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计划加大对燃料电池与储能电池技术研发支持
(十三)现代服务业。
1.推进我市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认定市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支持我市技术转移机构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协调发展。(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2.推动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2017-2025)》重点任务。(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3.继续实施《大连市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计划(2016-2020)》,创建省级以上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和平台。(责任单位:市经信委)
4.制定《大连市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实施方案》。(责任单位:市港口口岸局)
(十四)军民融合。
1.加快推进大连市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创建工作,保持与示范区审批部门沟通协调,完成各项争创工作。组织相关企事业单位高频率走访中央融合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高层部门,做好项目推荐、需求牵引工作。挖掘军民融合产业潜力,搭建对接平台,整合资源,实现成果转化、资源共享。(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2.加强与国内军工集团、军工科研院所、重点军工配套企业以及其他国家顶级科研机构、知名院校合作,支持在连组建研发机构和重点实验室。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政策举措的具体实施办法;组织项目需求对接会,鼓励优势企业参与军工科研生产;研究出台奖励办法。与我市重点发展的未来型、先导型产业有机融合,研制开发一批军民两用高新技术产品。(责任单位:市经信委)
3.在人工智能、军事装备再制造等领域进行研发布局,面向军事领域研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二、加强组织领导
(一)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定期研究产业科技创新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加强工作的统筹部署和协调推进。
1.成立市科技创新专家咨询委员会。充分发挥各类专家、学者智库作用,把握宏观发展方向,研究科技体制改革重点,发挥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研判未来新兴产业发展,提高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2.定期协调组织召开会议,研究重大问题,统筹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工作。(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二)定期听取专家咨询委员会对产业科技创新指南制定和调整提出的意见。
听取专家咨询委员会建议,完善年度科技创新指南。(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三)编制年度产业领域科技创新指南、经费预算,组织评审、论证。根据市场变化和科技产业发展情况,及时对工作目标、任务进行补充、修订和完善。
1.组织高校院所、企业专家座谈,编制申报指南,组织开展市科技创新基金、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2.鼓励企业开发研制新产品、新技术,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开发研制新产品、新技术100项。(责任单位:市经信委)
3.配合市科技局做好年度产业领域科技创新指南编制工作。(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四)建立目标、任务分解责任制,按年度对相关部门、区市县和先导区的工作实施情况进行监测、检查和考核。
1.制定2018年科技创新工作指标,并将相关内容纳入市绩效考核指标。(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2.结合区域特点,研究制定鼓励创新、促进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完成科技创新工作指标。(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
三、培育创新载体
(一)支持人工智能等领域开放式研究院建设。
1.研究制定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政策,提出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建设方案,依托大连理工大学和高新区,筹建开放式的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2.积极整合区内资源,搭建开放式研究院等创新平台。(责任单位:高新区管委会)
(二)对在我市布局建设的国家实验室等国家重大创新平台,按照国家规定予以足额经费支持。推进国家大科学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全方位配套支持。
1.落实《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连市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大政发〔2017〕52号),起草制定市国家级高端创新平台考评办法,对国家重大创新平台给予补助。推进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
2.对通过国家有关部门对高端创新平台定期评价评估的给予资金补助。配合申报单位做好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推进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工作上的沟通衔接。(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3.配合市有关部门,积极推进国家实验室等的承载、规划和建设工作。(责任单位:高新区管委会)
(三)支持在我市企业、高校院所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省、市级研发平台,新获批的给予一次性奖励。
1.起草修订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组织开展平台认定及推荐工作,对科技创新平台给予补助。2018年,新增市级以上科技研发平台30个。(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2.贯彻落实《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连市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大政发〔2017〕52号),对通过国家有关部门对高端创新平台定期评价评估的给予资金补助。2018年,新增市级以上工程中心15家。(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3.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新认定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等15家。(责任单位:市经信委)
(四)获批的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享受同级重点实验室的支持政策。
起草制定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与管理办法,组织开展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认定及补助。(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卫生计生委)
(五)对引进的国内外重点研发机构给予资金支持。
起草制定市引进国内外重点研发机构管理办法,支持引导区市县引进国内外重点研发机构,按照不超过其研发设备投入额30%的比例,给予最高2000万元的补助,重大事项可一事一议。(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六)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给予一次性奖励。
组织申报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并根据科技部认定文件给予支持。2018年,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达到20家。(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七)对新获批国家级、省级大学科技园,给予一次性奖励。对大学科技园考评优秀的单位按照上年度运营成本一定比例给予补贴。
鼓励支持在连高校建立大学科技园,力争省级及以上大学科技园建设数量达到5个。启动省级以上大学科技园考评工作。(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八)对新认定的省、市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给予资金支持。
制定我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管理办法,在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引导联盟开展产学研合作研发。2018年,组建市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0个。(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四、强化研发支撑
(一)调动社会风险资金对科技创新型企业投资积极性,发挥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支持作用。
1.按照《大连市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设立相关子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相关领域,支持科技创新。(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2.通过加强对接、开展各类活动等措施,出台鼓励股权投资机构投资科技创新企业政策实施细则,鼓励各类股权投资机构投资我市科技创新企业。(责任单位:市金融局)
(二)设立大连市科技创新基金,重点支持高校院所等原始创新和应用技术研究。
1.制定出台大连市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支持重点学科(研究方向)重大课题项目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2018年,开展应用基础和共性技术研究70项。(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三)设立大连市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重点支持企业研发项目和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
制定出台管理办法,组织实施市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四)对于中小微企业一般性研发项目,重点通过科技创新券予以支持。
修订完善科技创新券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五)建立研发项目库,制定管理办法和评审制度,分年度、分批次征集重点产业领域创新产品、关键技术,按照预定计划项目数150%左右,安排入库项目。根据市财力支撑情况,分年度安排出库项目,并给予支持。对研发周期长的战略性创新项目可给予连续支持。
完善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管理细则,优化管理流程,加强项目库信息化建设。(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五、促进成果转化
(一)依托大连市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子基金。
按照《大连市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设立相关子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相关领域,支持科技创新。(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
(二)用政府投入撬动社会资源,探索财政科技资金通过股权投资、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市场化手段支持科技成果转化。
1.按照《大连市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设立相关子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相关领域,支持科技创新。(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2.制定科技创新型企业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办法细则。(责任单位:市金融局)
(三)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
落实《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连市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大政发〔2017〕52号),起草制定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资金管理办法,组织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申报。开展技术对接活动50次,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项目70项。(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四)对高校科研院所与本市企业联合开展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按照技术交易额适当比例给予奖励。对在技术交易中表现突出的技术转移机构(科技中介机构)和经纪人分别给予一定额度的补助,对新认定的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给予一次性奖励。
落实《大连市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对企业、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机构、技术经纪人等给予支持,推进科技成果在我市转移转化。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创业论坛、科技创业导师等创新创业系列活动。(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五)将技术交易额纳入市政府对区市县、先导区考核指标,鼓励区市县出台相应政策。
1.进一步升级并完善技术合同登记系统区域模块,与税务部门实现数据联网,充分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加强监督管理。2018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50亿元。(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2.研究提升技术交易额的政策和方法,起草制定相关鼓励政策,完成考核指标任务。(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
六、汇聚创新人才
(一)继续实施高层次人才创新支持计划、科技人才创业支持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支持计划。
2018年,新增杰出青年科技人才10名左右,青年科技之星100名左右。(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二)提高人才工作与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融合度。
1.研究制定人才政策,实施重点人才项目,更加注重支持科技创新人才和科技成果转化。(责任单位:市人社局)
2.实施大连市高层次人才创新、科技人才创业和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打造开放包容的人才政策氛围。(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三)开展全市重点产业和创新领域紧缺人才和项目需求调查并发布目录,培育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研究完善高层次人才、重点产业紧缺人才认定标准,编制发布《大连市2018年度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开发目录》,举办专业技术人才高级研修班30期,推动实施紧缺人才示范性公益培训班项目。(责任单位:市人社局)
(四)研究扩大高层次人才创新、科技人才创业支持对象范围。
1.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做好《辽宁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备案表》的备案工作。配合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做好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期间的人事管理。(责任单位:市人社局)
2.进一步优化高层次人才创新、科技人才创业支持计划,扩大支持对象范围。(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五)适当放宽企业人才申报者的学位、职称要求,增加人才支持计划中企业人才的数量。
1.实施市领军人才培养、省百千万人才、政府特殊津贴制度等重点人才项目,积极向企业人才倾斜并适当增加选拔推荐比重。(责任单位:市人社局)
2.按照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部署,完善相关科技创新人才政策。(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六)实行科技人员分类评价,建立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对从事基础和前沿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等不同活动的人员建立分类评价制度。
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坚持分类评价方向,根据基础科学研究、应用技术研究等人才不同特点,科学评价科技人员能力素质,会同市直相关主管部门(单位)修订评价赋分模型,将科研成果取得经济社会效益作为职称评审主要内容。(责任单位:市人社局)
(七)加大专利、技术交易、成果转化、标准制定等在高校院所职称评价中的权重。
按照职称管理权限并跟进省工作部署,适时修订市属高校院所职称评价标准,基础科学研究侧重知识创新、理论探索、学科发展等学术领域同行认可,应用技术侧重成果转化、示范推广、标准制定、专利、经济效益等市场评价。

责任编辑:继电保护
-
权威发布 | 新能源汽车产业顶层设计落地:鼓励“光储充放”,有序推进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
2020-11-03新能源,汽车,产业,设计 -
中国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阳”重力支撑设备正式启运
2020-09-14核聚变,ITER,核电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数据中心 打造融合型综合能源系统
2020-06-16综合能源服务,新能源消纳,能源互联网
-
新基建助推 数据中心建设将迎爆发期
2020-06-16数据中心,能源互联网,电力新基建 -
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下看电网企业数据变现之路
2019-11-12泛在电力物联网 -
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典型实践案例
2019-10-15泛在电力物联网案例
-
权威发布 | 新能源汽车产业顶层设计落地:鼓励“光储充放”,有序推进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
2020-11-03新能源,汽车,产业,设计 -
中国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阳”重力支撑设备正式启运
2020-09-14核聚变,ITER,核电 -
能源革命和电改政策红利将长期助力储能行业发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数据中心 打造融合型综合能源系统
2020-06-16综合能源服务,新能源消纳,能源互联网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电网发展
2020-06-125G,智能电网,配电网 -
从智能电网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