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广东经验
摘要:最寒冷的冬天还是来了,跟着冷空气一起来的还有12月。2017年即将过去,云计算产业这一年发生了很多重大事件。今天就跟大家回望一下2017年云计算产业发生的重要事件。 最寒冷的冬天还是来了,跟着冷空气
当前中国的大数据产业热潮中,广东以“领跑者”的姿态出现,凭借基础设施、产业支撑、市场应用等方面优势,走在探索前列,而围绕产业发展、政府治理、民生服务三大领域,广东的大数据梦想正在照进现实。
大数据将如何改变一座城?作为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城市——广州提供了可能的答案。市民首先享受了大数据带来的红利,覆盖了全城的免费WiFi信号降低了整个城市的上网成本;公务员政务数据应用,基于大数据平台开发也在不断提高效率,成了政府公务员行政改革的“利器”。
广东韶关加码大数据产业
自2015年以来,贵州、广东、辽宁、四川、甘肃、浙江等地纷纷建立了大数据管理组织,报告统计,截止到2017年初,中国共有17个省市成立了大数据管理局等机构,10个省市提出编制适用于本地大数据工作的法律法规。在大数据发展定位上,不同地区也根据当地发展规划与实际情况作了不同定位,37个省市中已有20个明确提出发展定位,占比达71%
广东韶关的大数据产业发展定位就已明确。《小康》记者在走访中获悉,作为传统的工业城市、资源城市,近年来韶关进入了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有序发展嫁接新技术服务经济民生,2017年韶关提出了建设“华南数谷”的目标,计划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资源促进老工业城市的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事业发展,以信息化驱动粤北山区实现现代化。韶关市市长殷焕明表示,韶关地处粤湘赣三省交界,远离海边和喧嚣繁华地区、自然灾害少,有“六高三铁两航”的交通干线网,年平均气温在18.8°C―21.6°C、全省最低,属国家光纤一级网络结点,电力富余超过150亿千瓦时/年、电价也属全省最低,因此韶关在区位、安全、交通、气候、网络、电力等关键要素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是华南地区打造大数据产业集聚区的“首善之地”。
这样的看法,广东省经信委党组副书记邹生以及与业内专家和企业界人士在探讨广东大数据产业发展时也予以认同。目前,为了尽快推动韶关地区大数据产业发展,韶关将围绕数据中心,协同推进大数据交易平台、电子商务、软件服务业、端产品制造、创业创新等大数据相关产业发展,打造华南数谷大数据产业聚集区,形成以数据中心为核心、大数据相关产业齐发展的“1+N”产业格局。为此,韶关将实施“以绿色数据中心为核心,打造华南数谷生态园区”等八大行动。
根据上述规划,韶关计划到2025年,形成较为完备的大数据产业体系,引进大数据龙头和骨干企业近10家,培育大数据及相关领域的创新企业上百家,建成5万个以上标准机架规模的大型数据中心,引进和培育互联网大数据产业人才3000名。努力将华南数谷大数据产业园发展成为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基地,大数据交易平台发展颇具规模,大数据产业规模达1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近500亿元。
广东大数据产业链加速形成
2016年4月,广东发布《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计划提出,建设高水平的大数据研究创新平台。支持企业联合高校及相关研究机构,建设一批大数据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应用中心,开展大数据关键技术、解决方案等研究。
广东的目标是,用5年左右时间,打造全国数据应用先导区和大数据创业创新集聚区,抢占数据产业发展高地,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珠三角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是全国首批确定的跨区域类综合试验区,实施范围为5.6万平方公里,涵盖珠三角9市,功能上形成“一区两核三带”总体布局。按照批复,珠三角要围绕落实国家区域战略,更注重数据要素流通,以数据流引领技术流、物质流、资金流和人才流,支撑跨区域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和产业转移,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按照发展路径,该综合试验区将重点实施和加快推进政府数据整合共享开放、发展工业大数据和开展大数据创业创新等“六大任务”,并力争实现三方面突破:到2020年打造成为全国大数据综合应用引领区、大数据创业创新生态区、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最终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小康》记者从业内多位人士处了解到,目前珠三角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是数据资源特别丰富。
2015年广东数据存储量超2300EB,约占全国20%,居全国第一。以政府数据为例,广东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联通68个省级部门和21个地市及佛山顺德区,共享数据超50亿条。
产业数据方面,广东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接近3万亿元,规模约占全国四分之一,而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在制造业企业的应用率均超过20%,也沉淀了海量的产业数据资源。
为何选中珠三角?接受《小康》记者采访的广东省物联网协会专业理事江南表示,广东及珠三角地区最大特点和优势是数据资源特别丰富,包括政府、社会和产业数据,并且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等产业链初步取得规模化发展。这也由此奠定了广东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先天优势。
大数据立法有待确立行业标准
中国大数据专委会委员、广东省服务计算工程中心副主任赵淦森,形容自己研究大数据曾是一个独孤求败的过程,很需要耐得住寂寞。从美国回国后的2011年,广东省给了他一个900万的大数据项目参与机会,那时国内尚属少见也还没有大数据的概念。
近年来中国大数据发展非常迅速,赵淦森告诉《小康》记者,整个发展在国内分为几大块:“三个标杆北京上海深圳,北京上海作为大平台,有着大创新或者说跟进国际潮流,而广东则是以深圳为主,以大信息技术作为基础来做,很务实的一种步伐来往前推进,尤其是政务大数据、产业大数据做的很好。”
北沪深等一线城市大数据建设日趋成熟,像韶关这样的三线城市,搭上大数据的快车道,还需做哪方面的工作才能有突破性的发展?赵淦森对《小康》记者说,首先就是把数据中心网络光纤建设完善;第二步,有了基础设施,地方需考虑在大数据产业框架下去装什么样的服务、应用及数据;第三步,需考虑服务应用怎么跟数据对外覆盖,使内外联无阻。“韶关人口300多万,我们做的这个大数据不是面向韶关300多万人,而是要依靠网络无国界这样一个理念,向外延伸到外面去,服务整个华南或者全中国,甚至是境外。”
大数据发展迅猛,针对大家都关心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赵淦森说他刚好在参与广东省做大数据立法相关项目研究,“广东省大数据要立法,我们立法的切入点是什么?立法的时候这些条例应该覆盖哪些方面,支持什么内容,反对什么不合实际的操作等等一系列工作。我们需要做长时间调研综合广东情况做相应的规定,但现在的情况是立法永远落后于发展,因为立法需要看到一个成熟的现象,它才会去确定怎样去发展,而目前整个过程还是一边发展一边来做。”
多位专家表示,未来智慧城市建设是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要坚持分期分类,根据城市本身地理资源优势、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水平等,使每个城市都能在自己的智慧程度之上有序推进。
大数据将如何改变一座城?作为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城市——广州提供了可能的答案。市民首先享受了大数据带来的红利,覆盖了全城的免费WiFi信号降低了整个城市的上网成本;公务员政务数据应用,基于大数据平台开发也在不断提高效率,成了政府公务员行政改革的“利器”。
广东韶关加码大数据产业
自2015年以来,贵州、广东、辽宁、四川、甘肃、浙江等地纷纷建立了大数据管理组织,报告统计,截止到2017年初,中国共有17个省市成立了大数据管理局等机构,10个省市提出编制适用于本地大数据工作的法律法规。在大数据发展定位上,不同地区也根据当地发展规划与实际情况作了不同定位,37个省市中已有20个明确提出发展定位,占比达71%
广东韶关的大数据产业发展定位就已明确。《小康》记者在走访中获悉,作为传统的工业城市、资源城市,近年来韶关进入了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有序发展嫁接新技术服务经济民生,2017年韶关提出了建设“华南数谷”的目标,计划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资源促进老工业城市的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事业发展,以信息化驱动粤北山区实现现代化。韶关市市长殷焕明表示,韶关地处粤湘赣三省交界,远离海边和喧嚣繁华地区、自然灾害少,有“六高三铁两航”的交通干线网,年平均气温在18.8°C―21.6°C、全省最低,属国家光纤一级网络结点,电力富余超过150亿千瓦时/年、电价也属全省最低,因此韶关在区位、安全、交通、气候、网络、电力等关键要素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是华南地区打造大数据产业集聚区的“首善之地”。
这样的看法,广东省经信委党组副书记邹生以及与业内专家和企业界人士在探讨广东大数据产业发展时也予以认同。目前,为了尽快推动韶关地区大数据产业发展,韶关将围绕数据中心,协同推进大数据交易平台、电子商务、软件服务业、端产品制造、创业创新等大数据相关产业发展,打造华南数谷大数据产业聚集区,形成以数据中心为核心、大数据相关产业齐发展的“1+N”产业格局。为此,韶关将实施“以绿色数据中心为核心,打造华南数谷生态园区”等八大行动。
根据上述规划,韶关计划到2025年,形成较为完备的大数据产业体系,引进大数据龙头和骨干企业近10家,培育大数据及相关领域的创新企业上百家,建成5万个以上标准机架规模的大型数据中心,引进和培育互联网大数据产业人才3000名。努力将华南数谷大数据产业园发展成为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基地,大数据交易平台发展颇具规模,大数据产业规模达1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近500亿元。
广东大数据产业链加速形成
2016年4月,广东发布《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计划提出,建设高水平的大数据研究创新平台。支持企业联合高校及相关研究机构,建设一批大数据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应用中心,开展大数据关键技术、解决方案等研究。
广东的目标是,用5年左右时间,打造全国数据应用先导区和大数据创业创新集聚区,抢占数据产业发展高地,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珠三角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是全国首批确定的跨区域类综合试验区,实施范围为5.6万平方公里,涵盖珠三角9市,功能上形成“一区两核三带”总体布局。按照批复,珠三角要围绕落实国家区域战略,更注重数据要素流通,以数据流引领技术流、物质流、资金流和人才流,支撑跨区域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和产业转移,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按照发展路径,该综合试验区将重点实施和加快推进政府数据整合共享开放、发展工业大数据和开展大数据创业创新等“六大任务”,并力争实现三方面突破:到2020年打造成为全国大数据综合应用引领区、大数据创业创新生态区、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最终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小康》记者从业内多位人士处了解到,目前珠三角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是数据资源特别丰富。
2015年广东数据存储量超2300EB,约占全国20%,居全国第一。以政府数据为例,广东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联通68个省级部门和21个地市及佛山顺德区,共享数据超50亿条。
产业数据方面,广东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接近3万亿元,规模约占全国四分之一,而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在制造业企业的应用率均超过20%,也沉淀了海量的产业数据资源。
为何选中珠三角?接受《小康》记者采访的广东省物联网协会专业理事江南表示,广东及珠三角地区最大特点和优势是数据资源特别丰富,包括政府、社会和产业数据,并且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等产业链初步取得规模化发展。这也由此奠定了广东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先天优势。
大数据立法有待确立行业标准
中国大数据专委会委员、广东省服务计算工程中心副主任赵淦森,形容自己研究大数据曾是一个独孤求败的过程,很需要耐得住寂寞。从美国回国后的2011年,广东省给了他一个900万的大数据项目参与机会,那时国内尚属少见也还没有大数据的概念。
近年来中国大数据发展非常迅速,赵淦森告诉《小康》记者,整个发展在国内分为几大块:“三个标杆北京上海深圳,北京上海作为大平台,有着大创新或者说跟进国际潮流,而广东则是以深圳为主,以大信息技术作为基础来做,很务实的一种步伐来往前推进,尤其是政务大数据、产业大数据做的很好。”
北沪深等一线城市大数据建设日趋成熟,像韶关这样的三线城市,搭上大数据的快车道,还需做哪方面的工作才能有突破性的发展?赵淦森对《小康》记者说,首先就是把数据中心网络光纤建设完善;第二步,有了基础设施,地方需考虑在大数据产业框架下去装什么样的服务、应用及数据;第三步,需考虑服务应用怎么跟数据对外覆盖,使内外联无阻。“韶关人口300多万,我们做的这个大数据不是面向韶关300多万人,而是要依靠网络无国界这样一个理念,向外延伸到外面去,服务整个华南或者全中国,甚至是境外。”
大数据发展迅猛,针对大家都关心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赵淦森说他刚好在参与广东省做大数据立法相关项目研究,“广东省大数据要立法,我们立法的切入点是什么?立法的时候这些条例应该覆盖哪些方面,支持什么内容,反对什么不合实际的操作等等一系列工作。我们需要做长时间调研综合广东情况做相应的规定,但现在的情况是立法永远落后于发展,因为立法需要看到一个成熟的现象,它才会去确定怎样去发展,而目前整个过程还是一边发展一边来做。”
多位专家表示,未来智慧城市建设是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要坚持分期分类,根据城市本身地理资源优势、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水平等,使每个城市都能在自己的智慧程度之上有序推进。
责任编辑:马丽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
-
权威发布 | 新能源汽车产业顶层设计落地:鼓励“光储充放”,有序推进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
2020-11-03新能源,汽车,产业,设计 -
中国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阳”重力支撑设备正式启运
2020-09-14核聚变,ITER,核电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数据中心 打造融合型综合能源系统
2020-06-16综合能源服务,新能源消纳,能源互联网
-
新基建助推 数据中心建设将迎爆发期
2020-06-16数据中心,能源互联网,电力新基建 -
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下看电网企业数据变现之路
2019-11-12泛在电力物联网 -
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典型实践案例
2019-10-15泛在电力物联网案例
-
权威发布 | 新能源汽车产业顶层设计落地:鼓励“光储充放”,有序推进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
2020-11-03新能源,汽车,产业,设计 -
中国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阳”重力支撑设备正式启运
2020-09-14核聚变,ITER,核电 -
能源革命和电改政策红利将长期助力储能行业发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数据中心 打造融合型综合能源系统
2020-06-16综合能源服务,新能源消纳,能源互联网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电网发展
2020-06-125G,智能电网,配电网 -
从智能电网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