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多万元!塞罕坝机械林场碳排放权交易潜力大

2017-08-04 22:39:26 经济日报 作者:黄俊毅  点击量: 评论 (0)
林海茫茫,直入天际;凉风习习,清爽宜人。夏日塞罕坝,草木葱茏,游人如织。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河北省围场县,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多伦县接壤,属浑善达克沙地南缘。

奋斗半世纪“沙源”变林海
 
今天的塞罕坝林海无际,山青水绿,气候宜人,几十年前却不是这个样子。
 
在塞罕坝景区从事骑马游的冯清老人今年63岁,是围场县大唤起乡三十二号村人。谈起儿时家乡的环境,他仍心有余悸:“那时哪有树啊!到处都是沙。天总是黄的,风裹着沙子直往嘴里灌。刚清扫过的窗台,不一会儿就落满厚厚一层土。”
 
当时,塞罕坝已由沙漠南缘退化为风沙策源地。
 
为阻止沙漠南侵,1962年2月,原林业部决定在塞罕坝建立大型国营机械林场。这年9月份,369名创业者被征调到一起,紧急开赴塞罕坝。长达半世纪的塞罕坝人工造林大幕从此拉开。
 
对当年创业的艰难,今年74岁的李树老人记忆犹新。
 
放下行李,大家就地搭窝棚,挖地窨子,铺上割来的干草,就算是有家了。白天出去干活,晚上几百人挤在一起。男人睡这边,女人睡那边。有一次,李树起床叠被子,竟然从被窝里抖出一条蛇。
 
最难熬的是严寒。气温零下40多摄氏度,风吹在脸上像刀割,几乎天天下雪。晚上睡觉要戴上皮帽,早上起来,眉毛、帽子、被子满是白霜。
 
1963年春节前,19岁的孟继芝执行任务时冻僵在雪地里,双腿膝盖以下坏死,只得截掉。这个刚从张家口林业干部学校毕业的小伙子,从此再也没能站起来。
 
塞罕坝人扎根高寒荒原,爬冰卧雪,数十年如一日,在没有成功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不断摸索创新,终于攻克了高寒地区引种、育苗、造林等一项项技术难关,人工林不断向沙海延伸。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第三代塞罕坝人响应中央的号召,开始二次创业,启动了攻坚造林工程。
 
攻坚造林区域是土壤贫瘠、岩石裸露的石质阳坡。这种地块坡度甚至超过46度,机械不能作业。最难的是表土只几厘米厚,底下全是石头。没有土,树苗怎么活?
 
搞技术出身的刘海莹和全场技术员一起想办法。他们先在北曼甸分场试验,把石块挖出,人工运来客土。树苗选用樟子松,要求是株高大于25厘米、培育2年以上的大规格良种容器苗。这种苗更皮实,易于成活。坑内施基肥,辅之以覆膜保墒、草帘覆盖防风等措施。种下第一批苗,居然全活了。于是全场推广。
 
5年来,塞罕坝人在石质山坡上新造林15.3万亩,在基本没有补植的情况下,成活率和3年保存率竟分别高达98.9%和92.2%,实现了一次造林、一次成活、一次成林的目标。
 
5年来,类似于攻坚造林之类的科研创新在塞罕坝不胜枚举。据统计,最近几年,塞罕坝林场完成的科研课题有9类60余项,涵盖育苗、造林、营林、有害生物防治等诸多领域。《樟子松经营技术的研究》等20余项科研成果还荣获国家、省部级大奖。
 
5年来,积极践行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塞罕坝林场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更充分地证明,一部塞罕坝林场发展史,就是一部苦干加巧干的科学兴林史。
 
不敢有懈怠持续写传奇
 
如今,塞罕坝林场内人工林已达112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0%,森林资源总价值超过153亿元,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是全国人工林平均水平的2.76倍。
 
昔日高原风沙源已变身为高原林海。这片世界最大的人工林,牢牢钉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如绿色长城日夜守护着京津冀。
 
据中国林科院评估,塞罕坝百万亩人工森林生态系统,每年可为滦河、辽河下游地区涵养、净化水源1.37亿立方米;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可供199.2万人呼吸;林区空气负离子平均含量比北京城区高出5倍。与建场初期相比,塞罕坝及周边区域小气候得到有效改善:年无霜期由52天增加至64天,年均大风日数由83天减少到53天,年均降水量由不足410毫米增加到460毫米,林区空气湿度比林区外无林地高出50%。
 
昔日黄沙漫漫、了无生气的塞罕坝,如今成为动植物基因库。这里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61种,鱼类32种,昆虫660种,大型真菌179种,植物62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47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9种。
 
“森林是我们从祖宗继承来的,要留传给子孙后代,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让新一代塞罕坝人不敢有丝毫懈怠。
 
“这些树是我父亲他们辛辛苦苦种下的,可别在我手里给毁了。我要照看好它们!”站在高高的望火楼顶上,47岁的防火瞭望员刘军憨笑着说。
 
这种望火楼在塞罕坝有9座。最近几年,塞罕坝机械林场升级了防火系统,形成由探火雷达、空中预警、高山瞭望、地面巡护有机结合的监测网络,实现林区监控全覆盖。虽然防火监控系统高度自动化,但人眼仍不可替代。刘军和妻子齐淑艳常年驻守,轮流值班,每隔15分钟要瞭望一次,每昼夜要瞭望96次。
 
塞罕坝机械林场又与近邻的多伦县、克什克腾旗、御道口牧场以及围场县五乡一镇,成立38个联防组织。今年5月8日中午11时31分,克什克腾旗发生火情,韭菜沟望火楼瞭望员、探火雷达同时报警。几分钟内,靠前驻防的林场扑火队就赶到指定位置,协助地方迅速将火扑灭。
 
塞罕坝人深知,行政有界,防火无界,区外火情一旦失控,自身也将不能幸免。
 
“干我们这行的,不论白天黑夜,防火这根弦始终紧绷着。一听到电话铃响,心里就一咯噔。”塞罕坝机械林场防火办公室主任吴松说。
 
50多年来,塞罕坝机械林场未发生过一起火灾。防火虽苦,但是值!
 
今天,全球近三分之一的土地正面临荒漠化的威胁。在苦寒偏僻的中国塞外高原上,塞罕坝人持续书写着荒原变林海、沙地变绿洲、青山变金山的传奇,不失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范例。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责任编辑:电小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微博分享到微信
我要收藏
个赞
力大 塞罕坝 林场
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