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背后的GIS系统应用
在世界各国的历次大型自然灾害中,GIS都发挥了重要的辅助作用。此次震后救援过程中,多个相关政府部门均利用GIS技术,为抗震救灾提供了大量的辅助决策信息。
GIS技术是为灾情评估提供辅助决策的有效工具,可以把震灾位置信息、追踪路径、传感器、视频,以及其他与GIS数据相关的动态数据(影像、高程、街道、重点基础设施等)与交通、医院、气象结合起来,通过空间可视化的方式为决策者提供有力的支持。
当危机出现时,GIS会为应急行动计划的制定、毁坏情况的评估以及灾害信息的共享提供相关信息和帮助。GIS支持应急管理的所有阶段,包括灾情缓解、预防和准备、快速反应以及恢复重建。
辅助应急救援
在此次抗震救灾过程中,中国地震局是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担当。其中,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就是基于ArcGIS的地震监测系统,主要从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方面提高国家的防震减灾能力。
这个数字地震台网覆盖全国152个测震台,同时31个省级区域台网也建了800余个测震台,国家台网每天汇集和处理近1000个台的实时数据,原始观测数据量近40GB。
这次地震发生后,四川地震局的台网,在3分钟内就将地震的位置上报到地震局内部的EQIM地震速报网上,青海等一批四川周边的地震台网也在数分钟之后将地震参数上网,全国各个区域地震台都在参与地震速报。
随后,地震局立即启动了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同时开始对这次地震的灾害进行快速评估,提供评估结果。这次地震灾害评估结果显示灾害严重,同时启动了辅助决策系统。5分钟后提出应急响应的级别,建议启动I级响应。之后工作人员立即按照地震应急预案的I级响应要求,启动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大厅的视频通讯系统,与四川、陕西、甘肃、内蒙和浙江等指挥部进行连通等。
此外,地震局还启动了防震减灾公益号12322地震信息平台,搜集地震灾害信息,并快速上报政府相关部门。整个过程在10分钟内完成。
其中,应急指挥系统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根据地震三要素和基础信息对震灾进行判断,进行灾害快速评估,确定灾害级别。同时,提供震区的基础地理信息,如周围的水库和道路分布情况,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方面的判定和提醒,为救灾提供参考性信息。
提供数据保障
基础地理数据是GIS应用的源头保障,没有地理数据的支撑,GIS大概只是一种工具摆设。在ESRI中国有限公司总裁何宁看来,GIS就像一套精美的厨具,要想制作出美味的佳肴,还得需要丰富的食材,这食材就是地理数据。
当灾难发生后,国家测绘局马上意识到急需确定哪些是有用的地理数据,并把正确的数据以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传达给急需的人。地震发生后不久,国家测绘局立即组织了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以及中国地图出版社通宵达旦工作,赶在13日早上给国务院应急办以及减灾委的指挥部门送去了急需的地图。从12日地震发生到20日为止,国家测绘局已经给中央近40个部门提供了包括数据、地图和影像在内的各种图表共一万多幅。
其中,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在近十天的时间里,利用基于ArcSDE技术建立的国家基础地理数据库,为国务院应急办公室等30个部门和单位提供了超过700G的影像资料,这相当于日常情况下近半年提供的数据量。
此外,国家减灾委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制作了大量的灾情地图,并向相关机构和公众公布,包括道路损毁、房屋倒塌、居民安置、堰塞湖、山体滑坡、灾民安置等,为抢险救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截至5月28日,国家减灾中心已经绘制并发布灾情地图106幅。随着救灾及重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利用空间信息技术进行灾害监测和评估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何宁总结道,在灾难发生的关键时刻,要想充分发挥GIS的作用,不仅是GIS软件企业的工程师们需要紧急行动,同时还需要地理数据提供商、遥感测量企业、GPS导航设备提供商都紧密地团结起来,彼此充分共享信息,才能第一时间响应救援行动的多方面需求。
GIS志愿者在行动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的救援及重建过程中,志愿者都是一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参与力量,拥有专业技能的GIS志愿者也不例外。因为,灾害发生后,大范围的地理信息需要分析整理,工作量非常大,GIS志愿者可以协助救援及重建的各个单位,开展地理信息的数据分析、整理、汇总、制图、系统构架等方面的工作协助。
地震发生不久,具有印尼海啸和卡特里娜飓风等国际救援经验的ESRI中国有限公司就发出了“GIS志愿者倡议书”:也许你协助做一张地图,就能够多挽救几条生命;也许你协助解决一个技术问题,就能节约宝贵的救灾时间;也许你协助开发一个应用,就能使一个决策尽快做出;也许你协助翻译一篇文章,就能给救灾及重建者以巨大启发……
目前,已有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以及美国和加拿大的400多名GIS志愿者申请加入,希望以自己的爱心参与到救援和重建工作中。他们有的是在校的GIS专业学生,有的是企业的技术人员。其中,有近十名志愿者已经奔赴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科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相关单位,为其在地理信息数据分析、整理、汇总、制图等方面的工作提供协助。几名来自北京大学GIS专业的大三学生在地震局帮助整理灾区影像数据,几天来都是工作到凌晨。
另外,有一部分GIS志愿者专门从事文档翻译工作,将大量国外应急救援的应用案例和与地震救灾相关的解决方案翻译成中文,提供给相关单位参考。截至到5月28号,志愿者已经完成翻译稿件20多篇,为抗震救灾、灾害评估与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应用经验。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随着灾区重建工作的展开,更多GIS志愿正在加入进来,为灾区的人民献上一份爱心,为GIS行业做出一份努力。
责任编辑:叶雨田
-
权威发布 | 新能源汽车产业顶层设计落地:鼓励“光储充放”,有序推进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
2020-11-03新能源,汽车,产业,设计 -
中国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阳”重力支撑设备正式启运
2020-09-14核聚变,ITER,核电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数据中心 打造融合型综合能源系统
2020-06-16综合能源服务,新能源消纳,能源互联网
-
新基建助推 数据中心建设将迎爆发期
2020-06-16数据中心,能源互联网,电力新基建 -
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下看电网企业数据变现之路
2019-11-12泛在电力物联网 -
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典型实践案例
2019-10-15泛在电力物联网案例
-
权威发布 | 新能源汽车产业顶层设计落地:鼓励“光储充放”,有序推进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
2020-11-03新能源,汽车,产业,设计 -
中国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阳”重力支撑设备正式启运
2020-09-14核聚变,ITER,核电 -
能源革命和电改政策红利将长期助力储能行业发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数据中心 打造融合型综合能源系统
2020-06-16综合能源服务,新能源消纳,能源互联网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电网发展
2020-06-125G,智能电网,配电网 -
从智能电网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