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产业背后的商业逻辑
当前,我们正处在从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交替的时代,新旧更迭、万象更新。社会正变成一个大熔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等与传统产业融合,跨界和创新正成为新商业时代的标签,不同的产业相互融合构建
当前,我们正处在从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交替的时代,新旧更迭、万象更新。社会正变成一个大熔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等与传统产业融合,跨界和创新正成为新商业时代的标签,不同的产业相互融合构建出新的产业生态和商业逻辑。
而新能源汽车产业无疑是最引人关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制造和消费的中心和最大市场,中国市场巨大的商业前景和市场空间吸引着全球资本、跨国巨头、本土资本和跨界企业的争相围猎。毫无疑问,中国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制造和消费的“风暴眼”,新一轮汽车技术革命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在华夏九州如火如荼地展开,而全新的中国汽车产业版图正在重构。那么,势不可挡的新能源“造车大跃进”能缔造中国的汽车强国梦吗?谁又能在万马奔腾的淘汰赛中脱颖而出?
“造车大跃进”声势浩大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5年至2017年上半年,国内共有202个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项目落地,涉及投资金额为10262亿人民币,已公开的产能规划达到2124万辆,是我国计划在2020年达到新能源汽车产销200万辆目标的十倍。再加上2013年和2014年落地的项目,初步估算,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领域的投资已远超1.5万亿。
与过去30年间由体制严格控制的传统汽车产业投资不同,新能源汽车投资大门的放开带给社会资本大举进军汽车业投资的机遇,而来自政策上的支持鼓励无疑是万亿元投资的原动力。2016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原则上不再核准新建传统燃油汽车生产企业;2016年12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再一次明确新能源汽车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地位。截至目前,全国所有省份(除了港澳台)都发布了与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的规划和补贴措施。
2016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为50.7万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对2017年的销量预测是80万辆。2017年上半年,由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争先恐后的在全国各地成立。
面对当下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大好局面,越来越多的外来者开始进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其中,不仅有传统企业的转型布局,也有跨国企业的虎视眈眈,更有不少多元化且跨度很大的企业开始进军新能源汽车制造业。
此前,乐视、格力、坚瑞沃能等企业高调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让一波跨界造车热潮就此展开。近期,又有中信重工、群兴玩具、大华股份等多家上市公司跨界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
事实上,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A股上市公司投资新能源汽车的热情也水涨船高,2014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砸向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游材料、中游锂电池、下游整车的资金达千亿元级别。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目前,两市已经有100多家上市公司涉足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些跨界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上市公司,大多数都是通过兼并、收购的方式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其背后的动因均是因为其传统业务的盈利能力出现了下降,或者其业绩出现了同比下滑,让这些上市企业不得不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因此,跨界布局新能源汽车正是诸多上市公司为了挽救业绩下滑而选择的转型方式。
而从中国制造的角度来说,作为资金、技术、人力密集型企业,汽车工业一直是智能制造的典型代表和改革先锋。全民造车吸引力大量的资金、技术和智力进入,是前所未有的一次的产业资源大整合,对于中国汽车制造业来说,堪称百年一遇的机会。
产业狂欢中暗藏隐忧
前不久,一曲乐视“悲歌”警醒业界。
乐视是互联网背景造车的标杆,高调进入汽车行业,声称“互联网+汽车”将成为传统汽车行业的颠覆者。并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内,挖走大量汽车业内“大佬”,包括上汽集团前副总裁丁磊、张海亮等。
但是,汽车行业是长期投资,投资人更看重的是长远利益,而不是短期行为。乐视采取的通过上市公司融资的方式,恰恰吸引到的都是短期投资者。这意味着乐视需要不断制造题材来吸引投资者,而当乐视一有危机,投资者也可能立马清仓,这也是乐视资金链断裂的主要原因。
有业内人士表示,“愿景很美好,但造车并非那么容易的事,不管贾跃亭能否渡过目前的危机,至少乐视给了进入汽车行业的‘野蛮人’一个警示。”
与乐视一样,包括蔚来汽车、威马、和谐富腾等等,一批新兴汽车企业,几乎无一例外以全新模式“闯入”汽车行业,以“新能源+智能互联+共享”的模式,打造全新的出行方式,希望以苹果、华为颠覆诺基亚的方式,成为未来汽车市场的赢家。
在互联网造车的集体狂欢中,谁又能提前洞悉散场的落寞和凄凉?
九死一生的哥伦布说过一句话,“在人生的海洋上,最痛快的事就是独断独航,但最悲惨的却是回头无岸。”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谁是第二个“乐视”?
与此同时,伴随着戴姆勒试水、大众江淮合资获批、特斯拉谋求中国投资建厂,外资巨头开始“大兵压境”,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多事之秋”。
吊诡的是,在喧哗骚动的造车投资热潮一浪高一浪之时,政府部门对外资打开大门的同时,却对内资暂时叫停。2017年6月,在发放了15个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后,发改委按下了暂停键,其背后的动因是什么?是担忧过剩的产能规划?还是严防资本的游戏?泡沫的滋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