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电力行业舆情年度报告(2017)

2018-01-16 10:18:47 能源研究俱乐部   点击量: 评论 (0)
本报告以2017年电力行业热点信息及重点能源信息为基础,通过分析研判,从热度排行、领域分析、关键词分布等方面做出详细阐述,结合案例分析
03 传播环境复杂,传播效果存在较大不可控性
 
全媒体时代,电力行业重大新闻事件会经由平面、广电、互联网以及移动新媒体集中报道,迅速传递给社会公众,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引起社会关注。之后存在不同媒体和利益相关方出于不同的立场和考量挖掘新闻事件负面内容的现象。
 
国电集团与神华集团重组成立国家能源集团、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启动、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青海首次连续7日全清洁能源供电等新闻事件即经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站、期刊以及微信微博、客户端等各类媒体平台集中报道,迅速被社会公众知晓。
 
不久,这些正面意义的新闻事件被加入或着重突出“问题”而导致传播效果的多面性。其中,分别在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青海首次连续7日全清洁能源供电的新闻报道中,部分媒体和专业人士突出强调天然气水合物的商业化运用路还很长、青海连续7日全清洁能源依赖大电网调峰等问题,尽管这一视角下的问题也有理有据,但并非宣传初衷,恰好说明了新闻报道的有机运动性和传播效果的不可控性。
 
04 电力行业负面舆情大幅减少
 
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事关国计民生,处于舆论聚光灯的中心。一段时间以来,行业中煤电致霾、谈核色变、特高压争议、弃风弃光弃水顽疾、高官高管腐败、企业负债率高、电价不透明以及农网工程推进过程中的青苗问题、水电工程中的征地补贴问题、突发性停电等问题舆情时常出现,困扰行业健康发展。
 
2017年,这些负面舆情大幅减少。这一方面在于,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矛盾问题得到缓解或消除;另一方面在于,电力行业企业日益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切实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行业发声正是非,积极回应舆论关切,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各界的共识促进行业发展。
 
05 核电科普与公众沟通不断创新方式方法
 
发展核电是优化我国能源结构、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举措。然而核电发展并不顺畅,新闻跟帖中充斥着大量因不信任或邻避效应而反核的民间言论,近几年来,核电科普和与民互动是核电行业引导舆论的重要手段。
 
2017年,国家出台或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等多项有关核能利用政策法规,其中引入公众决策机制。核电企业继续保持核电科普和与民互动的力度。在2017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的科普日活动中,核电安全科普被纳入,主办方用权威科学澄清错误认识,普及科学知识,为国家实施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营造良好氛围。众多核电站以此为契机,与当地科协等部门联合举办全国科普日主题活动走进核电站体验研学之旅等活动,使市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到核电是清洁、安全、稳定的能源,不再谈核色变。2017年5月,已连续举办5年的大亚湾核电站公众开放体验日活动推出新玩法,面向全国征集30对幸运夫妻,到核电基地免费拍摄婚纱照。这是核电站为破解邻避效应,加强与民众沟通的一次大胆尝试,该活动在全国产生较好地与民互动效果。
 
四、舆情引导及应对建议
 
1.构建系统化的全媒体矩阵
 
积极主动发出自身声音,回应舆论关切是舆论引导的先手,因此首先要建设好行业企业自有媒体平台。当前,媒体在加速深度融合,企业在管理好现有企业报刊、网站、微信公号等的基础上,要顺应媒体变革趋势,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强大传播力的全媒体矩阵,为企业发展和网络形象提升保驾护航。
 
尤其对于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建设,需要顺应新传播环境下用户的信息获取方式和需求,给用户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与用户形成良好的互动和较为稳固的网络关联。同时,也将企业新媒体账号嵌入综合资讯类APP,通过入驻今日头条、人民日报客户端、腾讯新闻客户端等,实现信息的分发。并根据不同平台的定位,选择差异化传播策略,扩大企业粉丝群体。
 
有了忠实的粉丝和手段先进的传播平台,当发生舆情危机时,企业可以及时发出利于自己的正面声音,这些稳固的用户将自发成为企业媒体的延伸——众多的微媒体,起到稀释和压倒负面舆情信息的作用。
 
2.强化与外部媒体的关系
 
舆情传播走势受到传播平台、媒体引导、主体回应、舆论推动等因素影响,外部媒体是引爆舆情的前端和影响舆情走势的重要力量。电力企业要重视与外部媒体的沟通联系,及时回应舆论关注的热点问题,正面引导社会舆论,避免恶意炒作,维护好企业良好形象。
 
为增强新闻舆论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建议行业企业建立规范的媒体通气会、媒体座谈会等沟通机制,传递自身信息同时挖掘媒体报道需求,共商宣传策略;建立媒体激励机制,以致谢信或其他可行的形式,激励在本企业新闻宣传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媒体和记者;建立媒体微信群等线上交流平台,形成与媒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及时发出正确信息,防范新闻信息误解、曲解的发生、发酵。
 
3.完善舆情监测、研判和处置机制
 
愈加发达的新媒体传播,更加发散,不定向、可预见性差,尤其是基于关系传播、相对封闭的微信传播环境,对舆情监测提出了较大挑战,需要不断完善舆情监测、研判和处置机制,提升舆情监测、研判的精准性,为舆情处置提供科学依据。
 
在人工+信息智能抓取系统相结合的通行监测手段中,关键词的科学设置、搜索范围的限定、干扰信息的排除,可以通过人工设置加以优化,从而提升信息抓取的精准性。特殊事件发生、特殊时期要提高人工监测的强度,避免自动抓取的遗漏或延时。
 
在实践中,舆情自动抓取系统对微信公众号和微信圈发布的信息搜索和抓取能力较弱,需要人工梳理一批易产生负面舆情的微信公众号,掌握其信息发布节奏,利于有效跟踪监测。也由于微信信息的不易抓取,微信平台曝出负面舆情后,一段时间内只在相对封闭的圈子内传播,得不到主流网站的转载。当有关信息一旦被主流网站转载,其不良影响则会迅速大众化传播与扩散。
 
研判舆情,多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综合考虑舆情信息的内容倾向、首发媒体权重以及信息转载量、评论量等指标的影响权重,划分风险级别。针对不同级别的风险,启动相应应急预案。尽管舆情处置要及时有效,但网络舆情热点层出,一个热点可能很快沉淀,因此对负面舆情也不能过度反应,以免劳民伤财。
 
4.危机应对中态度积极,言行得体
 
舆情应对中,态度往往比能力更重要。根据舆情处置方案,需第一时间发声的,要及时发声,表明态度,占领舆论高地。因为信息发布时间的早晚直接影响着民众对企业处理事件的态度和信心,而且,真相缺位造成的“真空地带”可能被各种谣言填补。
 
真实是速度的基础,作为舆情应对主体的电力企业要懂得在及时发声和“发对声”之间稳妥拿捏。对于较为敏感的信息如事故伤亡人数、事件发生原因等更需斟酌查证后再进行通报。
 
与公众沟通中重视民意诉求,有针对性回应民意关切,避免自说自话。在突发舆情发生后,要避免官话套话,重点回应百姓最为关注的实质性问题。同时,在互动中要注意言辞,不当言辞不仅不能缓和事态,反而“火上浇油”,甚至引发次生舆情。
 
5.危机舆情后重视形象修复
 
重大舆情危机应急处置后,并非是舆情处置的终点。因为即使舆情处置较为成功,舆情事件也会给舆情应对主体的声誉、公信力、形象带来损伤,也是重大危机事件对涉事主体舆论形象影响的长尾效应。舆论形象的修复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
 
舆情危机处理后,除了对企业可能存在的舆情风险点进行评估、排查,做好舆情应对案例的总结评估,还要通过积极举动主动修复企业形象。一方面要积极做好舆情处理过程中承诺的整改措施,解决舆论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要通过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完善监督措施,最大限度弥补负面及突发危机事件造成的企业形象损失,重新赢得公众的信任。
 
原文首发于《电力决策与舆情参考》2017年12月29日第48期
 
原标题:独家重磅 | 电力行业舆情年度报告(2017)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责任编辑:lixi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微博分享到微信
我要收藏
个赞
电力行业 发电企业 年度报告
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