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气荒”为鉴,尽快形成“一张网”

2018-11-16 10:24:05 南方能源观察  点击量: 评论 (0)
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李伟在2018能源大转型高层论坛上表示,把天然气培育成为主体能源之一,是建设清洁低碳现代能源体系的必要条件。

本刊记者

潘秋杏

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李伟在2018能源大转型高层论坛上表示,把天然气培育成为主体能源之一,是建设清洁低碳现代能源体系的必要条件。但要避免“气荒”重演,要坚持问题导向,以“气荒”事件为鉴,进一步统一认识,全国“一盘棋”,深化天然气体制机制改革,加速建设基础设施,尽快形成“一张网”,探索构建具有高质量发展示范意义的天然气市场体系,尽快建成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分布式:分布式与集中式能源利用不矛盾,要综合利用

针对分布式与集中式能源利用,李伟认为,要坚持两者相结合的综合利用模式。李伟表示,“互联网+”智慧能源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能够推动能源生产与供应模式更加多元化,实现储能设备以及可控负荷之间的协调优化控制,平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间歇特性对局部电网的冲击,为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提供了可行的技术路径。但也要看到,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的能源综合利用模式对当前的能源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燃气、电力、供热:进一步打破特许经营、独家垄断的商业模式

地下地质勘查、管道、电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必须与城市规划同步推进;城镇范围内的电力、燃气、供热、热水的输配和售卖不能再局限于特许经营、独家垄断的商业模式。为此,要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等,着力解决清洁智慧能源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的问题,加快电力市场、天然气市场和热力市场建设,建立多主体供需、多市场交易平台,尽快实现电价、气价、热价形成机制的市场化。要积极推进将清洁能源发展规划纳入城乡总体、城乡建设和土地利用等规划中,实现清洁能源与城市整体发展的规划同图、建设同步。

地热:产业体系已显现雏形,资源精细勘查评价等仍欠缺

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完成的全国地热能资源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大陆336个主要城市浅层地热能年可采资源量折合7亿吨标准煤,可实现供暖(制冷)建筑面积320亿平方米,其中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最适宜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水热型地热能年可采资源量折合18.65亿吨标准煤,广泛分布在华北、松辽、苏北、江汉、鄂尔多斯、四川等平原(盆地)以及东南沿海、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等山地丘陵地区,可用于供暖、工业干燥、旅游、康养和种养殖等。当前中国地热能产业体系已显现雏形,但在地热能资源的精细勘查评价和科学研究方面仍十分欠缺,对地热能产业发展初期扶持的政策不充分、地热能资源管理制度仍不健全。为此,应加快推动地热能资源高效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和利用19水平的全面提升。以解决冬季取暖、防治雾霾等重大问题为抓手,为中国地热能快速发展汇集多方力量,凝聚广泛共识,加速推进中国地热能健康发展。

国际能源治理体系:坚持推进国际合作,构建新体系

一是要深度参与现有国际能源治理机构的合作与改革。随着我国全球影响力的提升,应尽早深度参与到全球能源治理体系中。实施集“多层次的国际能源合作对象、多渠道的国际能源合作形式、多元化的国际能源合作方式、多领域的国际能源合作内容、多任务的国际能源合作进程”等为一体的国际能源合作战略,顺应全球能源格局的变化,在促进全球能源向清洁低碳、经济高效、安全可靠方向的转型过程中,推动中国能源体系的高质量发展。

二是寻求G20框架下支持协调全球能源治理和气候治理的新机制。推动G20将能源转型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通过做出一系列声明和承诺以及共同努力目标,推进国际社会实现低碳、绿色、安全的能源转型。

三是大力加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深度能源合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开展低碳、绿色、安全能源转型的合作方面发挥好引领示范作用。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责任编辑:电力交易小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