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中国汽车“双积分”政策:覆盖98%汽车年产量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29日发布汽车行业乘用车双积分政策,这一政策被称为全世界最严汽车产业政策。作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该政策不仅将影响中国车企,也将对全球汽车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2019年实施给车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29日发布汽车行业乘用车“双积分”政策,这一政策被称为全世界“最严”汽车产业政策。作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该政策不仅将影响中国车企,也将对全球汽车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2019年实施给车企留足准备时间
所谓“双积分”,指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和新能源汽车积分。自2019年起,乘用车企业应达到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达不到比例要求的企业将产生新能源汽车负积分,需向其他企业购买新能源汽车正积分进行抵偿。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点击查看最新人物消息) 29日接受采访说,“双积分制综合了欧洲和美国的产业政策,这么严的政策,世界上还没有”。他还表示,之所以2019年实施而不是2018年,是为了给车企留出时间,车企调整产品结构,至少需要1年时间。
98%汽车产量将受到影响
在双积分政策中,也提出了例外条款。例如对年产或进口2000辆以下乘用车的企业,暂不实施积分核算。董扬说,“小批量生产的车一般是豪华车,一部分新技术首先在豪华车上使用,按照通行办法,对其油耗不按照大批量车同等要求,但要求他们每年按比例降低油耗”。
此外,传统能源汽车企业,年度产量或进口量不满3万辆的,不设定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董扬表示,按照积分比例,他们需要生产的新能源汽车数量较少,很难做到保证质量,所以暂时不要求电动车比例,“这是为消费者负责”。
董扬表示,扣除上述两类,双积分制将覆盖中国汽车年产量的98%。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生产了2442.1万辆乘用车。
对国内外企业一视同仁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说,工信部与商务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等部门协调联动,制定相应的核算准则、管理方式以及处罚手段,实现对国产、进口汽车企业全覆盖。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秘书长张进华说,欢迎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生产新能源汽车,这是中国的政策方向。
那么,双积分政策对中国汽车产业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2016年,中国汽车行业平均燃料消耗量达到每百公里6.43升,完成当年规划目标,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51.7万辆,累计产量突破百万,位居全球第一。
张进华对记者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驱动电机、动力电池技术上,以及产业规模上,处于全球第一阵营。通过双积分制,有望巩固和强化现有优势,同时带动全球纯电驱动汽车的发展。
积分交易制替代补贴政策
积分共有结转、转让、交易三种应用方式。车企新能源汽车正积分可以自由交易。工信部将建立“汽车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管理平台”,搭建完全自由的积分交易市场。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财税补贴优惠逐步退出、油耗管理后续政策有待接续的情况下,企业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动力不足,对2020年乘用车行业油耗、新能源汽车国家目标达成造成较大挑战,需出台相关制度予以保障。
工信部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累计推广新能源乘用车380万辆,乘用车平均油耗将达到每百公里5.0升,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000万吨。结合新能源商用车的推广,全国将累计推广500万辆新能源汽车。
责任编辑:lixi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
-
权威发布 | 新能源汽车产业顶层设计落地:鼓励“光储充放”,有序推进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
2020-11-03新能源,汽车,产业,设计 -
中国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阳”重力支撑设备正式启运
2020-09-14核聚变,ITER,核电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数据中心 打造融合型综合能源系统
2020-06-16综合能源服务,新能源消纳,能源互联网
-
新基建助推 数据中心建设将迎爆发期
2020-06-16数据中心,能源互联网,电力新基建 -
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下看电网企业数据变现之路
2019-11-12泛在电力物联网 -
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典型实践案例
2019-10-15泛在电力物联网案例
-
权威发布 | 新能源汽车产业顶层设计落地:鼓励“光储充放”,有序推进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
2020-11-03新能源,汽车,产业,设计 -
中国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阳”重力支撑设备正式启运
2020-09-14核聚变,ITER,核电 -
能源革命和电改政策红利将长期助力储能行业发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数据中心 打造融合型综合能源系统
2020-06-16综合能源服务,新能源消纳,能源互联网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电网发展
2020-06-125G,智能电网,配电网 -
从智能电网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