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40年看油气产业历程第二节
2 油气产业改革发展的十大成就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油气产业基本实现了三大转变:一是管理体制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油气企业实现了从国家政府部门向经济实体的转变;从产品生产者向商品生产者转变;从能源生产者向经营者的转变;从单纯的油气生产者向综合性能源公司转变;从资产经营者向资本经营者的转变。三是油气产业实现了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向全面开放的战略转变。“三大转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得我国油气产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油气资源基础雄厚,潜力可观。常规油气资源丰富。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油气资源评价结果显示,我国油气资源总量丰富,石油地质资源量为1257亿吨、可采资源量为301亿吨,同2007年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结果相比,石油地质与可采资源量分别增加了64%和42%。截至2017年底,全国石油累计探明地质储量389.65亿吨,剩余技术可采储量35.42亿吨,剩余经济可采储量25.33亿吨。按照2017年的开采速度,还能开采18年左右。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为90.3万亿m3,同2007年全国,可采资源量为50.1万亿m3,油气资源评价结果相比,天然气地质与可采资源量分别增加了158%和127%。截至2017年底,全国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4.22万亿m3,剩余技术可采储量5.52万亿m3,剩余经济可采储量3.91万亿m3。按照2017年的开采速度,还可以开采约41年。
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可观。全国埋深4500米以浅页岩气地质资源量为122万亿m3,可采资源量为22万亿m3,具有现实可开发价值的有利区可采资源量为5.5万亿m3。埋深2000米以浅煤层气地质资源量为30万亿m3可采资源量为12.5万亿m3,具有现实可开发价值的有利区可采资源量为4万亿m3。
(二)油气国内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国内原油产量平稳增长,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1978年我国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为1.0405亿t、137.3亿m3,2017年我国原油达到1.92亿t,是1978年的1.85倍,年均增长约2.11%。目前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生产国,2017年产量约占全球石油总产量的4.4%左右。2017年我国天然气产量为1330.07亿m3,连续7年超过千亿m3,是1978年的9.69倍,年均增长约21.71%。目前是世界第六天然气生产国,2017年产量约占全球天然气总产量的3.9%左右。
油气加工能力增强。1978年我国炼油一次加工能力为9291万t,居世界第10位。2017年增至7.72亿t,已建成投产的千万吨级炼油基地达到26个。炼油一次加工能力与1978年相比增长8.30倍,年均增长18.27%,目前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原油加工量从1978年的7069万t增至2017年的5.7亿t,年均增长17.66%
(三)油气进口规模扩大,来源多元化
油气进口量增长较快,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自1993年我国由石油出口国变成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规模日益扩大,2004年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2017年我国原油进口量增加至4.1957亿t,首次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石油进口国。进口规模大约是1993年的42倍,较2012年的2.72亿t增加了50.25%。对外依存度达67.4%。我国自2006年开始成为天然气净进口国,进口量逐年攀升。2017年我国共计进口天然气955.47亿m3,对外依存度达到38.43%。
油气进口来源呈多元化发展。40年来,我国已初步形成了西北、东北、西南以及海上四大油气进口战略通道,品种不断优化、多元,保障了油气的稳定供应。原油进口来源国集中度CR3,2016年为39.28%,较2012年的45.55%下降了6.27个百分点。而天然气进口来源依然高度集中于少数国家:LNG进口来源国高度集中于澳大利亚、卡塔尔和印尼,CR3比例达78.44%,较2012年提高了3.13个百分点;而管道天然气进口方面,随着中缅、中俄油气管道的建成使用,有利于我国建成多元化的天然气进口格局。
(四)油气消费占比提升,能源消费结构优化
我国是个“富煤、少油、缺气”的国家,这就导致长期以来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1990—2005年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平均为71.5%。随着用能方式不断变革、能源转型发展战略加快推进,能源消费结构出现两大趋势:一是煤炭消费的比重趋于下降;二是天然气等优质清洁能源消费的比重逐步上升。2016年,全国石油消费总量约5.7亿t,比2012年增长19.3%;天然气消费2086亿m3,增长39.3%。从能源消费构成来看,石油消费占18.3%,提高了1.3个百分点;天然气消费占6.4%,提高了1.6个百分点。
(五)油气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油气资源调配需求,40年来我国油气管道、LNG接收站、地下储气库、国家石油储备库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全面发展,目前进入建设投产的高峰阶段。管道方面,截至2017年,我国油气长输管道总里程累计约为13.31万千米,其中天然气管道约7.72万千米,原油管道约2.87万千米(已扣减退役封存管道),成品油管道约2.72万千米,已初步形成“西油东送、北油南运、西气东输、北气南下、海气登陆”的格局。LNG接收站方面,我国第一个LNG接收站于2006年投产,截至2017年,已建成LNG接收站17座,开工建设和工程竣工共9座,总接收能力超过6000万t/年。地下储气库方面,目前全国已建成11个地下储气库群共25座储气库,工作气总量目前为200多亿m3,已初步形成京津冀、西北、西南、东北、长三角、中西部、中南、珠三角等八大储气基地。石油储备建设方面,截至2017年年中,我国已建成舟山、舟山扩建、镇海、大连、黄岛、独山子、兰州、天津及黄岛国家石油储备洞库共9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利用上述储备库及部分社会企业库容,储备原油3773万t,大约相当于我国36天的石油净进口量,成为世界上石油库存最高的国家之一。
(六)油气国际投资与国际合作不断深入
改革开放前,我国总体上处于较封闭的状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勘探开发陆上油气资源,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油气工业,加工国产油气资源。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范围的扩大和进程的加快,大批外资油气公司先后进入中国。目前中国石油企业已与外国公司签订了200多项石油合同和协议,以欧美大型石油公司为主的一大批外资大中型石油公司和专业公司进入我国油气领域,投资发展的重点是油气勘探开发、石油炼制、成品油营销等,并已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例如,道达尔、埃克森美孚、沙特阿美、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和俄罗斯石油公司参与的4个炼油项目已经建成、正在建设或正在推进中。外资在华已签约或达成意向性合约的合资建设加油站数目已达4300个,已建成加油站2000多个,约占全国9.72万座加油站的2.1%。
与此同时,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以形式多样、资源导向、项目多元、专业开发为特点的境外油气投资、油气国际合作的格局逐步形成。尤其是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油气行业作为先行者,“走出去”的步伐迈得更快。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企业共拥有210个海外油气项目,多达27家中国石油企业,包括广汇、杰瑞等23家民营企业,海外业务遍及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油气对外投资总额超过了国家丝路基金总额。在“一带一路”沿线基本建成中亚与俄罗斯、中东、非洲、亚太等多个油气合作区。海外油气权益产量达到19亿吨油当量。其中,石油权益产量为1.5亿t,天然气权益产量为450亿m3。从合作方式看,既有单纯的资本投资,又有资产投资,参与具体项目合作等,合作领域方式趋向多样化。从发展趋势看,我国油气企业“走出去”正在发生大转变: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一国保障思维,转变为着眼亚洲共同安全;从追求规模速度转变为制造标准、技术、人力资本的全方位走出去;从被动适应国际贸易规则转变为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和定价中心建设。
责任编辑:电力交易小郭
-
权威发布 | 新能源汽车产业顶层设计落地:鼓励“光储充放”,有序推进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
2020-11-03新能源,汽车,产业,设计 -
中国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阳”重力支撑设备正式启运
2020-09-14核聚变,ITER,核电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数据中心 打造融合型综合能源系统
2020-06-16综合能源服务,新能源消纳,能源互联网
-
新基建助推 数据中心建设将迎爆发期
2020-06-16数据中心,能源互联网,电力新基建 -
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下看电网企业数据变现之路
2019-11-12泛在电力物联网 -
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典型实践案例
2019-10-15泛在电力物联网案例
-
权威发布 | 新能源汽车产业顶层设计落地:鼓励“光储充放”,有序推进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
2020-11-03新能源,汽车,产业,设计 -
中国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阳”重力支撑设备正式启运
2020-09-14核聚变,ITER,核电 -
能源革命和电改政策红利将长期助力储能行业发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数据中心 打造融合型综合能源系统
2020-06-16综合能源服务,新能源消纳,能源互联网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电网发展
2020-06-125G,智能电网,配电网 -
从智能电网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