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三种电能补充技术将长期互补、并存
目前来说,我把电动汽车充电或者电能补充定义为三个方面:慢充、快换、快充。这几条技术路径在国内已经争论了很多年,特别是从2012年开始,
目前来说,我把电动汽车充电或者电能补充定义为三个方面:慢充、快换、快充。这几条技术路径在国内已经争论了很多年,特别是从2012年开始,争论日益激烈。我认为,慢充、换电、快充这三条技术路线将长期互补、并存,在它们各自的市场适用范围或用户适用范围内长期存在下去。
事实上,充电、换电都不是新模式,100多年前的1900年就已经出现了充电站,1902年还出现了出租车换电站,所以说这两条技术路线经过百年发展,现在进入了新时代。
国家863计划第一期863重点专项开始的时候,我们到法国调研换电,当时的换电集中在公交车领域而且是手动的。之后,国内开始研究换电,经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换电模式得到快速推广,效果也越来越好。
在我国,充电和换电两种模式经历了近20年五代技术的发展,从简单的独立充电到现在的快充、快换、储能快换、慢充等,在这方面,我们经过实践探索出很多很好的案例,也为世界提供了经验。
“十三五”期间,国家对电动乘用车、客车、商用车电耗及续驶里程都有明确规定和目标,那么就有一个问题,是不是续驶里程越长越好?电池装得越多越好?
特斯拉前不久发布了载重量达36吨的电动卡车,这款车充电30分钟行驶600多公里,在高速路况下可以续航800公里。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如果是600公里,按照载重36吨,这个车至少应该是50吨重,那么按照每公里2度电,这款车应该装载1200度电,再根据其充电30分钟行驶600公里,充电机的功率应该大于2.4兆瓦,如果按照1000伏电压来算,充电电流应该大于或等于2400安培。这样的充电枪不知道有多沉。
我认为可以把充电、换电分为四模式:第一种是慢充,第二种是快充,第三种是最近刚刚兴起的智能电网储能快充,第四种是换电。首先,这四种模式对占地、固定车位等要求各不相同,我们国家70%以上车主是没有固定车位的;其次,这四种模式对购车成本、续驶里程、充换电时间、电池装载量、一次性建设充电桩和充电站成本、车辆利用率等都不相同;再次,这四种模式对电池系统的寿命、对电网的冲击、以及对低谷电能的利用、用电成本也不相同。以用电成本为例,如果只考虑这个,在自己家慢充是很合适的。我开了两年的电动汽车,每年电费差不多1000元,以前开油车一年油费大概20000元;最后,还有便利性以及安全性问题。换电是需要专业维修保养的,所以在维修保养方面需要考虑方便性。未来电网的发展是智能与能源互联,这几种模式都有它的优缺点。
同时,换电还有一个问题,现在电动车电池衰减到80%以后就需要卸下来,而采用换电模式可以把衰减往下降到70%或者更低,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里程选择更换什么样的电池。
最后点几个关键基础问题:一是规划,加油站、充电站、换电站、加氢站,根据城市规划最好建成四位一体,再攻克充换电站的建设,以及网络的互联;二是换电站除了建设还有一些特殊的技术问题,包括定位、接触、解锁,因为换电是插接式的,密封、防水、防尘都会有一些比较关键的技术难关需要突破;此外,还要进行车、网、车桩互联,方便用户快速查找或预订。(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
原标题:电动汽车三种电能补充技术将长期互补、并存
责任编辑:lixi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
-
权威发布 | 新能源汽车产业顶层设计落地:鼓励“光储充放”,有序推进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
2020-11-03新能源,汽车,产业,设计 -
中国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阳”重力支撑设备正式启运
2020-09-14核聚变,ITER,核电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数据中心 打造融合型综合能源系统
2020-06-16综合能源服务,新能源消纳,能源互联网
-
新基建助推 数据中心建设将迎爆发期
2020-06-16数据中心,能源互联网,电力新基建 -
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下看电网企业数据变现之路
2019-11-12泛在电力物联网 -
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典型实践案例
2019-10-15泛在电力物联网案例
-
权威发布 | 新能源汽车产业顶层设计落地:鼓励“光储充放”,有序推进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
2020-11-03新能源,汽车,产业,设计 -
中国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阳”重力支撑设备正式启运
2020-09-14核聚变,ITER,核电 -
能源革命和电改政策红利将长期助力储能行业发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数据中心 打造融合型综合能源系统
2020-06-16综合能源服务,新能源消纳,能源互联网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电网发展
2020-06-125G,智能电网,配电网 -
从智能电网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