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高峰偏差难控 售电侧多举措化险

2018-06-21 09:45:58 中国能源报  点击量: 评论 (0)
随着夏季用电需求激增,国内部分省份出现短期电力供应紧张,而售电公司也不同程度地绷紧了偏差考核这根弦。记者近日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有

随着夏季用电需求激增,国内部分省份出现短期电力供应紧张,而售电公司也不同程度地绷紧了偏差考核这根弦。

记者近日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有些地区已经调整了偏差考核的空间,但偏差考核的把控仍然是售电公司的难点。华北电力大学教授王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偏差考核制度合理而必要,售电公司想要规避偏差风险,可采用“分担机制”、“电量互保协议机制”,而且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截至记者发稿,全国共有京津唐地区、辽宁、河北等12个省市地区实行5%的偏差考核;湖南、湖北、四川等11个省市实行3%以内免考核;广东和山西实行偏差在±2%内免考核。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些地区专门实行了夏季偏差考核的特殊制度,例如上海考虑到7月至9月为用电高峰,偏差考核调整至±4%,但其他时间为±2%,因此最终偏差考核量确定在±4%—±2%。

接受记者采访的几家售电公司一致认为,偏差考核机制施行以来,售电公司“头疼不已”。

北京一家售电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偏差难以把控,影响因素众多,稍不注意就会把“跑”来的电量付之东流。有的售电公司甚至因为承受不了严苛的偏差考核制度而退市。“偏差是最难把握的,只能跟用户去做沟通。售电公司其实很被动,企业用电可能忽高忽低。同时,像政策、环保等问题也会造成减产停产,把控不好确实就容易出问题。”

该责人表示,电力负荷预测非常复杂,想要把控好负荷预测,绝非易事,其分散性、随机性等特点都造成了偏差把控的复杂。“像机器运行稳定性、气候变化、突发意外等等,繁杂而微小的因素都会给偏差把控带来困难。”

对于偏差考核制度的存在,王鹏认为,这一制度应该存在且十分必要。“偏差考核制度本身就是电力交易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电力系统的运行特点决定了一份双边合同的违约,可能引发其他市场主体的被动操作,电量偏差小,电力调度交易机构可以利用提前准备的资源应对,但如果偏差大,系统成本就很高,所以制度是有必要存在的。”

另有电力行业分析人士向记者表示,偏差考核的存在是既定前提,对售电公司而言,只能通过各种方法尽量减少偏差把控的风险。

记者了解到,售电公司目前可以采用一些合作机制来降低偏差考核风险,需如售电公司与电力用户之间建立分担机制来共同分担偏差考核风险的方式,或者采用电力用户全额承担偏差考核而售电公司“零利润”供电这种风险转嫁方式。

除此之外,据业内人士介绍,签订电力互保协议也是有效的方式。如云南、江苏省等已经引入售电公司之间签订“电量互保”协议的机制,如果其中一方因特殊原因无法履行合同电量时,经电力调度机构安全校核通过后,可由协议另一方代用部分或全部电量,这种形成“售电联盟”的方式可使售电公司规避掉单独承受电量偏差的风险。

对于售电公司难以把控偏差的问题,王鹏称,实际交易中偏差考核机制的具体实施确实很复杂,想要严格把控偏差,就需要售电公司和政府、市场等多方面的共同培育。

“具体到某个省,或者某个售电公司的实务操作上,其实很复杂。一方面售电公司需要认真研究规则,深入了解用户具体的用电特性,对风险和收益要有理性评估,不能因为抢市场而对用户的所有诉求都大包大揽。”王鹏表示,“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通过对售电公司的培训和风险警示、偏差尺度的进一步优化,以及发生偏差的救济措施等努力培育市场。但是,市场管理委员会商定的规则,还是要严肃,不能罚酒三杯、不疼不痒。如果大多数售电公司有意见,也可以申请研究和调整规则。”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责任编辑:仁德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