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跑一趟耗电几万度,万一停电怎么办?
目前的出行方式对各位来说,高铁无疑是最为方便快捷的出行方式之一。
有关资料表明,时速350千米的高铁每小时耗电9600度、时速250千米的高铁每小时耗电4800度。一趟时速250千米的高铁从北京到南京要花费4小时、耗费近2万度电!可以供某“一晚低至一度电”的空调开上55年!
高铁不仅速度比普通列车要快,每排座位前方都有一个充电插座。
那么问题来了,高铁的电从哪里来?高铁上停电该怎么办?
①高铁的电从哪里来?
首先,这么多电当然还是从我们大电网里来,不管是高铁供电,还是普通居民供电,电都是由公共电网提供。高铁是供电公司一类特殊的客户;普通居民供电由供电公司进行输电与配电。
对于高铁而言,电厂发电后通过输电线路送到牵引变电站(这里是铁路资产哦,由铁路相关部门运行的),再通过接触网将电供给铁路。下面这张图会帮你很好地理解:
动车组牵引供电系统一般包括:牵引变电所(站)、接触网、回流回路。(好像听着很专业的样子,不过不要担心了,看图↓)
②高铁用的电有啥不一样呢?
如果说不同的话,首先体现在电压上。高铁用的电压是电网供电序列中找不到的。其次,电网里的交流电是三相的,而高铁的电是单相的!
在我国电气化铁路中,使用的正是工频(50赫兹)25(27.5)千伏单相交流电~这种单相、25(27.5)千伏的交流电是由牵引变电所将电网输的电转变而来。
③高铁运行中一直有供电吗?
高铁、动车等在行进过程中,并不是一直都和电网相连,经常会通过一段无电区间(在牵引变电所和供电臂之间,叫作“电分相”),约100米。通过这段区域时,列车是没有电的,一般借助惯性滑过这段区间。由于这段区间非常短,所以坐火车时基本没什么感觉。
④高铁没电该怎么办
动车组每辆车上也自带蓄电池,为列车启动时受电弓运行等提供电能,还可以作为高铁停电时安全和辅助电器系统的紧急备用电源。
近年来就有一些天气等外因导致接触网故障的停电事故。
那么高铁停电了,我们普通旅客该怎么办?
首先,一定要保持冷静。当停电停车时,车内大部分系统都无法运行。国内高铁和动车的窗户均为密闭性设计,不到万不得已时,车门不会打开。
其次,合理饮用饮用水。闷热环境下,人通过汗液排热,水分补充不足时就可能脱水。
最后调整心态,保持秩序,心平气和地应对突发困难,等待恢复供电。
高铁时速300公里,为什么车顶上的受电弓还磨不坏?
<iframe allowfullscreen="" class="center-iframe" height="375" src="https://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l0527o416zi&width=500&height=375&auto=0" style="border-width: 0px; border-style: initial; margin: 0px auto; padding: 0px; display: block;" width="500"></iframe>
电气化铁路化铁路发展史
1.1879年,德国建造世界第一条电气化铁路,不足600米,采用两轨道间设置第三轨的供电方式,时速4英里。
2.1964年,世界上第一条高速电气化铁路——东京至大阪新干线通车,采用60赫兹、25千伏交流供电,最高时速210千米。
3.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是宝成线宝鸡—凤州段,于1961年8月15日通车。
4.2002年11月27日,“中华之星”在秦沈客运专线综合实验中,成功创造了中国铁路的最高时速321.5千米,这标志我国进入高速电气化铁路时代;
5.2007年4月18日,实施中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和新的列车运行图,采用CRH动车组在繁忙干线提速区段达到时速200~250千米;
6.2008年8月1日,中国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
7.2009年12月9日,京广高铁武广段试运行成功,于26日正式运营。这是中国第一条350千米时速的高铁
(来源:昂科威俱乐部)
责任编辑:售电衡衡
-
权威发布 | 新能源汽车产业顶层设计落地:鼓励“光储充放”,有序推进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
2020-11-03新能源,汽车,产业,设计 -
中国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阳”重力支撑设备正式启运
2020-09-14核聚变,ITER,核电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数据中心 打造融合型综合能源系统
2020-06-16综合能源服务,新能源消纳,能源互联网
-
新基建助推 数据中心建设将迎爆发期
2020-06-16数据中心,能源互联网,电力新基建 -
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下看电网企业数据变现之路
2019-11-12泛在电力物联网 -
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典型实践案例
2019-10-15泛在电力物联网案例
-
权威发布 | 新能源汽车产业顶层设计落地:鼓励“光储充放”,有序推进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
2020-11-03新能源,汽车,产业,设计 -
中国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阳”重力支撑设备正式启运
2020-09-14核聚变,ITER,核电 -
能源革命和电改政策红利将长期助力储能行业发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数据中心 打造融合型综合能源系统
2020-06-16综合能源服务,新能源消纳,能源互联网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电网发展
2020-06-125G,智能电网,配电网 -
从智能电网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