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呵护碧水蓝天
大数据是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近年来,这个听起来比较“高深”的词汇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大数据,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如今,在改变生活、促进传统行业升级改造、引领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提升社会运行和管理效率等方面,大数据已经成为撬动新一轮技术与产业革命的“支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近年来,我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相关政策,大力推进“云上北疆”平台建设,重点打造宏观经济、农牧业、工业、能源、健康、教育、信用、水利、生态环保、精准脱贫、智慧交通、智慧旅游、平安北疆、绿色北疆等“14朵云”,推动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大数据应用。从本期开始,《科技》版开设《云上北疆》专栏,选取我区部分行业领域的大数据建设情况,进行详细解读。
“上午10时,呼和浩特市AQI指数:98,首要污染物:细颗粒物(PM2.5),空气质量类别:良……”这是1月24日,自治区环保厅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成果展示平台的大屏幕上显示的实时环境监控数据。“我区在全国环保系统率先建成数字环保体系,目前已经实现环保业务云化管理。”自治区环保厅相关负责人王晓东介绍说。
在该平台上,覆盖12个盟市、500多家重点监控企业的环境监测数据实时显示,分区域、分行业、分流域的各类统计图表让人一目了然。这些数据不仅在“观察”,还可以“思考”。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科技深度的融合运用,为生态环境监管装上了可以感知、预警的“大脑”。
随着我区环境信息化建设逐步深入,为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大数据对“五化”协同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促进“七网七业”建设,自治区环保厅依托现有基础,建设了“生态环境大数据管理应用平台”,在环境信息传递和信息化管理上实现了质的飞跃,为全面提升自治区环境监管能力和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
智慧感知,用数据说话
“十二五”以来,在环保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年持续建设,我区基本建成了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体系、机动车尾气监控平台、移动执法平台、网格化监管、应急指挥调度、综合办公平台等八大业务系统,初步形成了污染源监控和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生态环境大数据传输网络、全区统一的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中心、全区环保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和“生态环保云”等一系列“智慧环保”监管体系,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真正做到了“用数据说话”,实现“智慧感知”。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区已经对全区污染负荷60%以上的564家企业安装在线监控设备1773套,视频监控200余套、高空视频监控12套;对61家总装机容量5928万千瓦的30万千瓦以上火力发电厂、170台机组实施工况在线监控;建成了环境质量监测站点148个(水20个,大气108个、沙尘暴20个),基本形成了生态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的实时在线监测网络体系,为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奠定了基础。
按照“内整外联”的原则,我区加大了数据收集整合工作,变分散为集中,目前,整合了全区环保系统的业务数据,包括以环境质量管理、污染源监管和环境执法为重点的9大类110项数据,涵盖90%的环保业务数据,并初步与10个委办厅局达成了数据共享的框架协议。
生态环境大数据的“智慧感知”,在提供科技支撑的同时,在保障民生和满足社会公众需求提供服务、实时公开环境信息、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回应社会公众诉求等多个方面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
精准监管,让数据跑腿
整合环境信息从而实现资源共享,是推进大数据建设的重点内容,但并不是最终目的。“以生态环境大数据的分析应用和环境信息资源共享为环境精准监管提供支撑,并在环境管理中予以充分运用,是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的最终目的。”王晓东告诉记者,生态环境大数据已经在我区的生态治理工作中发挥了精准监管、科学决策的效用。
乌梁素海是国家“水十条”列入的7个重点治理湖泊之一,一直以来,污染源头难以精确界定。通过建立乌梁素海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开展了污染源与环境质量的协同分析,用数据说清了旗县排入湖区的污染源来源、种类、总量、是否达标等管控要素,以及工业废水、城镇污水、农田退水等分行业的排放量。
“通过这些数据分析,便于科学制定污染防治措施,精准确定重点监管对象和行业,以及有效开展企业和行业治理成效的评估,及时掌握治理措施与湖泊水质变化的对比情况,为下一步落实环境质量目标考核与责任追究,以及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离任审计提供数据支撑。”王晓东说。
乌海及周边地区是我区空气污染治理的重点区域,通过对周边6个工业园区的企业排放强度、污染贡献率、产业结构、工业产值等多因素的大数据对比分析,该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污染现状及成因清晰明了。这不仅便于精准确定环境监管的重点对象,同时还可以科学评估该区域环境承载能力,为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产业发展定位和方向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火电行业是我区的重点排污行业,火电行业的脱硫脱硝直接关系到我区能否顺利完成减排任务,因此,对火电行业的监管显得尤为重要。大数据监管平台通过对火电行业污染排放数据的分析和掌控,为火电企业总量减排、征收排污费、核定环保电价和超标处罚提供科学数据,为企业节能增效,加强自身环境管理提供数据服务。
这些只是我区生态大数据运用的一个个“缩影”。近年来,我区率先建成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在重点区域、流域和行业开展大数据分析应用,为综合决策、环境管理、监管执法和目标考核等均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学决策,
基本实现环保业务云化管理
我区生态环境大数据的建设目标是“一支撑、两服务”,即: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为强化环境监管作支撑,为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决策提供服务,为改善环境质量、惠及民生提供服务。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是环境保护部门应用信息化手段、全面提升环境保护工作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举措。
通过不断摸索与实践,目前,我区已建成全区多级融合互联的网络资源、全区纵向一体横向互联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基本形成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并且建成“三位一体”的污染源监管体系和基本建立区域、行业、流域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平台,基本实现环保业务云化管理。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生态环境大数据的应用,促进了环境监管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提供了科学决策的数据支撑。依据生态环境大数据,科学地改变现有传统的环境管理模式,形成全面利用信息化技术管理环境的先进模式,对环境管理理念、方法、体制、机制的变革形成推动力量。
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也为自治区科学决策提供服务,支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先行先试,筑牢发展、生态、民生三条底线,对推进“五化”协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生态环境大数据的不断强化和整体功能的逐步完善,必将为我区全面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实现天蓝、草绿、水清、空气清新的“美丽内蒙古”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责任编辑:马丽芳
-
权威发布 | 新能源汽车产业顶层设计落地:鼓励“光储充放”,有序推进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
2020-11-03新能源,汽车,产业,设计 -
中国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阳”重力支撑设备正式启运
2020-09-14核聚变,ITER,核电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数据中心 打造融合型综合能源系统
2020-06-16综合能源服务,新能源消纳,能源互联网
-
新基建助推 数据中心建设将迎爆发期
2020-06-16数据中心,能源互联网,电力新基建 -
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下看电网企业数据变现之路
2019-11-12泛在电力物联网 -
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典型实践案例
2019-10-15泛在电力物联网案例
-
权威发布 | 新能源汽车产业顶层设计落地:鼓励“光储充放”,有序推进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
2020-11-03新能源,汽车,产业,设计 -
中国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阳”重力支撑设备正式启运
2020-09-14核聚变,ITER,核电 -
能源革命和电改政策红利将长期助力储能行业发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数据中心 打造融合型综合能源系统
2020-06-16综合能源服务,新能源消纳,能源互联网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电网发展
2020-06-125G,智能电网,配电网 -
从智能电网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