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协同利用需求侧资源

2023-10-24 11:19:25 中国电力报作者:曾鸣 王永利  点击量: 评论 (0)
——《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2023年版)》 《电力负荷管理办法(2023年版)》解读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发布《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2...

——《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2023年版)》 《电力负荷管理办法(2023年版)》解读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发布《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2023年版)》《电力负荷管理办法(2023年版)》。两个办法指出,将需求响应作为电力负荷管理的重要措施,发展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强化电力负荷调控管理能力,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确保能源安全。

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必要性

一是激发需求侧资源调控潜力,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要求下,发挥电力需求侧管理作用,增强电力安全保障能力已成为用电管理的主要任务。一方面,需求响应主体范围较广,包括各类经营性电力用户、非经营性电力用户以及综合能源用户。通过扩大参与主体范围,可以更好地调动需求侧资源的潜力,提高电力市场灵活性。另一方面,通过经济激励等手段,可以激发需求侧资源灵活性,引导电力用户自主优化调节电力负荷,满足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需求,例如,以价格激励形式,向可调资源与可控资源发布邀约,激励用户在电力供应紧张时减少用电,保障电力系统的灵活性。

二是强化电力安全底线思维,保障电力系统供需平衡。随着用电负荷的不断增加,尤其在夏季高温和冬季寒潮等尖峰时刻,电力需求呈现明显的高峰,严重威胁到电网安全稳定。因此,为了保障用电稳定性,需要强化电力安全思维,将电力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强对电力系统风险的认知和应对能力。同时,亟须通过强化电力负荷管理的规范性、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合理性,来提高电力系统供需平衡能力,例如引导居民用户在高峰时段采取节能措施,有效减轻电力系统的负荷压力,降低系统整体运行风险,提供可持续、高质量的电力服务。

三是拓展电能替代新格局,实现节能减排降碳协同增效。立足电力供需现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终端能源消费环节实施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等措施,拓展电能替代的范围和深度,将更多的能源消费转向绿色能源,减少对煤炭和石油等传统能源的依赖,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同时,通过电能替代的方式,促进绿色电力供需协同互动,在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同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核心要求

一是优化需求响应机制,确保市场化需求响应高效运行。为加速源网荷储协同互动,全面推进需求侧资源参与电力市场常态化运行,两个办法均再次定义了需求响应,明确指出需求响应将作为削峰填谷、电网调控、电力保供的重要方式之一,并提出建立并完善与电力市场衔接的需求响应价格机制。根据“谁提供、谁获利、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统一、规范电力负荷管理责任主体权责,支持具备条件的地区,通过实施尖峰电价等手段提高经济激励水平。鼓励需求响应主体参与相应电能量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容量市场等,按市场规则获取经济收益。

二是提高有序用电标准,强调保供底线,确保民生与关键用户用电。为满足供需平衡,需要不断提高有序用电标准,以保障电力安全稳定运行,确保民生用电。《电力负荷管理办法(2023年版)》从实施执行层面进一步科学规范有序用电全流程,指出按照先错峰、后避峰、再限电的顺序安排电力电量平衡,并提出不得以国家和地方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的名义对用能企业、单位等实施无差别的有序用电。

三是强化系统支撑建设,推动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升级与应用。为辅助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确保负荷管理工作的平稳实施,提出了建设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用于对电力用户、负荷聚合商、虚拟电厂等开展负荷信息采集、预测分析、测试、调控、服务。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可以提高对负荷的精确测量、监控和预测能力。通过引入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数据分析技术,系统能够实时获取负荷信息,并对负荷变化进行准确预测。这样的能力提升将有助于更精细化、灵活化地负荷调度,满足市场需求和保障电力供应的稳定性。

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可行方向

一是从工作机制上,拓宽需求响应主体范围,实现需求侧资源多级协同。在传统的电力系统中,需求响应参与主体与资源挖潜不足,导致资源利用不充分,无法实现最优的协同效应。因此,需拓宽需求响应主体范围,促进实现需求侧资源的多级协同。可以持续深化建立综合平台,通过建立统一的综合平台,整合各类需求响应主体,实现资源的集中管理和调度,提高协同效应。另外,对于已提及的需求响应资源库建立,还需推进其规模化发展。由于需求侧有着大量分散的、轻量的、个性化资源,存在个体障碍、时段局限、功率变化等不确定性因素,精准调控的难度高于供电侧。不确定性源荷资源的大规模并网,会对电网的调控方法和运行特性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加大对新能源出力和负荷响应进行短期精准量化和平衡控制的难度。扩大需求响应资源库建设,能够增进供需双侧的高效互动。

二是从市场上,充分发挥需求侧资源市场调控作用,实现电力市场常态化运行。充分发挥需求侧资源市场调控作用,是实现电力市场常态化运行的关键。这种调控作用有助于提高电力市场的可靠性、稳定性和经济性,推动电力市场的可持续发展,适应能源转型和电力体系变革的需求。因此,深入研究和有效实施需求侧资源市场调控机制,对电力市场的常态化运行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价值。可以制定健全的市场规则和机制,包括市场准入、交易机制、收费机制等方面,以确保电力市场的公平竞争和有效运行。同时,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管机制,加强对市场参与者的监管,以促进市场的常态化运行。另外,还需持续推动需求侧资源多样化发展,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需求侧资源参与市场,包括工商业用户、居民用户和分布式能源等。通过多样化的需求侧资源参与,实现电力市场供需平衡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市场的灵活性和效率。

三是从技术上,推进新一代需求侧管理技术创新与应用,实现规模化调节技术支撑。电力需求侧管理结合需求响应、电能替代、节约用电、绿色用电、智能用电等领域技术,可以实现电力消费的智能化和电力利用效率的提升。通过需求响应技术,可以根据电力系统的供需情况,调整用户的用电行为和用电时间,以适应电力系统的负荷变化。电能替代技术可以通过推广电力替代传统能源的方式,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节约用电技术则着重于优化能源利用,减少能源浪费,例如采用高效节能设备和能源管理系统等手段。绿色用电则强调使用清洁能源发电所产生的电力,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智能用电技术则通过智能电表、智能家居设备等,实现对电力消费的智能化管理和控制,提高用电效率并降低能源浪费。同时,利用新型储能技术、虚拟电厂、车网互动、微电网等创新应用,可以实现电力的灵活调度和能量的有效储存与利用。此外,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通信和人工智能等,可以实现电力消费的智能化管理和监控,提供精确的能源数据和预测模型,为电力系统的规模化调节提供技术支持。(作者/单位:曾鸣 王永利 华北电力大学)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责任编辑:雨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