
“一张白纸好做画”。相比其他地区,雄安新区现有开发程度较低,没有“历史包袱”,便于进行全面、综合、系统的能源顶层规划。
四项措施不可少
要将雄安新区建设成为去化石能源新城,笔者认为有四个方面可关注:
首先是全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当地太阳能、地热、风能等资源,实现分布式能源无障碍接入和全额消纳。雄安新区可再生能源系统宜以光伏发电、风力、地热为主,通过屋顶分布式光伏、地面停车场分布式光伏、风电场、微网系统、储能系统等建设,实现有效开发利用。
其次是建设全球领先的能源互联网,实现多元化、规模化发展,形成完备的技术及标准体系,并推动其实现国际化。
运用先进的电力电子、智能管理等技术,对大量由分布式能量采集装置、分布式能量储存装置和各类负载构成的新型电力网络,进行负荷预测、发电预测等,提高能源生产和消费端运作效率。利用能源互联网体系,使每个用户都成为能源的消费者和供应者,由传统集中式变智能分散式。同时推动供需信息实时匹配,整合分散需求,形成能源交易和需求的实时响应。
再次是建设网络化储能系统。推动建设用户侧应用场景下的分布式储能系统,参与需求响应,降低用能成本,实现储能系统高效管理。鼓励不同层次的终端用户互补利用各类储能资源,实现多能协同和综合梯级利用。发展储能网络化管理运营模式,鼓励整合分布式储能系统及其他分散、冗余、性能受限的储能设施,建立储能数据库,对存量的分布式储能系统进行管控运营。
提高清洁能源就地消纳,推动城市交通“零排放”。建设基于电网、储能、分布式能源的新能源汽车运营平台,促进电动汽车与智能电网间的能量和信息双向互动,通过智能化手段有序用电,探索无线充电、移动充电等新运营模式。鼓励新能源车通过需求响应等方式参与电力辅助服务,提高电网柔性,增强电网安全稳定性,提升系统收益。
责任编辑:电改观察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
-
权威发布 | 新能源汽车产业顶层设计落地:鼓励“光储充放”,有序推进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
2020-11-03新能源,汽车,产业,设计 -
中国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阳”重力支撑设备正式启运
2020-09-14核聚变,ITER,核电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数据中心 打造融合型综合能源系统
2020-06-16综合能源服务,新能源消纳,能源互联网
-
新基建助推 数据中心建设将迎爆发期
2020-06-16数据中心,能源互联网,电力新基建 -
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下看电网企业数据变现之路
2019-11-12泛在电力物联网 -
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典型实践案例
2019-10-15泛在电力物联网案例
-
权威发布 | 新能源汽车产业顶层设计落地:鼓励“光储充放”,有序推进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
2020-11-03新能源,汽车,产业,设计 -
中国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阳”重力支撑设备正式启运
2020-09-14核聚变,ITER,核电 -
能源革命和电改政策红利将长期助力储能行业发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数据中心 打造融合型综合能源系统
2020-06-16综合能源服务,新能源消纳,能源互联网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电网发展
2020-06-125G,智能电网,配电网 -
从智能电网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