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将“提档升级”

2024-03-05 12:55:01 中国能源网作者:苏南 董梓童  点击量: 评论 (0)
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能源局近日联合印发了文件《关于加强电网调峰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电网调峰、储...

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能源局近日联合印发了文件《关于加强电网调峰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电网调峰、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是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的主要举措,是推动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的关键支撑,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内容。

《意见》明确,到2027年,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显著提升,抽水蓄能电站投运规模达到8000万千瓦以上,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大负荷的5%以上,保障新型储能市场化发展的政策体系基本建成,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智能化调度体系逐步形成,支撑全国新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20%以上、新能源利用率保持在合理水平。

电网调峰、调度能力不断“晋级”

谈及《意见》出台的初衷,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扩大,新能源出力波动性日益增强,对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目前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尚难以完全适应新能源发展需要,导致电力运行高峰时段顶峰能力不足与低谷时段消纳问题并存,成为影响电力供需平衡、制约新能源高效利用的突出问题。

上述背景下,针对加强调峰能力建设,《意见》强调,着力提升支撑性电源调峰能力、统筹提升可再生能源调峰能力、大力提升电网优化配置可再生能源能力、挖掘需求侧资源调峰潜力。

“在大规模新能源建设以及电动汽车等新型电力负荷大规模发展后,电网调峰主要面临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调峰灵活性资源是否充足,二是市场及调度机制是否能充分发挥灵活性资源的调峰效果,三是调峰的成本全社会是否能够承担。”能源研究人士吴俊宏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上述三方面问题相互关联,更完善的市场及调度机制能挖掘并激励更多更经济的灵活性资源参与调峰,从而降低调峰成本;相反,如果市场及调度机制不合理,即便花钱建设了大量调峰设施,也会因为调度不充分造成巨大浪费。

“目前虽然已经出现了用户侧储能、负荷聚集商、微电网、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新型业态,但调度并不充足,不能全面发挥其作用。”吴俊宏认为,此次文件的提出将更加充分激励各类主体建设调节能力的积极性,挖掘需求侧资源调峰潜力,对于增加系统调峰资源,且以更加经济的方式解决电网调峰问题非常有帮助。

鹏辉能源总裁甄少强则强调了智能化调度的重要性。“《意见》指出推进新型电力调度支持系统建设,就要推动‘云大物移智链边”、5G等先进数字信息技术在电力系统各环节广泛应用。行业内企业也正致力于相关技术的发展。”

“比如,去年我们和云天励飞合作的深圳巴士案例,通过算法模型实现用电负荷动态能源调度并具备了分布式需求响应能力,形成虚拟电厂示范价值,打造深圳公交新能源智能体。未来,通过接入深圳虚拟电厂服务平台,还可以感知城市电力供应的需求,在确保本地负荷稳定的同时,及时有效地响应电网的调峰需求。在《意见》引领下,我们希望持续发挥作用,助力配电网资源配置能力和新能源就地消纳水平的提升。”甄少强说。

储能将发挥更核心支撑作用

《意见》最大亮点是多次提及新型储能,并将储能的作用与电网调峰、智能化调度并列,这体现了对储能系统在现代电力系统中作用的全面认识和重视,也标志着在推动电力系统转型和发展方面,储能将发挥更加核心的作用。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表示,新型储能在促进新能源消纳、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安全和稳定运行、增强灵活性调节资源、保障有序用电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新型储能具有响应快、配置灵活、建设周期短等优势,可在电力运行中发挥顶峰、调峰、调频、爬坡、黑启动等多种作用,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指出,新型储能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新能源时空错配的问题。由于太阳能、风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具有随机性和不稳定性,储能在解决能源供给与需求时间不匹配的问题上尤为重要,将破局电网消纳压力和可再生能源装机瓶颈。

天合储能战略负责人谢锋补充说:“与传统的蓄水储能相比,新型储能电站的体量可大可小,环境适应性强,以及能够灵活部署在电源、电网和用户侧等各类应用场景。除了建设更加灵活,在原材料价格下降的带动下,如今电芯及系统价格也走上下降通道,新型储能经济性正不断提升。未来,可再生能源+储能双轮驱动市场前景空间巨大,将在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方面发挥明显作用。”

甄少强同样强调了新型储能适应各种复杂环境、绿色环保、性能稳定、寿命长等特征。“随着储能产本的持续下降,新型储能将在未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占据有利位置。”

推动技术多元化协调发展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支撑,在推动储能能力建设方面,《意见》提出,推动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化协调发展,探索推动储电、储热、储冷、储氢等多类型新型储能技术协调发展和优化配置,满足能源系统多场景应用需求。优化电力输、配环节新型储能发展规模和布局,强调围绕高安全、大容量、低成本、长寿命等要求,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装备集成创新和攻关,着力攻克长时储能技术,解决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带来的日以上时间尺度的系统调节需求。

中国能建数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万明忠指出,新型电力系统迫切呼唤大规模长时储能已成为行业共识,开启了新型长时储能科技创新的新一轮“窗口期”。新型长时压气蓄能(以压缩空气储能为代表)是大规模长时物理储能技术,可与抽水蓄能对标,在规模、寿命、成本、效率上相当,且具有建设周期短(1-2年)、选址灵活、全绿色、高安全等明显优势。其储能形式还包含压缩二氧化碳储能、储氢、储天然气等,创新预期价值高,可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多时间尺度、全过程的平衡能力、支撑能力和调控能力。

在“双碳”背景下,新型储能技术不断迎来新突破。万明忠介绍:“中国能建在压气蓄能行业率先打造‘300MW级压气蓄能系统解决方案’,并牵头成立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创新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打通了天然盐穴和人工硐室等关键技术。我们围绕沙戈荒、海上风电、风光储等大型新能源基地,广泛布局了一大批压气蓄能项目,正在开发和建设的项目50余个,其中即将投产的300MW级湖北应城、加速建设的甘肃酒泉示范工程,入选国家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下一步,中国能建在示范工程带动下,将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继续推动压气蓄能向更大容量、更高效率、更长时方向进行技术革新和工程化落地,逐步形成储能产业集群,带动关联产业升级,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谢锋表示:“技术革新将促进产业升级、成本下降,示范项目的落地将带动新型储能技术进步和市场拓展,有效支撑新型储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也希望参与到储能技术发展进程当中,以全栈技术锻造新质生产力。同时,作为联盟联合发起单位之一,未来我们将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与创新,以优质产能降低产业链制造与储能系统初始投资成本,推动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的降低,真正实现光储平价。”

完善调节资源市场化获益方式

《意见》明确,强化市场机制和政策支持保障,推动各类调节资源参与电力市场。明确源网荷各侧调节资源和风光储联合单元、负荷聚合商、虚拟电厂等主体的独立市场地位。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支持调节资源通过市场化方式获取收益。

刘勇直言,在现行电力市场和输配电价机制下,新型储能仅能参与能量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获益,其高效消纳新能源发电、延缓输配电投资、提高系统安全稳定、为电网提供灵活控制资源的潜在价值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不利于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建议尽快完善企业市场化获益方式。

万明忠指出,在推动压气蓄能工程化实践的过程中,目前仍然存在电价机制、盈利模式、各类标准等不明确的问题。为此,他建议,建立多元化新型储能成本疏导机制和盈利途径。市场机制方面,明确新型储能市场主体地位,平等参与电力市场各环节竞争,健全电力辅助服务市场机制。价格机制方面,建议参照抽水蓄能和火电,给予合理的容量电价;量化电力辅助服务的成本回报机制等。调度运行方面,考虑全社会成本效益优化,制定合理、公平的调用规则,可考虑对全网调节性资源统一调度。此外,应鼓励企业在条件成熟时先行先试,加快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形成稳定合理的收益空间。

谢锋则提出,目前储能市场交易机制和商业模式有待完善,希望首先可以完善市场化交易机制,丰富新型储能参与的交易品种,健全配套市场规则和监督规范,推动新型储能与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度融合发展。其次,加快推动商业模式和体制机制创新,同时强化标准的规范引领作用。

甄少强表示,目前储能产业发展形势受政策影响很大,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企业的长期战略制定和决策,政策的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至关重要。储能产业进入市场化赛道,是储能产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调动各类调节资源参与电力市场,也能促进储能盈利空间的扩展,同时助力建立健全价格机制,完善储能行业管理体系。总体来说,只有摸索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储能的万亿赛道才能成为现实。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责任编辑:雨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