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惧补贴退出 固态电池将是纯电动汽车的杀手锏
电动汽车在中国有多火,相信各地的消费者早已感受到,城市街头也经常能看到插着电的分时租赁电动汽车,预计2017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占汽车总销量的2%。一、电动汽车走进老百姓心里的几点困难目前中国消费者购对电
电动汽车在中国有多火,相信各地的消费者早已感受到,城市街头也经常能看到插着电的分时租赁电动汽车,预计2017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占汽车总销量的2%。
一、电动汽车走进老百姓心里的几点困难
目前中国消费者购对电动汽车有几个共性负面印象,价格贵、续航里程短、充电又慢有不方便,还需要国家巨额补贴,现阶段根本取代不了燃油汽车。
从市面销售的车型来看确实也是这样,70%左右的销量是类似老年代步车的A00、A0级的小型电动车,续航里程通常在150公里左右,国家补贴5万左右后还要5万多。
真正能起到家庭作用的A级或以上轿车、SUV可供选择的车型太少,续航里程基本在200-300公里左右,补贴后15万-30万不等,跨城市使用还是有点虚。
至于能充电能烧油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就更少了,纯电巡航一般也只在60公里左右,由于既有发动机、又装载了10度左右的电池,国家补贴还更少,价格贵。
其实上市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当前车用动力锂电池在能量密度、成本方面并没有取得令市场满意的突破,无论是三元锂电池还是磷酸铁锂电池。
二、充电1分钟,续航800公里
前不久美国菲斯科汽车发布的一则专利消息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它所研发一种固态电池,能仅用1分钟的充电时间,将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提升到804公里,并且能在2020年通过材料和制造技术的进展将成本降到常规锂电池的三分之一。
固态电池也由此进入大多数人的视野,其实从原理上说和目前的液态锂电池是一样的,最大的区别就是电解液变成了固态,凭借密度、结构优势将更多带电离子聚集在一端,可以传导更大的电流,电池容量因此大幅度提升。
固态电池最显著的特点有两个,一是能量密度大,很多实验室已经做到了300-400Wh/kg,这是传统锂电池的2.5-3倍,另外就是更安全,更大程度杜绝了电池破裂或高温等意外带来的燃烧隐患。
当然固态电池也有缺点,就是电导率总体偏低、内阻较大、充电速度慢,至于美国菲斯科汽车如何做到充电1分钟,续航800公里,那是它的核心机密了。
总的来看,如果固态电池能真正低成本产业化面向市场,将彻底解决当前电动汽车普及的核心难题,新能源汽车将真正做到杀死汽油车。
三、2020年有望投入商业化应用
氢燃料电池市场化还太远,固态锂电池在安全、能量密度方面的优势当然被很多机构所关注,已经被全世界车企及研发机构寄予厚望成为下一代车用动力电池突破口。
大众、宝马、本田、丰田、现代、日产、松下、三星、三菱、宁德时代、苹果等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均已积极布局研发,未来势必有更多的企业加入固态电池研发阵营。
从各种规划的时间节点来看,固态电池在2020年有望投入商业化应用,随着普及规模及成本的变化,2025年市场化将趋于成熟。
小结:
2020年中国将彻底退出新能源汽车补贴,从目前的状态看,未来三年传统液态锂电池在成本及能量密度上的提升有限,届时纯电动汽车还没有对混合动力汽车形成绝对优势,固态电池的突破意义重大。
原标题:无惧补贴退出 固态电池将是纯电动汽车的杀手锏
责任编辑:lixi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
-
权威发布 | 新能源汽车产业顶层设计落地:鼓励“光储充放”,有序推进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
2020-11-03新能源,汽车,产业,设计 -
中国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阳”重力支撑设备正式启运
2020-09-14核聚变,ITER,核电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数据中心 打造融合型综合能源系统
2020-06-16综合能源服务,新能源消纳,能源互联网
-
新基建助推 数据中心建设将迎爆发期
2020-06-16数据中心,能源互联网,电力新基建 -
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下看电网企业数据变现之路
2019-11-12泛在电力物联网 -
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典型实践案例
2019-10-15泛在电力物联网案例
-
权威发布 | 新能源汽车产业顶层设计落地:鼓励“光储充放”,有序推进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
2020-11-03新能源,汽车,产业,设计 -
中国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阳”重力支撑设备正式启运
2020-09-14核聚变,ITER,核电 -
能源革命和电改政策红利将长期助力储能行业发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数据中心 打造融合型综合能源系统
2020-06-16综合能源服务,新能源消纳,能源互联网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电网发展
2020-06-125G,智能电网,配电网 -
从智能电网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