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存储的备份和灾难恢复策略
企业应采取预防措施,以确保在发生灾难时,关键信息可以安全、迅速、顺利地从云端存回到企业数据中心的IT系统。
企业内网中的数据正在迅速增多。根据IDC最近所做的一个调查,三分之二受访的德国企业IT负责人表示,过去两年中,其所在企业的数据量增长了20%左右。
本地数据多为关键信息
造成企业内网数据增多的原因有很多,企业把越来越多的信息改用电子形式存储就是一个重要原因。
德勤公司一份名为《中小企业电子化情况调查》的报告显示,德国中小企业更倾向于把资料以电子数据形式保存。73%的受访企业表示,数据电子化对他们来说,有着重要或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根据德国税法、营业税法以及商业法典的规定,企业和公共机构有义务长期保存电子文件,账目、账册及记录、年终财务报表、库存和财务报告、凭单等要保存十年,其他资料要保存六年。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也是促进数据电子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大数据可以包括不同来源、不同形式的信息,并对其进行评估。消费者消费行为的研究数据、社交网络用户行为以及兴趣的研究数据、网店客户的数据、浏览支援论坛用户的数据等都可以成为大数据的来源。
大数据还可以分析M2M(Machine-to-Machine,机器对机器)数据,如GPS传回的机动车所在方位数据、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又称电子标签)芯片传回的数据以及自动销售机传回的数据。
云端存储的好处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公共机构更愿意把数据存储在云端,而不是扩建本地数据中心,因为云端存储有许多好处:存储中心的容量可以灵活调节,真正满足企业需求;不需要在企业网络中安装存储系统并对其进行维护;将数据存储在云端有利于数据的备份和灾难恢复;保存在云端的数据可以在有需要时随时被恢复。
从以上几点来看,将数据存储在云端对企业来说的确很有意义。不过,企业在采取云端存储策略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以下几种有可能导致数据丢失的情况:黑客袭击、员工疏忽或者蓄意破坏、自然灾害;IT组件故障,尤其是服务器和存储系统故障;由于采取新技术而不断变化的IT需求,如虚拟化和大数据技术。
备份和灾难恢复功能基本没有经过测试
然而,在实践中,企业和公共机构对数据的备份和灾难恢复往往太掉以轻心。美国市场调查公司TechValidate的一个调查问卷显示,硬件设备出问题的频率比IT负责人预期的要高57%的企业表示,公司的IT系统在过去12个月中至少出现过一次崩溃,导致不得不更换新的设备,并对数据进行恢复;37%的企业甚至在过去6个月中就出现过系统崩溃的情况。
同时,这份调查还表明,有81%的受访企业和受访机构并没有测试过他们的备份和灾难恢复措施是否真的有效,这是一个令人警惕的数字。因为对于企业来说,一个有效的灾难恢复机制绝对是不可或缺的。
很显然,绝大多数企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多点云存储
直到最近,业界都一直在流传这样一种观点:应该把关键数据存储在企业的计算中心中。如果企业已经采取了云端存储的策略,那么企业的计算中心就可以撤了。而事实正好相反。如果企业把所有的数据都存储在一个云端,那么会给企业带来一系列弊端,首先出现的就是成本问题和数据恢复问题(灾难恢复)。先来看看成本问题。云端存储确实能为企业节省费用,但是企业如果把所有数据未经过滤就存入云端——例如企业活动的图片、客户信息,那么成本就会立刻上升。把所有数据都存储到云端不可取的另一个原因是,并不是所有数据都是员工工作时需要的。例如,企业或公共机构出于法律原因不得不存储的文件。至于这些数据到底应该保存到哪里,每个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决定。不过,要牢记的是,一旦相关机构要求调用这些数据,企业一定要及时作出反应。
总而言之,上述不得不存储的文件虽然重要、必须妥善保存,但是没有必要把它们跟员工平时经常使用的数据放在一起。
只收集并恢复关键数据
常用数据和不常用数据不要放在一起的另一个原因是,一旦IT系统崩溃,需要尽快恢复数据。而存储的数据越多,数据恢复消耗的时间就越长。如果一个企业因一次故障要恢复过去十年收集的数据,那么
责任编辑:何健
-
权威发布 | 新能源汽车产业顶层设计落地:鼓励“光储充放”,有序推进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
2020-11-03新能源,汽车,产业,设计 -
中国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阳”重力支撑设备正式启运
2020-09-14核聚变,ITER,核电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数据中心 打造融合型综合能源系统
2020-06-16综合能源服务,新能源消纳,能源互联网
-
新基建助推 数据中心建设将迎爆发期
2020-06-16数据中心,能源互联网,电力新基建 -
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下看电网企业数据变现之路
2019-11-12泛在电力物联网 -
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典型实践案例
2019-10-15泛在电力物联网案例
-
权威发布 | 新能源汽车产业顶层设计落地:鼓励“光储充放”,有序推进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
2020-11-03新能源,汽车,产业,设计 -
中国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阳”重力支撑设备正式启运
2020-09-14核聚变,ITER,核电 -
能源革命和电改政策红利将长期助力储能行业发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数据中心 打造融合型综合能源系统
2020-06-16综合能源服务,新能源消纳,能源互联网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电网发展
2020-06-125G,智能电网,配电网 -
从智能电网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