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及未来需把握的关键点

2018-07-10 08:32:25 人民日报  点击量: 评论 (0)
电力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也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和能源工业的中心。伴随改革开放,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电力体制

电力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也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和能源工业的中心。伴随改革开放,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先后经历了集资办电、政企分开、厂网分开及深化改革的阶段,以及以中发9号文发布为标志的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站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历史节点,有必要对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取得的经验再总结,对未来发展前景再展望。

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

回顾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历程,归纳起来有三方面特色经验值得铭记:坚持立足国情,形成了中国特色电改模式。国外推行电力体制改革都有自身政治体制、电力工业发展阶段特征,我国没有简单照搬照抄国外“破碎式”改革模式,而是采用“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模式,保障了电力长期持续可靠供应。目前我国装机容量、电网规模和全社会用电量位居世界第一,已于2015年底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无论从哪个角度衡量,都可以说我国创造了电力工业的世界奇迹。

坚持问题导向,找准突破口试点先行稳步推进。2002年国发5号文出台,通过“厂网分开、主辅分离”体制性变革,促进电力行业净产出水平提升11.2%,进入发展快车道,基本满足了“用上电”的需求。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2015年中发9号文出台,在各方共识的基础上有序、有效、稳妥推进各项改革任务,逐步扩大输配电价改革试点范围,对增量配电放开、电力市场建设、相对独立的交易机构组建等重大改革事项,先进行试点再逐步推开,为人民从“用上电”向“用好电”转变,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从“快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

坚持市场方向,在深化改革中释放活力。交易规模大幅增长,从2002年以来的零星探索,到2017年全国市场化交易年度电量16324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达到25.9%,进入加速扩张阶段。配售电市场加速培育,截至2018年4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已批复第一、二、三批增量配电放开试点项目292个,全国范围内注册售电公司超过2500家。新能源消纳成效显著,2017年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内通过大电网、大市场跨省消纳新能源49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5.6%,其中通过跨区富余可再生能源现货交易减少“三弃”电量近70亿千瓦时。

未来电力体制改革需把握几个关键点

当前,全面推进电力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从推进任务来看,市场建设、输配电价、配售电改革等仍是重点;从发展目标来看,将着力构建配置充分、运行高效、清洁低碳、灵活互动、平稳有序的市场体系。电力体制改革将更多触及深层次问题,探索性和复杂性将更加突出。打破省间壁垒、健全交易体系、发挥市场作用促进清洁能源消纳、培育多元主体、提升监管能力,将成为推动电改再深入的“牛鼻子”。

——打破省间壁垒,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落实国家能源战略,促进清洁能源消纳和能源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为此,我国应着力构建电力市场,清除市场壁垒,促进电力充分竞争和高效配置。当前,受我国以省为实体的财税及行政管理体制、电力平衡以省为主等因素影响,省间壁垒不同程度存在,部分地方政府严格控制省外购电量、行政干预省间交易价格,制约了资源的充分、高效配置。

打破省间壁垒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高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效率和质量,具体措施包括:一是扩大省间交易空间和频次。放开省间发用电计划和用户省间交易选择权,逐步放宽符合环保、节能等国家政策要求的用户省间购电交易准入门槛,提高省间直接交易频次,减少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二是创新激励补偿机制。建立发电侧的激励机制,通过省间发电权和辅助服务交易等方式,对受端利益受损的发电机组进行补偿;创新面向受端省份的利益分享机制,省间交易产生的红利由送端省按协商结果补偿受端省,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可再生能源配额制落地实施,促进可再生能源跨省区消纳。

——健全交易体系,提高市场运行效率。

过去传统模式下,电力市场交易涉及对象较为单一,内容相对简单。随着我国电力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市场成员的增多、交易品种的丰富、交易模式的复杂,都对市场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进一步完善交易体系,支撑市场有序运行,具体措施包括:一是明确现货模式并制定市场规则。根据各省供需形势、市场主体意识及市场环境、技术支持系统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合理确定现货模式,并建立健全相应市场规则。二是做好各类交易的衔接。以省间交易为突破口,推动建立包含中长期、现货交易的全市场化交易机制;优化电力交易流程,确保不同时间尺度、不同标的交易的衔接和贯通;完善平衡机制、结算机制和信息披露机制等,提高交易透明度和运作效率。

——坚持多维施策,促进清洁能源消纳。

我国新能源发展迅猛,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空前重视,长期以来,火电发电计划刚性执行挤占新能源发电空间,调峰电源合理补偿机制不健全,跨省跨区消纳政策和电价机制不完善等市场化机制缺失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新能源消纳。

发挥市场机制在促进新能源消纳中的潜力,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建立健全跨区跨省新能源电力交易市场。近期省内以保障性收购为主,省间通过新能源直接交易、发电权交易、置换交易等中长期交易进行消纳,消纳矛盾突出的“三北地区”富余新能源通过省间增量现货进一步挖掘消纳潜力。二是循序渐进提升市场机制的促进作用。随着现货市场、容量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的健全完善,在竞价市场上发挥清洁能源发电边际成本低的优势,通过“市场竞争+政府调控”的方式,实现优先调度和消纳;优化可中断电价、峰谷电价机制,提高对用户的激励水平,改善负荷特性,提高负荷资源消纳新能源的意愿和积极性。

——培育多元主体,激发末端动力活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用户的用电需求已从“用上电”向“用好电”转变,如何满足用户和社会资本对改革红利的需求,对个性化服务的需求,成为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

培育多元配售电主体,提高优质服务水平,具体措施包括:一是构建多元售电主体竞争格局。保障用户选择权,加快符合条件的各类售电主体的准入,通过提高竞争强度,促进多元售电主体进行客户细分,制定差异化的增值服务方案,构建自身比较优势,通过更专业、更高的投入产出效率满足客户差异化服务需求。二是增量配电业务。通过引入社会资本促进服务创新。寻求解决各方分歧最大公约数,依法合规推动增量配电改革落地见效,公平公正确定试点项目业主,以混合所有制方式发展配电业务,促进各相关主体发挥专业优势,发挥社会资本的机制灵活性和创新活力,在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等多方面进行创新。采取分布式发电、“水电气热”综合供应、能效管理等综合能源服务手段,以及融资租赁等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提升优质服务水平,让更多的改革红利惠及用户。

——提升监管能力,保障改革有序推进。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监管模式和监管重点都将发生变化,监管的复杂性和难度增加,对电力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性和科学性等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电力法》等有关政策法规还在修订中,简政放权后面临界面不清等问题,不能很好适应市场发展需要。

建立健全监管体制机制,提升监管效能,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厘清职责界面,构建高效监管机制。厘清各项改革任务监管中,国家层面和地方政府与派出机构在规则及方案制定、运行监督与违规行为处置等方面的职责界面。健全监管机制体系,完善对交易秩序、市场力、违规行为、市场运行状态和潜在风险等方面的监管机制。建立闭环的监管效果完善机制,确保监管充分发挥作用,各项处罚、优化措施执行到位,为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创造条件。二是建立科学监管手段和方法。构建各项改革任务的科学监管评价方法,建立严格的激励和惩戒机制,对于依法合规经营的主体,在信用担保、交易达成和增量配电业主选定等方面予以倾斜,充分激励,对于滥用市场力、恶意串谋操控市场等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供稿单位: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文章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作者:赵雅君)

相关阅读:

深化电力体制改革 降低用电成本释放更多红利

“从去年到今年3月,我们通过电力交易中心直接购买电量共计约3.37亿千瓦时,每千瓦时比原先的电价便宜3分钱,一年多来节约1000多万元。”谈及电力市场化交易,广西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热能技术部副经理韦豪昭兴奋地说,“希望能享受到更多电力体制改革红利,推动企业不断转型升级。”

电力体制改革,电力市场化交易是窗口。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长李向幸介绍,2016年,广西成为全国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试点省区。两年多来,广西加快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各项工作,市场化交易规模不断扩大。截至今年4月底,广西电力市场交易累计成交电量979.5亿千瓦时,为企业降低成本61亿元,覆盖1466家用电企业和48家发电企业(含水电33家)。

积极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企业用电成本持续降低

电力体制改革,给用电企业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企业用电成本降低,促进企业复产增产、稳定发展。

以铝工业为例,近几年来,受铝价市场低迷、成本倒挂等不利因素影响,百色地方铝业发展举步维艰,再加上电解铝本来就是“电老虎”,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企业一度面临困境,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无异于雪中送炭。

“我们公司原来有32万吨电解铝产能,但为减亏控亏,2016年被迫减产至不到16万吨。但去年恢复到了24万吨,这全都要归功于电力直接交易。”广西信发铝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感慨地说,“今年2月,32万吨电解铝产能已全部恢复生产。”

受益于此的还有百色银海铝业有限公司。今年,北海电厂与百色银海铝签订三年长期协议交易电量,促进百色银海铝停产3年多的15万吨电解铝产能重新开启。

“公司每年用电量大约2.7亿千瓦时,降下来的成本,给公司增加了更多资金来购买原材料、升级生产设备、研发新产品,进而提升了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韦豪昭说。

在广西,除了铝工业等大型工业,其他企业也在积极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分享改革释放的红利。南宁铁路局通过组织系统内各单位积极参与各类市场化交易,2016年以来累计降低用电成本3587万元,2018年预计可降低用电成本2240万元。

持续推进政策措施落地,电力交易中心作用凸显

市场主体乐享红利的背后,是广西在电力体制改革上的持续探索和耕耘。

为深化电力体制改革,2016年初,广西出台了《广西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管理办法,从电价改革、电力市场建设、售电侧改革、发用电计划放开、完善电力交易机制等方面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同时,组建了相对独立的电力交易机构——广西电力交易中心,逐步放宽电力市场化交易主体准入条件,不断扩大市场化交易规模。

电力体制改革越是深入,电力交易中心发挥的作用越是明显。

广西电力交易中心总经理黄冬生介绍说,两年来,广西电力交易中心立足广西电力市场,不断丰富交易品种,目前已形成年度长协、月度竞价、增量交易、专场交易、合约转让等5个交易品种,火电全电量、核电超过2/3的发电量参与市场,发电计划放开处于全国领先水平,35千伏及以上全部大工业用户及部分10千伏工业园区等用户进入市场。截至2018年4月底,在交易中心完成注册的广西电力市场用户已有1596家。

得益于电力体制改革带来的红利,广西大工业在去年开工率创5年来历史最高的基础上,今年1—4月,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开工率达71%,比去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用电总负荷超430万千瓦。

继续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更快更广释放红利

不过,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价仍然偏高、改革红利惠及面还不够等深层次问题逐渐显现,亟待通过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来化解。

从4月的电力市场化交易情况来看,工业园区10千伏用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参加市场化交易规模仅4.18亿千瓦时。李向幸介绍说,“有138户工业园区10千伏用户、25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用户,完成注册但未申报市场化交易需求。”

为了更快、更广释放电改红利,进一步降低企业用电成本,今年广西电力市场准入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李向幸说:“本次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在去年35千伏及以上大工业用户的基础上,推动工业园区内10千伏大工业用户参与市场交易,实现大工业所有电压等级全覆盖。同时,在全国率先推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生产性服务业用户纳入电力市场化交易范围,更广泛地给广西工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带来实惠。”

据了解,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工业信息化委等各方通力协作下,通过简化准入注册流程、组织开展宣贯培训、升级交易系统功能、优化交易时序安排等措施,4月份完成交易中心新注册用户1159家,超过原有市场总用户的2倍。

行动快,成效也很快凸显。4月26日,广西电力交易中心开展月度双边协商增量交易,成交电量49.36亿千瓦时,铁合金、钢铁、有色等广西支柱行业的131家工业企业参与了此次交易,平均降幅0.117元/千瓦时,预计可降低企业购电成本5.76亿元。

黄冬生说:“今后,广西还将按月开展大工业园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市场化交易。”

作者:庞革平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责任编辑:仁德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