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市场概论》电力市场基本理论及总体结构—市场交易体系和组织形式
第一章 电力市场基本理论及总体结构
第4节 市场交易体系和组织形式
由于电力商品的不可储存性,如何组织市场交易是市场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采用各种方式组织电力商品的交易。从不同的维度进行了交易方式的细分。可以这样认为,电力市场体系是构成电力市场的子市场的集合。
按交易对象划分,电力市场体系分为容量市场、电量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和输电权市场等;按时间划分,电力市场体系分为中长期市场(包括一年以上市场、年市场、季市场、月市场和周市场等)、日前市场和实时市场等;按市场性质划分,电力市场体系分为物理市场和金融市场。当然,一个实际的电力市场中并不要求具备所有这些子市场。
我们以交易对象轴为例进一步分析各子市场。发电机在输出有功功率的同时,也向系统输出无功功率,同时具备调频能力的机组参与系统的调频。电厂为此留出的容量,放弃了在电量市场上获利的机会,获利的部分即为调频的机会成本。电力系统中的调频,无功,备用,黑启动等辅助服务必须要获得相应的报酬。电量和容量分开竞争,是因为电力行业固定投资的比重相当大,这部分投资对应于容量费用。容量费用是历史已经发生的,而电量费用则随时在发生。为了细化管理,电量和容量作为不同的交易对象分开竞争,有利于市场的积极开展。输电权是一种新型的交易对象,发电厂商和用户从电网公司购入输电权。可以规避现货市场的线路阻塞。输电权作为交易对象,可以实现电网投资的充分回报。
机会成本( Opportunity Cost):企业资源用于其他用途时可能获得的最大价值。
经过简单分析,我们基本了解了个子市场的功能,下面给出它们的精确定义:电量市场进行电量交易,是电力市场的主体,一般分为中长期市场、日前市场和实时市场。电量市场的有关内容将在本书第二章详细分析。容量市场是进行容量信用(完全可用的发电能力)交易的市场,是为引导发电容量的长期投资,保持系统可靠性而设置的。目前国际上对是否应该设置容量市场还有争议,可以直接对发电公司支付容量费用来取代,有些学者更认为如果电量市场运营良好就不需要直接支付容量费用或设置容量市场。尽管存在争议,美国东北部的三个电力市场—PJM、纽约和新英格兰的容量市场还是运营得较为成功。辅助服务是相对于有功电量市场而言的,是指为了保障电力系统安全、促进电力交易和保证电力供应而提供的除正常电能生产和输送外的额外服务。辅助服务一般分为自动发电控制(AGC)、旋转备用、非旋转备用、无功支持和黑启动等。本书第四章将详细讲述这部分内容。
输电权市场是对既有的输电份额进行交易的市场。输电权既有物理性质的,也有金融性质的,所以输电权市场既有物理输电权市场也有金融输电权市场。
市场中不同的交易品种可采用不同的交易组织形式来实现。常见的电力市场组织形式包括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
场内交易,类似于交易所( Exchange)交易,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场所进行的集中交易。在场内交易的交易对象必须规范化标准化,以增强市场的流动性,如证券市场等。
场外交易(OTC),就是通常所说的双边交易。场外交易可以有不同的交易方式:交易双方可以进行面对面地谈判,可以通过(电子)公告牌或经纪人撮合等模式进行。场外交易商品的个性化强,交易内容丰富多彩。由于其合同条款以及交易时间、地点的灵活性而备受中长期市场的青睐。
场外交易虽然有其灵活性,但在市场透明性方面要逊色于交易所。场内交易一般采用竞价或者拍卖的方式进行交易。完善的保证金制度可以使参与交易所交易的市场成员规避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场内交易的速度比场外交易也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对时间要求高的市场比较适合采用场内交易的组织形式。电量市场特别是短期电量市场中的交易所交易与普通商品的交易所交易有所不同,在定价过程中一般要考虑系统安全约束,但不考虑机组组合。
考虑到电力商品的特殊性,电力商品交易多采用以下交易方式。
交易方式,是指交易双方确定交易价格和交易数量的方法。
1、拍卖方式。交易双方分别拍卖,定价方式的方式有按消费者剩余定价和生产者剩余定价等。我国的销售侧的目录电价定价机制为按消费者剩余定价,属于一级价格歧视,在不同的领域拍卖可实现交义补贴。
2、双边交易方式。较为常见的双边交易包括中长期电力交易合同、大用户直供和股权置换。
3、撮合交易方式。由于电网中不同的节点的配送成本不一,撮合交易中电力商品的交易成本必须考虑,考虑交易成本的撮合交易中,买方和卖方分别按报价排序,买方报价高者和卖方报价低者优先成交,成交价为二者均价,即社会福利均分。如买方报价低于卖方则不能成交。证券市场中有类似操作,但其证券几乎不产生外在成本,这点与电力商品的交易不同。在电力交易中如何使外在成本内在化始终是各国学者研究的焦点。这里涉及到整数规划和非 线性规划模型。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可详加研究。
责任编辑:继电保护
-
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2018-06-05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
-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
2018-06-05重庆能源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