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现代教育“慕课”背后的真正推手
对于传统课堂来说,最多有几百个学生,由于规模的限制,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性,导致大家都想上名校,“学区房”现象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但一种被称为“慕课”(MOOC)的在线教育学习方式的出现,让更多人看到了“未来教育”的曙光,“慕课”也被誉为“自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
“慕课”风靡全球
对于慕课,百度百科的解释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发端于过去的那种发布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
所谓“课”(MOOC),顾名思义,“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MOOCs课程动辄上万人,最多达16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无需旅行,不受时空限制;第四个字母“C”代表Course,就是课程的意思。
慕课风暴风靡全球,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英国、德国、澳洲以及海峡两岸的5所交通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西南交大、北京交大和台湾国立交大)全部开通了慕课平台。
按理说,以哈佛和麻省理工的名气,即使收点钱,全世界的学习者也会趋之若鹜。但哈佛也好,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之所以致力于免费的慕课平台,其中奥秘就在于其背后的大数据应用。
醉翁之意不在酒
收集、分析数据,开展大数据应用才是隐藏在“慕课”平台背后的秘密。与传统教学不同,慕课通过记录鼠标点击,就可以研究学习者的学习轨迹,发现不同的人对不同知识点不同的反应,例如用了多少时间,哪些知识点需要重复或强调,哪种陈述方式或学习工具最有效。通过向全世界开放,让最多的学习者在上面学习、使用,就可以收集最多数据,研究世界各国学习者行为模式、打造更好在线平台。
表面上看来,慕课所收集的这些数据杂乱无章,但数据累积到一定程度,群体行为就会呈现一种秩序和规律。这种秩序和规律,无论对于教管部门,还是对于教育研究,以及学生自主学习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际上,国内教育领域所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留存数据、收集数据。对此,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学系副教授魏忠指出:“照理说,我国教育领域的数据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但是我们却面临着数据的严重匮乏。比如教计算机的老师,如果不愿意进实验室,那么数据从何而来?如果老师有心把作业变成资源放在网络上,把知识变成题库实施任务教学,那将会给未来的教学带来上千倍的回馈。”
对于数据采集和存储,国内教育界也有自己的苦衷。就以慕课为例,上万人行为数据无疑是海量数据,这些数据如何存储?如何处理?若采用传统磁盘阵列进行存储,其成本不是一般单位可以负担的;数据分析若采用数据仓库/BI等传统分析工具,一来这些工具并不适于分析行为,二来鉴于数据规模较大,分析效率很低,投资很大,投入产出将不成比例。
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类似慕课所收集的大数据,常常会被视为“垃圾”得不到重视。
英特尔绽放教育大数据
随着英特尔开发架构平台在技术和性能上的不断进步,为大数据音乐奠定了基础。以英特尔开放架构为基础,Hadoop实现了可横向扩展开源计算和存储平台,不仅解决了海量大据存储问题,也为行为大数据这样的非结构化海量数据,提供数据分析的方法和工具。
“无论是教育管理部门,还是校长、教师,以及学生和家长,都可以提供针对不同应用的个性化分析报告。谁能在其中把握好大数据,谁就能在将来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权。”首都师范大学远程教育所所长方海光说,“”
方海光表示,在基于电子书包的一对一课堂数字化课堂教学中,国内也积累了大量大数据分析决策的典型案例。其中,首都师范大学数字化课堂大数据分析应用,已在扬州、常州等地中小学的200多个班级进行了多个学期系统性试点应用,带来了教育效果的明显改变。
其中,由于采用英特尔大数据处理平台,这些数据被就近存储,借助分析工具可以就近处理,不仅避免了传统ETL(Extract-Transform-Load)
责任编辑:张星光
-
权威发布 | 新能源汽车产业顶层设计落地:鼓励“光储充放”,有序推进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
2020-11-03新能源,汽车,产业,设计 -
中国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阳”重力支撑设备正式启运
2020-09-14核聚变,ITER,核电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数据中心 打造融合型综合能源系统
2020-06-16综合能源服务,新能源消纳,能源互联网
-
新基建助推 数据中心建设将迎爆发期
2020-06-16数据中心,能源互联网,电力新基建 -
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下看电网企业数据变现之路
2019-11-12泛在电力物联网 -
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典型实践案例
2019-10-15泛在电力物联网案例
-
权威发布 | 新能源汽车产业顶层设计落地:鼓励“光储充放”,有序推进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
2020-11-03新能源,汽车,产业,设计 -
中国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阳”重力支撑设备正式启运
2020-09-14核聚变,ITER,核电 -
能源革命和电改政策红利将长期助力储能行业发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数据中心 打造融合型综合能源系统
2020-06-16综合能源服务,新能源消纳,能源互联网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电网发展
2020-06-125G,智能电网,配电网 -
从智能电网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