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联网方式盘点 电力线上网最灵活
无需WiFi信号,点一盏LED灯就能上网。昨天,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传出好消息,一种利用屋内可见光传输网络信号的国际前沿通讯技术在实验室成功实现。下个月,10台样机将亮相2013年上海工博会。复旦大学
无需WiFi信号,点一盏LED灯就能上网。昨天,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传出好消息,一种利用屋内可见光传输网络信号的国际前沿通讯技术在实验室成功实现。下个月,10台样机将亮相2013年上海工博会。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薛向阳告诉记者,目前的无线电信号传输设备存在很多局限性,它们稀有、昂贵、但效率不高,比如手机,全球数百万个基站帮助其增强信号,但大部分能量却消耗在冷却上,效率只有5%。相比之下,全世界使用的灯泡却取之不尽,尤其在国内LED光源正在大规模取代传统白炽灯。只要在任何不起眼的LED灯泡中增加一个微芯片,便可让灯泡变成无线网络发射器。
去年开始,上海市科委已在全市高校和科研院所布局这一国际前沿的无线通讯技术,由复旦大学承担的可见光通讯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取得重要进展:科研人员不仅在实验室环境中利用可见光传输网络信号,并且实现能够“一拖四”,即点亮一盏小灯,4台电脑即可同时上网、互传网络信号。课题研究人员迟楠教授指出,光和无线电波一样,都属于电磁波的一种,传播网络信号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研究中,给普通的LED灯泡装上微芯片,可以控制它每秒数百万次闪烁,亮了表示1,灭了代表0。由于频率太快,人眼根本觉察不到,光敏传感器却可以接收到这些变化。就这样,二进制的数据就被快速编码成灯光信号并进行了有效的传输。灯光下的电脑,通过一套特制的接收装置,读懂灯光里的“莫尔斯密码”。
“有灯光的地方,就有网络信号。关掉灯,网络全无。”迟楠告诉记者,与现有WiFi相比,未来的可见光通讯安全又经济。WiFi依赖看不见的无线电波传输,设备功率越来越大,局部电磁辐射势必增强;无线信号穿墙而过,网络信息不安全。这些安全隐患,在可见光通讯中“一扫而光”。而且,光谱比无线电频谱大10000倍,意味着更大的带宽和更高的速度,网络设置又几乎不需要任何新的基础设施。
如今,互联网已经逐渐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日常的办公,学习,以及新闻资讯的获取,都离不开网络这个媒介。当然,网络技术也正在飞速地发展,十年前,我们还在使用电话线拨号的上网方式,而现在,利用网线上网宽带网络已经将电话线拨号的方式淘汰,而如今,无线上网技术也开始渐成主流,甚至还出现了电力线上网技术。
“从灯光通讯控制到芯片设计制造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产品,都是研究人员‘动手做’,要真正像WiFi那样走进千家万户,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产业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迟楠认为,Lifi技术本身也有其局限性,例如若灯光被阻挡,网络信号将被切断等等。因此,它并不是WiFi的竞争对手,而是一种相互补充,有助于释放频谱空间……
上网方式大盘点
电话线拨号上网
最早的时候,我们上网采用的是电话线拨号的方式,为电脑配一个调制解调器,也就是我们通常称的“猫”,与电话线相连,就可以实现拨号上网了。电话线上网的理论速度为56kbps/8bit=7Kbps,除去系统本身保留带宽,上行带宽占有再加上线路自身问题,下载速度最好也只能达到5-6Kbps。这种上网方式现在几乎已经淘汰。
典型的电话拨号上网配置
传统有线宽带
现在,宽带上网已经取代了电话线拨号上网方式,要实现宽带上网,电脑上要先配备一块以太网卡。现在传统有线宽带的上网的方式主要有ADSL,电缆网线,光纤等。
ADSL(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非对称数字用户线)是一种通过现有普通电话线为家庭、办公室提供宽带数据传输服务的技术。ADSL即非对称数字信号传送,它能够在现有的铜双绞线,即普通电话线上提供高达8Mbit/s的高速下行速率。这种上网方法还是要依赖电话线,将电话线与ADSL猫相连,然后将ADSL与以太网卡用网线连接来实现。
ADSL网络接入配置
LAN是一种局域网共享上网的方式,是指在某一区域内由多台计算机互联成的计算机组共享带宽实现上网。“某一区域”指的是同一办公室、同一建筑物、同一公司和同一学校等,一般是方圆几千米以内。这些计算机由网线通过路由器,交换机等相连,共享带宽能够达到10Mbps,100Mbps,1000Mbps不等。
光纤是另一种传输媒介,不同于电缆网线,光纤传送的信号是光讯号而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
-
Kubernetes为什么会逐渐成为云计算的标准?
2018-01-18标准 -
云计算成朝阳产业,未来发展已成趋势
-
2018关于云计算的五个预测:容器、AI、定制云
2018-01-18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