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要素及风险

2013-12-10 10:56:28 北极星电力信息化网  点击量: 评论 (0)
1 前言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中,正逐渐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是党中央确立的重大战略。在一定的阶段

需要企业的高层领导高度重视,积极支持并参与信息化工作。实践表明,高层领导的参与是企业成功实施信息化的关键,主宰着系统的成功与失败。所以有人说信息化工程就是“一把手”工程。但是这里说的“一把手”工程并不要求一把手时时刻刻地做这方面的事情,而是在决策、规划、论证方面注入其智慧,在全局上掌控项目的实施。


3.3坚持全员参与的原则

企业信息化实施的过程,也是企业更新管理理念、优化业务流程的过程,虽然IT部门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核心的推动作用,但是信息化产品的最终使用者企业的全体员工,只有每一名员工都积极参与,从系统全局出发,主动调整自己在新业务环境中的位置,认真研究新业务流程的管理理念,才能成为信息化的受益者,也正是因为全体人员都积极参与了,信息化的成果才是整个企业的成果,而不会成为一个整体失败局部成功的畸形儿。

3.4坚持提高企业价值和竞争力的恰当投入

追求最大的利润是企业始终如一的目标,目标的实现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投入),企业信息化也不例外。企业信息化的投入是持续性的,而非一次性投入;同时也是多方位的,对信息化各要素的进行投入,包括软硬件平台、日常管理等。

企业信息化的这种投入会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化而变化的,例如:信息管理的成本随着信息化范围的扩大而增加;软硬件平台的投入会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而相对减少;信息开发成本也会随着应用系统的复杂性和深层次性而增加。据国外资料分析,一般企业信息化的成本构成大致为资源成本(软硬件构架、数据库软件等)占总成本的20%、日常管理成本占42%、用户运行维护成本占26%、评估咨询成本占12%。

3.5坚持软件实施与管理模式变更并举

在信息化发展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由于受“技术领先”观念的影响,过分强调技术因素,忽视非技术因素,认为只要技术领先,就“无所不能”,管理模式、制度上不必发生任何更改,结果导致相当数量的企业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失败或效益低下。由于在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不断会有各种业务由手工处理转移到信息化平台上来,形成了越来越多的新业务,这时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或者变更业务机构,使新业务得到规范化,条理化,以期避免由于职责不清造成的扯皮现象。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某特定时期实施的软件只能实现一定业务范围内的功能,并非“万能”,只有相关业务的管理理念和相关制度与软件功能完好配合了,信息化协助管理的目的才能达到。

3.6坚持选择适合本企业的信息化软件

即使企业拥有了IT部门,具备一定的开发能力,但是综合起来看,开发能力同软件公司相比还存在差距,因此有相当一部分的软硬件产品还要从IT市场上购买。软硬件环境的搭建、实施、维护需要企业做出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在选型方面大意不得。企业要成立专门的项目小组,充分分析自己的需求,明确判别自己的生产过程是哪种类型,然后再同可以提供相应产品的供应商接触,通过供应商的演示、企业个性要求答疑、针对本企业的解决方案等各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信息处理系统,而且也要考虑企业自身的发展趋势,用具备前瞻性的思想考虑和指导信息化工作。

3.7坚持持续的培训

信息化产品是新生事物,信息化技术属于高端技术,但由我国国情决定,计算机在我国企业内大规模发展时间不长,企业员工对计算机认识不足,在心理上对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有一种神秘感,以为这种技术很“高深莫测”,突然要员工利用信息化技术及工具进行业务处理,很容易造成员工心理上的恐惧和排斥,不利于信息化工作的进行和普及,这个时候就需要对员工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可以从简单的计算机应用开始,逐渐把正在实施的信息化产品的处理流程和员工的具体业务结合起来,向员工说明“为什么要这么做,有什么必要,有什么效益”,同时更要详细向员工说明应用软件系统的具体使用方法。实施人员应当认识到这种培训是持续性的、重复性的,而不是一次性的;是随时随地的,而不是非得有一个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才进行培训,同时应当以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反复讲解和讨论,从企业外部请专家或软件公司的实施顾问指导在项目开始实施时是必要的,但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责任编辑:何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