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资“松绑”看电池企业的潜在机会
9月21日上午,国家商务部召开例行发布会,新闻发言人高峰就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外商投资等相关话题回答了媒体记者的提问。商务部将尽快研究出台减少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外商投资限制的政策措施,持续推进该领域的对外
“商务部将尽快研究出台减少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外商投资限制的政策措施,持续推进该领域的对外开放”,高峰介绍说,“已经有50多个部门和20多个省级政府分别提出了落实的工作计划。商务部已经在8月份将不涉及特别管理措施的外资并购由‘逐案审批’改为‘在线备案’。”
近日,国外某主流媒体称,中国计划取消对自贸区里外资电动车业务持股的限制,该政策最快将在明年实施。如果说外媒的自说自话不足为信,那么,今天商务部的发布会则让这条看似不靠谱的新闻更接近国家政策的真实意图。
政策“组合拳”为外资“松绑”
中国减少对外商投资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限制几乎已成定局,这将是1990年代以来中国汽车行业政策的一项重大变化。近半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对外商投资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限制逐步放开:
2017年6月份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已经明确放开外商在华建立生产纯电动汽车整车产品的合资企业数量的限制,以及汽车动力电池的外商投资限制。2017年8月17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外资增长若干措施的通知》,文件提出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对外开放范围,持续推进专用车和新能源汽车制造等领域对外开放。9月15日,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表示,今年下半年还将在金融、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进一步放宽外资准入。
高峰表示,下一步,商务部将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外资增长若干措施的通知》的要求,尽快研究出台减少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外商投资限制的政策措施,持续推进该领域的对外开放。近年来,中国政府通过制定或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等措施,不断对外资开放市场,减少外资的准入限制,其成效有目共睹。
电池企业的潜在机会
随着“双积分”的即将正式发布和实施,外资品牌纷纷与国内车企建立合资新能源企业,以这种方式渡过难关。江淮大众、戴姆勒入股北汽新能源、福特和众泰签署合资备忘录,一时间好不热闹。让国内新能源车企感到担忧的是,一旦同意外资品牌在自贸区单独设立独资新电动车企业,这将为外资品牌打开中国市场敞开了一扇门,此举自然会引起自主新能源汽车品牌的警觉和焦虑。
焦虑很正常,毕竟新能源车企还没发展到足够强大,在还没练好筋骨的时候就迎来了强劲对手。可以预见的是,中国内地竞争的加剧,将推动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优胜劣汰。
然而,对国内电池企业来说,允许外资品牌在华独资建厂并非“引狼入室”,外资的闯入对国内电池企业来说未必是坏事,其实也是一个市场机会。尤其是像特斯拉这样的新能源车企,对动力电池的品质有较高要求,国内优秀的电池企业要打入外资车企供应链,必须加大电池技术的研发力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一致性。在此过程中,国内电池企业的自身实力也将得到有效提升。
当然,国内电池企业打入外资品牌供应链的过程中会有挫折、有痛苦,那又如何?提升自身“段位”都要付出相应代价。就像中学生考试,做黄冈的卷子开始感觉很难,但适应之后就很简单,不觉间“段位”已经提高。做电池,道理与此相通。
实际上,新能源汽车领域引入外资,很大程度上是不得已而为之。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经济根基尚不深厚,需要国外资本注入来为国家建设提供动力。而当前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允许外资涉足,更多是基于市场经济的视角来考虑。中国是一个倡导发展市场经济的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参与公平的市场竞争和培育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都是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现实要求。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和电池企业只有努力适应这个大环境,才能顺应行业发展趋势,在全球激烈的竞争中走得更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