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电集团信息化实践:从画图匠到设计者
对于中国的发电设备制造、乃至装备制造产业而言,哈电集团无疑具有标志性意义。不过,同其他发电设备集团一样,近年来哈电集团也同样面临转型的困境。或许信息化能成为让哈电集团解困的钥匙。从一张张图纸到轻点
从一张张图纸到轻点鼠标,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下文称“哈电集团”)副总经理苗立杰的设计之路走得越来越轻松。现在,他又盯上了3D打印。
在苗立杰刚刚进入哈电集团的时候,每天和大量的图纸打交道是常态。但随着信息化水平的逐渐进步,以Autodesk为代表的设计软件开始被哈电集团大量采用,苗立杰手中的画图笔也逐渐被鼠标所取代。
对于中国的发电设备制造、乃至装备制造产业而言,哈电集团无疑具有标志性意义。不过,同其他发电设备集团一样,近年来哈电集团也同样面临转型的困境。或许信息化正是让哈电集团解困的钥匙。
苗立杰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先进的设计软件至少能让工作效率提升40%,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率是无可限量的。”
从2D到3D
哈电集团是由国家“一五”期间前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中的6项沿革发展而来,是在原哈尔滨“三大动力厂”(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锅炉厂、哈尔滨汽轮机厂)、阿城继电器厂及哈尔滨绝缘材料厂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我国最大的发电设备、舰船动力装置、电力驱动设备研究制造基地和成套设备出口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集团之一,也是中央管理的54家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之一。始建于1951年的哈电集团曾经创造了我国发电设备制造历史上的多个第一,并数十年稳居三大动力集团“老大哥”的位置。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到2012年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能源生产大国,其中核电在建规模居世界第一。据苗立杰介绍,目前中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都有哈电集团的产品。
近年来核电安全事故更加受到人们关注,在福岛核电站事故后,日本甚至暂时关闭了国内的全部核电站。在苗立杰看来,核电无小事:“核电的技术虽然并不复杂,但安全性要求企业在设计、生产、制造时不能马虎。”
哈电集团最开始引入的设计手段被苗立杰称为“甩图版”,即利用计算机画图,脱离图纸的限制。后来苗立杰接触了AutodeskInventor,它给苗立杰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简单易用。仅仅一个春节的时间,苗立杰就已经完全掌握了它的使用方法。回忆那时走过的设计之路,苗立杰不无感慨:“当我们刚刚进入设计领域,很多人认为设计人员就是画图匠,很多时候要把精力放在研究这个图怎么画,这个线条怎么画。但是当我们引入信息化手段之后,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设计者。”
不过在三维设计刚刚进入哈电集团的时候,苗立杰发现他们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因为当时只有设计部门在采用三维设计,而工厂并没有三维的概念。被设计部门送过来的三维设计图,工厂还要重新转化成二维才能给车间进行生产,这让双方的发展都被阻碍。后来Autodesk又重新推出了一款新的软件,才把这个问题最终解决。这也让苗立杰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手段也不是神仙,只有随着企业的发展,信息化才能逐步地发挥作用。
而在未来,苗立杰认为最可能对设计产生帮助的就是最新兴起的3D打印技术,据他介绍在国内曾经有类似的技术就是电渣熔铸。这种技术的核心就是将需要的材料融化,然后一层一层地进行铸造。在苗立杰看来,这就是3D打印的雏形。苗立杰对本刊记者表示,3D打印技术虽然目前离大范围推广还有很远,但必须持续关注,不然在未来会失去机会。
苗立杰告诉记者:“其实我们企业在设计方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设计需求。以中国航空为例,在中国生产的航空发动机里面有一种耐高温的合金材料,这种合金材料可以耐住1300度以上的高温。这种材料的技术核心是在合金的内部打造蜂窝状的空洞,然后用水蒸气流动的办法来让内部冷却。但这里面的孔洞如何进行打造就非常困难,而且没法用机床加工。所以其铸造的水平正在制约中国航空业的发展。但如果我们在未来采用3D打印技术的话,无论设计出来的图纸有多复杂,只要软件能够实现,那么产品就可以实现。以前一些3D设计软件的加工方式是有一块原材料,然后一点点地把不要的部分去掉。但我想以后以Autodesk为代表的设计软件企业应该更多地去参与3D打印技术的发展,这样对制造业会很有帮助。”
从ERP到ERS
近年来哈电集团面临转型困境。一方面,从传统发电设备市场看,国内电力供应能力已经出现富余,新开工电站项目大幅下滑,常规火电、水电机组的市场订单下降,市场需求不足;另一方面,随着国家优化电源结构、节能减排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新能源设备市场异军突起,要求设备企业迅速转型。
在苗立杰看来,软件的应用可以让企业的效率大量提升。苗立杰表示,如果要量化的话,对于那些原来没有相关技术的企业作用明显,可以提高40%。“比如说以前要用100个小时完成的工作,现在只用60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了。”工时的缩短,意味着企业的产品能够更快速地进入市场。他补充说:“40%是从设计人员的角度做出的判断,事实上,其对缩短产品周期的积极影响大得不得了,起码是两倍、三倍。”
但设计仅仅是制造类企业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哈电集团下一步要做的还有更多。哈电集团总经理邹磊曾公开表示,哈电集团下一步将实现集团化、信息化、国际化、多元化发展,做到科技领先、人才领先、管理领先。
根据苗立杰介绍,哈电集团的信息化主要分为技术平台、管理平台和制造平台三部分。对于一个制造型产业来说,设计出来的产品就会影响生存和运营,也是利益的最大所在。苗立杰反复说:“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设计方面的节省就是最大的节省,相应的设计的浪费也是最大的浪费。”在技术平台之下就是管理平台,这方面主要涉及的领域是财务管理以及人事管理等。最后就是企业在制造层面的信息化,在这方面哈电集团已经实现了数控化和智能化。
和众多企业一样,哈电集团在管理平台方面采用的也是ERP系统。这是由一家美国咨询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概念,可以将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统一起来进行管理,以求最大限度进行供应链协同和控制,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但随着企业的发展,苗立杰认为ERP已经走到了毁誉参半的阶段。用苗立杰的话说,就是“ERP现在到了一个完成其历史使命的时候了”,言下之意就是ERP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苗立杰认为,ERP是一个很好的理念,但是应用ERP的企业成功的并不多。究其原因,他认为主要有两个:首先ERP的发展是伴随着一个个模块成长起来的,而这些模块发展到一定程度是要集成的。但受历史客观条件的限制,许多模块并没有实现集成,比如有的甚至连CRM(客户关系管理)都没有,只是针对MRP(物料需求计划)、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没有CRM就无法和客户、上下游企业连接,结果只能在一个企业内部应用。其次管理软件与服务供应商在进行模块集成时贪大求全,不是考虑如何将企业现有的模块合理集成,而是要自己去重新做每一个模块。而且这一通病不仅中国企业有,SAP、甲骨文同样也概莫能外。“什么东西都是用自己的,企业的精力够不够、时间够不够,ERP企业这样去集成,是不是每一个都是最优的?”苗立杰表示,“不一定。事实上企业间如果搞协同,可能会更好一些。”
根据哈电集团的信息化实践,苗立杰提出了一个新名词ERS(企业资源协同)。他说:“ER大家都知道了,关键是这个S,其重点在于协同,只有企业间开放协同,才能一起把ERS做起来,而这也符合协同创新的理念。”
(摘自《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3年第6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
-
Kubernetes为什么会逐渐成为云计算的标准?
2018-01-18标准 -
云计算成朝阳产业,未来发展已成趋势
-
2018关于云计算的五个预测:容器、AI、定制云
2018-01-18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