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国外经验从国家层面积极推进能源转型

2018-11-26 17:44:51 《电力设备管理》  点击量: 评论 (0)
从世界能源转型历史看,一次成功的能源转型至少需要半个世纪以上的时间。就能源属性及其技术经济特点而言,可再生能源要完全替代化石能源的进程显然需要更为长久的时间。

从世界能源转型历史看,一次成功的能源转型至少需要半个世纪以上的时间。就能源属性及其技术经济特点而言,可再生能源要完全替代化石能源的进程显然需要更为长久的时间。

考虑到能源转型过程中新、旧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纠葛带来的阻力,能源转型之路可能会更加艰难。因此,以政策为主要驱动力的能源转型需要大智慧、大逻辑贯穿始终。

对此朱彤认为,中国能源转型不仅要解决能源的技术效率和管理效率提高问题,还要解决配置效率提高问题。能源体制改革更需要在充分考虑能源转型的能源技术和体系要求前提下来制定方案和推进才有助于更好地实现能源体制改革利能源转型匹配。

具体有四个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必须尽決确立能源转型的国家战略。

这一问题与能源转型的治理有关。无论是分治理方式,还是集中治理方式,基本上,可再生能源发展强制制度(FIT或RPS)执行越彻底,财税补贴力度越大,可再生能能源发展就越快。这一点已经为德国和美国加州的实践所证实。

“德国能源转型采取相对集中的治理方式,即制定了国家层面的能源转型目标,以及强制上网电价(FIT)为核心的能源转型法律和政策框架、能源转型进展监控体系等。”

“美国采取的是相对分散的治理方式。美国联邦政府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制定了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税鼓励政策,但一直没有全国统一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强制政策,可再生能源强制配额制度(RPS)目前只存在于29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

就此他表示,中国的体制特点决定了能源转型应更多借鉴德国经验,采取集中的治理方式。但从治理角度看,中国能源转型当前的问题并不是集中和分散的选择问题,而是在集中治理方式下缺乏能源转型的国家战略问题。

“目前中国能源转型处于各个部委各自为政阶段,每个部门就自己主管的领域自行决定重点、方向和速度;能源转型缺乏淸晰的战略安排,实施路径和推进速度也缺乏统筹考虑。”

“更大的问题还在于能源转型进展和政策实施效果无科学评估和考核,结果政策出台了很多、能源转型的问题也很多,但鮮有部门能够出面纠正和完善。而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中国能源转型国家战路的确立。”

朱彤强调,从一般意义上讲,所谓能源转型“国家战略”的核心要义,就是能源转型统一目标的确立和完善的政策的有效推进。

其次,能源体制改革应充分

能源效率有三类:用能技术决定的能源技术效率,企业管理决定的能源管理效率利国家能源体制决定的能源配置效率。

中国能源配置效率面临的问题,是僵化的能管理体制导致能源配置效率低下。能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从根本上讲要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但从能源转型的要求看还涉及到技术问题。

“比如,电力系练需要从大规模集中单向网络向小规模、分布式双向网终转型,电力体制改革应该考虑并充分反映这些要求。”

“从中长期看,能源转型要求石油和煤炭更清洁地使用,且相对数量下降。为此,除过提高技术和排放标准提高市场酚置效率外,还需要加强煤炭和石油清洁利用的技术开发。因此,相关政策和制度应充分根据这一需求进行请整和完善。”

再次,能源转型方向和进程不能由化石能源巨头主导。

目前席卷世界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种“舆论幻觉”,似乎向可再生能源转型是件对所有利益相关者都有利的、皆大欢喜的事情。

一方面,很多国家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发展计划和目标,传统化石能源公司、包括电力企业纷纷宣布将可再生能源作为其战略重心;另一方面,包括对化石能源的大规模补贴等不利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仍在实施,《可再生能源法》的发展在很多国家进展缓慢。

就此朱彤认为,化石能源巨头高调参与可再生能源转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主导能源转型的方向和进程。

“比如,电力公司关心的是如何要求可再生能源适应并服从传统的电网体系、而不是主动实现电网转型来适应可再生能源发展。电力公司决定发展可再生能源时,首先会倾向于选择不影响自己的传统业务、不在自己市场的范围内发展,或者倾向于发展大型太阳能电站或风电场而不是分布式电站并极力证明这是更经济的选择,但实际上是对电力公司最经济。”

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除大型水电外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只能补充已经建立的电力系统,并且它所能容纳的可再生能源份额有一个有的限制。但丹麦、德国、西班牙等国家的经验证明了,实施适当的政策可以成功启动整合更高份额的可变可再生能源。

“能源转型绝不仅仅是一个把可再生能源提高到现有电力系统所能容纳的固定比例问题,而是建立一个主要基于可再生能源的电力系统。但这一系统与其于化石燃料的传统电力系统无论从技术体系还是文化上都是不兼容的。”

“有鉴于此,能源转型必须首先推动电力系统的转型。电网系统转型是能源转型成功的关键,但能源转型的方向和进展不能由电力公司等传统化石能源巨头主导,因为它们是可以从放缓能源转型速度和进程中获得经济利益的主体,必须通过法律和政策要求现有的电力系统向适应可再生能源的方向转型。”

对此,赫尔曼·希尔的《能源变革:最终的挑战》一书更为直白:客观上,在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型中是不可能实现共赢的。100%转向可再生能源是工业时代以来最广泛的经济转型。如果这个进程没有胜利者和失败者,是不可思议的。失败者将不可避地是传统电力工业,其损失程度取决于其观察力、决心和能力,以及进行彻头彻尾地重组、直面迅速衰减的市场份额、发现新的业务领域。

“要想让中国能源系统按照能游转型的方向和逻辑来实现转型,必须要在确立能源转型国家战略基础上,配套以推动能源转型的法律和政策框架,由政府相关部门来主导和推动转型,方有可能避免能源转型方向和节奏由电力公司等传统化石能源巨头主导的局面出现。”

最后,应基于能源转型方向调整当前投以避免锁定效应

能源转型本质上是一个能源系统转型问题。这转型的核心是电力供应从一个基于传统而僵化的甚本负荷系统转向更加灵活的,主要、甚至全部由波动的可再生能源驱动的系统转型。为此,传统电力系统必须进行改造和重构,从而引发技术研发和投资方向的转变。

朱彤表示,未来30-50年的能源系统是由当前的能源投资所决定的。因此,当前的能源投资要真正符合能源转型要求,成为未来能源系统的有效“成分”,就必须现在成为“能源转型国家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目前必须有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指导企业的能源投资方向和重点。否则,企业投资的方向和重点定是沿着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决策、而不是考虑能源转型的方向和要求,从而最终导致中国未来能源系统锁定在既定道路上,加大未来能源系统转型的成本,甚至是系统转型变成不可能。”

“需要注意的是,能源转型一定是差异化的具有区域和国家特色,不存在全球统一的能源转型战略。虽然各国能源转型方向相似,但起点不同转型路径利方式自然不同。”

“具体到中国的实际情况看,不是说全球互联网和特高压骨干网不可以发展,而是从能源转型要求有,大力推动配电和用电侧的智能双向改造,接纳更多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等可能是当前更为重要和迫切的问题,投入产出效果也更好。”他说:“从国家能源转型层面看,这是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就此他特別强调,即使是以德国为榜样、学习的做法,也要从本国电网基础设施的实际出发,设施不如德国的其他国家也不必要为了动员使用可内生能源而发展覆盖整个国家的电网,从而严重妨碍能源转型的进程:“屮国可以学习,但绝对不是照搬。”

事实上,德国可再生能源十多年来的快速增长,除了众所周知的政府政策强力支持外,法律强制电网企业为适应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而进行电网智能化变革至关重要。可见,把能源体系变革作为能源转型的一个核心要求,才能更好地理解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正确方式与真实空间。

即便如此,能源转型的代价依然是巨大的。

德国在成为向可再生能源转型“模范生”的同时,其付出的可再生能源补贴规模也是庞大的。德国环境部部长曾表示,如果不收缩项目规模,不包括已经花费的几干亿欧元,德国“绿色革命”在未来二十年的成本将达到1万亿欧元。

就此朱彤表示,能源转型的方式、方法也非常重要:“比如储能。新能源的波动性带来对电力系统灵活性的要求,就未来来而言,灵活性是最稀缺的资,如果可以提供灵活性,储能可以发挥其应有价值。”

他指出,储能有三个要素:能源转换,从难以储存的形式转换成便于存储、便利经济可储存;时空迁移,时间或空间的变动;满足需求,满足人类服务及其相关的内容。

“储能是促进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有效手段,其重要内容是波动性的,风电、光电的比重越来越大,德国甚至提出建设百分百纯可再生能源的电力系统,这样的能源转型给储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与此同时他也坦承,目前世界储能市场仍处于早期阶段,因此中国的储能项目发展应以政策支持的示范项目为主,而其商业化进展,则将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他指出,储能可促进能源系统低碳转型,而能源转型则给储能提供新机遇,此外电力价值链各环节也都需要储能技术:“能源转型将推动不同能源行业的整合,而储能则是实现跨界连接的媒介或支持技术。”

对于储能良性发展的条件朱彤认为,在观念和方法上要从系统角度看能源转型、从能源转型角度看储能,完整理解储能的价值;要界定储能资产的属性(发电、输电、配电),以及因属性不明所产生的问题,如资产所有权、双重电网费等;应加快推动电力市场制度建设、实现电力价格的灵活性,如此才能够使储能服务的价值得到充分实现。

“目前,建立和完善储能服务发展直接相关联的制度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如清晰的发展目标、持续的可再生能源激励计划,以及构建储能标准体系、储能采购激励措施、严格的碳减排或零碳制度等,但重在坚持。”

“作为能源消耗大国,中国能源消费将持续增长。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大力推进能源革命和能源转型,不断优化能源供需结构,努力实现清洁低碳发展,既是推动能源革命的本质要求,也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

朱彤说:“绿色低碳已成为能源发展方向,中国能源转型也已进入关键期,未来任重而道远。”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责任编辑:蒋桂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