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大势之下的众生相与生存之道

2013-10-14 09:38:03 新华网  点击量: 评论 (0)
工业互联网的革命已经近在拐角,作为中国工业中流砥柱的国企将如何应对或许,一场新的互联网革命即将到来。 工业互联网的革命已经近在拐角
        中国市场已可大力发展
 
        在分析报告中指出,我国已具备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的优势和条件。
 
        萧滔赞同这一观点。“首先,我国过去20年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速度和装机量,给工业互联网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尤其是航空、能源和医疗三大领域。2012年,我国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工业占GDP比重为40%左右,城镇化率达到52.57%。从人口数量和机器设备方面来说,我国是最多的。其次,我国互联网目前正处于新的高速增长时期。2013年前6个月,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1.23亿,与2012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9.4%。最后,我国在控制系统、传感器、远程监控等方面应用非常大,发展也非常快。这些都为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准备了基础。”
 
        近年来,中国工业迅猛发展。但是,我国工业企业信息化的脚步仍待提速。虽然智能化设备越来越多,但是大部分企业还是信息孤岛,要使生产数据信息化可谓任重道远。这些也正说明了工业互联网市场的潜力所在。
 
        以上海可鲁多年的实践来看,国内工业自动化的市场需求很大,比如构建远程监护和维护系统,在石油、电力和交通领域的需求非常强劲。“比如我们2006年开始进入陕京线,构建从陕西到北京的石油管路监控,实施了远程监控和管理,有效降低了维护成本。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必然带来管理模式的改革,这些需求会逐渐被发掘出来。”张坚说。
 
        张坚认为,工业互联网发展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首先,在工业领域设备的需求多种多样,所有设备都要基于网络连接才能发挥功效,因此如何让工业设备上网就成了关键问题。其次,解决安全上网的难题,要求合理利用一些公共资源来使工业网络有安全传输的保障。最后是如何上得起网的问题。现阶段工业设备上网成本很高,在中国普及推广具有很大难度。此外,工业互联网和传统商业领域的通信模式不一样,把工业互联网的局域网延伸到广域互联网上,也会面临一连串的设备互联互通问题。“可鲁经过几年的努力和研发,已经在这些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推广工业互联网打下了坚实基础。”张坚对记者表示。
 
        国内这样的企业并不在少数。物联网的本质是机器与机器、人与机器之间的数据采集、传输与分析。随着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的推动和发展,物联网三个层次(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的相关技术都已经非常成熟。“像控制系统、传感器、远程监控以及其他各种设备,国内市场已经有了自主研发的产品,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柏斯维认为,我们已经迈入了大数据和云计算时代,这些技术为物联网的实现奠定了基础。而工业互联网作为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如果快速发展,那么对促进传统制造业由粗放型、以规模取胜向精细化转型,提升整个工业的内在素质都有很大的帮助。这是中国从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的一次契机,是振兴工业、高端制造业的突破口。
        前景是美好的,但是国内提出工业互联网概念已经有好几年,并未引起巨大的市场变化和突破,甚至很多企业对此的认知度还不是很高。这也恰恰暴露了我国发展工业互联网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柏斯维告诉记者,我们发展工业互联网有一些不利因素。第一,我国高端制造业大而不强,虽然体系完善,总体产业规模国际领先,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某些产品(比如高端机床)还严重依赖进口。第二,缺乏自主设计能力与关键核心技术,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国内公司投入研发的力度普遍不逊于国外企业,成效却远远不足。校企联合研发的力度还需要加强。第三,人才缺乏。环境监控、远程诊断、产业链集成,这些都是迫切的需求,但是相关的高端人才不足。
 
        对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王武军一直比较冷静。“市场是否成熟,技术是否推广,取决于企业自身对市场的判断。企业会根据自身情况、企业规模和人工状况等去衡量采取技术手段与人工的比较效果以及成本,无法统一而论。不过对于工业互联网而言,未必会像‘云计算’那样享有国家专门政策的支持,目前也没有具体的标准。就像物联网的概念在国内也提出了很多年,但是真正落地的不多。”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责任编辑:何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