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智能电网的需求响应及其电价研究》—智能电网概论(七)

2018-08-13 22:24:01 大云网  点击量: 评论 (0)
中国智能电网总体发展愿景:建设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具备坚强网架结构,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充分满足各类电源接入和送出,具备强大的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满足用户多样化服务需求,实现坚强可靠、经济高效、清洁环保、透明开放、友好互动的电力供应。

2.4 中国智能电网发展。

2.4.1 中国智能电网发展远景和目标

1.发展远景

中国智能电网总体发展愿景:建设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具备坚强网架结构,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充分满足各类电源接入和送出,具备强大的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满足用户多样化服务需求,实现坚强可靠、经济高效、清洁环保、透明开放、友好互动的电力供应,促进低碳和绿色经济发展,标准体系完善、自主创新、国际领先的智能电网;提升电力行业及相关产业的设备制造、技术研发、集成管理、系统服务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抢占产业发展的国际制高点。

2.具体目标

(1)具备强大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形成结构坚强的受端电网和送端电网,电力承载能力显著加强,形成“强交、强直”特高压输电网络,实现大水电、大煤电、大核电、大可再生能源的跨区域、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高效率输送。区域间电力交换能力明显提升,有效缓解我国能源资源和生产力分布不平衡的矛盾。

(2)具备很高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坚强智能电网的安全稳定性和供电可靠性将进一步提升,电网运行将更好地满足系统安全稳定的相关规程要求,各级防线之间紧密协调,具备抵御突发性事件和严重故障的能力,有效避免大范围联锁故障的发生,显著提高用户供电可靠率。

(3)适应并促进清洁能源发展。在风电功率预测和动态建模、低电压穿越和有功无功控制、常规机组快速调节等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大容量储能技术等得到推广应用,清洁能源发电及其并网运行控制能力显著提升,满足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国家战略要求,实现集中与分散开发模式并存的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使清洁能源成为更加经济、高效、可靠的能源。

(4)实现高度智能化的电网调度。全面建成横向集成、纵向贯通的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满足各级电网调度和集中监控的要求,实现大电网联锁事件条件下的在线智能分析、预警、决策,各类新型发输电技术设备的高效调控和特高压交直流混合电网的精益化控制,实现智能电网的调度一体化运行。

(5)满足电动汽车等新型电力用户的服务要求。建成完善的电动汽车配套充放电基础设施网络,形成科学合理的电动汽车充放电站布局,充放电站基础设施满足电动汽车行业发展和消费者的需要,电动汽车与电网的高效互动得到全面应用。分布式储能技术得到广泛直用。

(6)实现电网管理信息化和精益化。将建成贯通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各个环节的通信骨干传输网、配用电通信网、通信支撑网等坚强通信网络体系,实现电网主数据管理、海量实时数据管理、信息运维综合监管、电网空间信息服务、生产和调度应用集成等功能,完全实现电网管理的信息他。建成电网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财务管控体系、成本考核体系,建立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模式,实现电网资产智能规划、投资优化辅助决策、供应商关系管理等高级应用,形成与电网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相适应的管理流程和工作机制,实现电网设施全寿命周期内的统筹管理,通过智能调度和需求侧管理,大幅提升电网资产利用小时数和公司资产利用效率,实现电网的精益化管理。

(7)实现电力用户与电网之间的便捷互动。建成智能用电互动平台,通过营销技术支持平台,实现信息发布及查询服务、在线费用支付、电力故障报修的在线全过程服务等基础服务功能;实现用户分类和信用等级评价,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智能用电管理服务,满足不同情况下用户对用电的不同需求;通过建立完善需求侧管理、分布式电源综合利用管理系统等,为配网、调度相关系统提供数据信息,满足合理调配用户充电时段、统计分析客户充电等需求,实现客户有序互动、平衡电网负荷等应用,提高设备利用率。

(8)发挥电网的增值服务潜力。实现电力光纤到户,为用户提供互联网、IPTV、语音等集成服务,为供水、热力、燃气等行业的信息化、互动化提供平台支持,拓展及提升电网基础设施增值服务的范围和能力。

2.4.2 申国智能电网发展路线

为了对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并在技术上引领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方向,需要研究发电、输电、变电站、调度、智能配电、智能用电等业务领域和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战略与规划等支撑技术领域的关键技术,以支撑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与顺利实施。

在新能源的开发、并网、消纳和控制方面、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方面,开展风电场接人技术深化研究,研究可再生能源信息建模技术,建立基础信息平台:研究大规模可再生能源规范接人、退出及控制技术:研究风电机组/风电场、光伏电站控制技术;开展间歇式能源功率预测实用化技术研究行推广应用:开展风光储互补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并实施示范工程。在分散式能源并网发电方面,研究大规模分散性能源双向供电控制、保护、隔离技术,分散式能源与电网互动反馈调节技术,分散式能源规范接人、有序退出的“即插即用”控制技术。

在智能输电方面,主要包括电力电子技术、输电线路运行维护技术、输电线路状态检修技术和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技术等、主要开展适用于智能电网的电力电子稳定控制技术、电压动态支撑技术、潮流控制技术、短路电流限制技术、电网综合控制技术研究;开展电力电子装置中关键设备状态监测技术研究、电力电子装置智能控制技术研究;开展输电线路设备门检测、自评估、自诊断、事故预警等功能的研究。提升智能电网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水平,提高电网的运行灵活性和可控性。

在智能变电方面,主要包括变电站信息采集技术、智能传感技术、实时监测技术、状态诊断技术、自适应/自优化保护技术、广域保护技术、协调控制技术和站内智能一次设备技术等。,研究采用先进传感器、通信、信息、自动控制、人工智能技术,对电网运行数据进行统一断面无损采集,统一建立变电站实时全景模型。研究智能电网海量实时信息应用及信.皂、体系架构技术,智能电网中变电站广域关联、配合、交互技术,智能电网广域信息交互及信息安全防护技术,智能变电站运维和试验技术,基于广域同步测量系统(WAMS)的广域保护技术,研究采用电力电子技术的智能设备。

在智能配电方面,主要包括配电网经济运行、智能预警、辅助决策、安全控制、设备管理、电能质量、智能配网设备、大规模储能、电动汽车变电站等技术。研究采用更加经济、可靠、先进的传感、通信和控制终端技术,实现对配电网运行状态、资产设备状态和供电可靠状况的更实时、更全和更详细的监视,提高电网的可观测性。研究智能配电网控制理论和方法,实现电网自愈控制。研究分布式电源并入配电网运行控制与保护技术,优化发输配用各环节的协调调度。利用电力电子技术,实现电能质量控制和电能的灵活分配.降低损耗.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

在智能用电方面,主要包括高级量测技术、双向瓦动营销技术、用户储能技术、用电仿真技术等。深化电力用户信息采集系统研究,研究双向互动营销运行机制、双向互动营销支撑技术,研究智能用电信息采集、高级量测系统、能效评审及提升、用能优化调度决策技术,研制智能终端、测试及仿真技术。研究基于供求信息双向瓦动的用户需求分析及智能响应技术、高级量测系统关键技术、智能双向电表及智能用户交互终端的功能和实现技术、智能用电信息采集与交互系统的功能和实现技术、研究客户分布式电源及储能元件接人与监控技术,研究用户侧分布式能源“即插即用”和用户向电网反向供电技术。

在智能调度方面,主要包括大电网安全稳定分析技术、仿真建模技术、经济运行技术、综合预警和辅助决策技术、大电网控制技术、安全防御技术、运行管理技术等。主要研究一体化智能调度支撑技术、特大电网智能运行控制技术、一体化调度计划运作平台和大型可再生及分布式能源接人控制技术以及一体化调度管理技术。

在信息技术支撑方面,研究智能电网完善的层次化信息体系与架构、智能电网标准信息模型及信息交换模型,研究满足不同业务应用、不同业务层级的信息需求,研究满足智能电网各环节各层次信息有效集成、交互和共享的技术,研究保证智能电网信息的一致性、唯一性和可靠性的技术。

在通信支持技术方面,研究智能电网通信安全保障技术、广域时间同步网络技术、时钟同步网络优化技术。加强电力通信网络管理技术、电力通信网综合监测与预警技术研究。重点开展特高压交直流榆电线载波技术、实用化配电线载波通信技术、无线通信网络技术、电力专用通信控制芯片设计专题技术等的研究和应用。

2.4.3 中国智能电网发展规划

国家制定“十二五”智能电网建设规划,总投资额高达42500亿元,“十二五”期间智能电网建设将进入5年全面建设阶段。

2009年5月,国家电网公司公布“智能电网”总体发展计划及建设时间表,总体上分三个阶段:预计到2015年,全国将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体系,智能电表用户数超过1.4亿;到2020年,全国将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而到2020年我国在智能电网发展完成初期的完善布局之后,将会投入更多的资源来完成对已有运行在列电网的智能化改造,从而打造全国的智能电力网络。

2011年2月,国家电网公司确定了“十二五”智能电网建设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形成坚强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双向互动服务体系,基本实现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友好接入和协调控制,电网优化配置资源能力、安全运行水平和用户多样化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供电可靠性和资产利用率明显提高,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建成,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智能电网效益初步显现,国家电网智能化程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责任编辑:继电保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