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平:如何加强高校教育教学思想建设
——访华北电力大学校长杨勇平
《大学》:杨校长您好!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是在新的时期对高等教育特别是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个纲领性指导。依此出发,您认为,如何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
杨勇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这是办学方向的问题,高校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通过思政工作把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联系起来,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把思政工作融入师资队伍建设。教师要做到“四个统一”,在具备深厚的知识功底的基础上,更要有良好师德、高尚人格,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要明确全体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而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每位教师各自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二是把思政工作融入人才培养。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接触社会、加强实践,让广大青年学生在创新创业、专业实践的进程中,认识国家、认识世界,锻造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引导学生做到四个正确认识,培养出有理想、有思想、有品德,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三是把思政工作融入科学研究。总书记考察中国政法大学说我们要在法学学科体系建设上有底气、有自信,其实在其他学科上也一样,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突出特色,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同时要用思政工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回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
四是把思政工作融入文化建设。用优良的文化塑造人、培育人,让传承优秀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相互促进、相互提升。浓厚的学术气氛、良好的学风教风、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热情饱满的精神状态、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如同好的土壤、好的空气、好的水分一样重要。要通过思政工作,一点一滴、持之以恒地营造这些氛围,使干部师生充分发挥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推动高校事业发展,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大学》:高校是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前沿阵地,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做好高校教育教学思想宣传工作极为重要。您认为,要实现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高校教育教学思想工作要从哪几方面入手?
杨勇平: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校的一切工作都始终围绕这个宗旨来进行。从根本上说,还是要按照德、智、体的教育思想来指导一切教育活动,但是,我们今天谈立德树人,必须结合思想性、时代性以及学生的年龄阶段性特征来开展教育活动。
所谓思想性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引领,以德为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坚持在主阵地、通过主渠道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体系,这个不能动摇。这里面有很多工作要做。特别是目前我们国家的普通教育阶段,应该说应试教育的成分还是比较大,学生摆在第一位的就是考上大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等有很多东西是需要大学来补课的。而同学们到了大学这个阶段,大多是十八岁左右,刚刚过了“成人礼”、走向真正成人的阶段,这个阶段他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处于一个极为可塑的阶段,正是世界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当代的社会是个开放的时代,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信息庞杂、媒体手段多样,所以大学的教育尤其重要。除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还有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去开展教育活动。要尊重教育教学的规律、尊重人才成长的规律,把教学和育人能够统一起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特别要培养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这都是我们在这个时期应该重视的教育思想。
今年,在我们学校研究生毕业典礼上,我送给同学们五个字,让同学们立“志”,树立远大目标;有“韧”,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学会“思”考,认请世界、国家、时代的主流和大势;把握好“度”,不断走向成熟;要有“爱”心,做个有情有意的人。这些就是考虑我们的学生经过了几年大学教育,他们在价值观的形成、知识体系的认知、思想历练具备了一定基础,但面向未来、走向社会以后,他们的发展道路一切要靠自己的思想、定力、素质。我觉得我们大学教育的成果在这里面就体现出来了,就是要培养他们的世界观、意志品质、责任担当以及认识能力、学习能力等,这是让学生受益一生的东西。
《大学》:如何转变高校教育教学思想,形成共识,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您的理解是?
杨勇平:高校的教育教学思想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石。但这个建设本身也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价值观的问题、认识论的问题,这些思想观念、理论层面的问题,也有很多方法论的问题,包括实践中的问题。比如,在一所学校围绕人才培养这个高校的中心任务,学校的定位、学科的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课程体系等。作为一个根本性的指导思想或者说作为一种文化,在一所学校从思想体系的构建到形成普遍的共识、逐渐发展成为学校的一个风格、特色,需要一个过程,这里面有历史文化的沉淀,也需要不断融入时代的思想和理念,需要大家在学习、探讨、辩论、实践中不断达到统一。因此,很多学校在开展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的活动,通过发动全校师生参与的大讨论来达到这个目标,当然,这必须结合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来推进,我们学校目前也正在推动这个活动。
《大学》:您认为,高校教育教学思想建设的动力来自哪些方面?
杨勇平:推进高校的教育教学思想建设,我认为,从目前来说,至少从五个方面来说是十分迫切的。
首先,从国家的层面与时代的角度,我认为有两个时间节点是值得特别思考的。国家正在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高水平高素质人才。党中央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目标,第一个100年建党100周年——2020年,第二个100年是建国100周年——2049年。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在他们走出校门以后的这段时间,正好赶上第一个100年目标;而他们未来工作实践的三十年正好是从第一个100目标到第二个100年目标的建设时期。因此,从时代的节点来看,我们培养的这一代人,尤其是九五后、零零后、一零后这一代人是跟我们两个100年时代非常吻合的一代,肩负着非常光荣的历史使命,他们的价值观、综合素质、专业能力直接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息息相关。这是时代赋予这一代人的责任和担当。
其次,从高等教育的发展来讲,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强国,才能适应新时期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需要高等教育思想的变革与创新。高等教育在国家具有特殊的地位,而且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在全国思政会上,总书记讲到,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这么一种强烈的需要,一定要对高等教育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的要求,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比如,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问题。就在前不久,天津大学组织全国60来个学校研究工科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工科”的概念,这个概念与传统的工科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等新东西不断深入工科,我们如何来调整和适应?有一个统计数据表明:到2020年,我国新一轮的信息技术产业为第一位、电力装配排第二位,制造数控基础、机器人、新材料等将成为人才短缺最大的几个行业;到2025年,这些新一轮的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短缺是950万,而电力装配者人才短缺是900万,仅次于信息产业。我们工科的发展,如何应对未来几十年社会发展与产业经济的需要?这些确实深刻的思考、提前谋划。
第三,产业、行业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比如我们的能源电力行业。国家能源发展正处于变革和调整的时期,现在的能源结构,包括总量、技术水平、管理模式都以一种加速度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从行业规模来说,现在我们面临的是大规模能源结构:水电、火电、风电都是世界第一,核电是世界第二。从能源结构来说,已经发生了双重更替,一方面是化石能源由油气来代替煤炭,另一方面是从非化石能源来代替化石能源,这样的双重更替就是我们的主体能源。新的能源体系构建就体现为八个关键字:清洁煤炭、安全高效。而且,能源的国际合作、世界格局都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人才培养方面,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培养方案必须要来进行调整,才能适应能源形势的需要。例如,以前我们学校的火电专业招生占的比重大,现在再这么招生就不行了,将来没有那么大的需求;还有我们的专业基础,不符合现在的能源结构,原来我们是大电网、大电厂,现在是分布式能源,多能源互补,能源互联网。前两天在拜见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的主席刘振亚先生,他特别谈到我们现在培养学生的方向,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改进与突破,一是学科交叉,必须加大跨学科的力度,二是国际化水平的培养。
第四,大学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目前,“双一流”建设是各个高校面临的最大的形势任务。那么,如何来建设“双一流”?从共性方面来讲,培养一流的人才始终是所有高校面临的最核心的任务,特别是一流的本科教学教育。纵观世界国内外著名高校,都在本科教育教学方面花费着很大的力气,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一流人才。但从个性方面来讲,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问题,优势、短板,因而学校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探索自我发展的路径。
例如,我们学校的发展,近年来有个问题较为突出,我觉得很值得思考。一方面我校培养的人才广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好”多年来是我校的一个特点,比如,今年第一批国家电网公司录取的学生中,我们学校国内是排在第一位,基本上学校的毕业生每年到国网就业的占到18%,这当然是件好事,证明了这个行业需求旺盛,也证明了我们培养的学生深受行业认可。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找单位容易或者能找到好单位导致了另外一个格局,那就是我们学校近年的考研率、出国率比较低,也就是深造率较低。从生源来看,我们的高考招生分数排在全国前40,但是,从深造率来讲比一些同类大学要低几个百分点,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小事。像我们这样的高水平大学,把这些顶尖的学生招进来,还要让这些学生有更高的追求、有更大的成就,当然我并不否定本科毕业参加工作就没有大的成就。但是起点高一点、发展的深度大一点,成功的概率就大一点,这个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第五,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今天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于传统教学的影响,在有些方面我觉得是颠覆性的。现在的信息技术不得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云计算技术,这几种信息技术的叠加,还有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它们组合起来可能就跟我们面对面的上课感觉也差不多,氛围也差不多,而且在有些方面,确实有的是我们一般单个老师没法替代没法达到的水平。现在网上的资源也很丰富,如慕课、虚拟课堂、远程课堂等,学生们可以听到国内外很多知名大学、知名教授的课,这个肯定对我们的教学、我们的课堂、我们的老师是一种极大的挑战。还有移动终端技术可以让人们利用坐车的时间、休息的时间等一些碎片时间随时随地的学习。这些技术都已经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发生着深刻影响,所以应对这些变化,我们的教育必须及时的做好准备。
《大学》:您谈的非常深刻。那么,您认为,高校目前在教育教学思想工作方面存在有哪些问题?
杨勇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应该说有了根本性的发展。从国家层面高等教育跨过了大众化的发展阶段,这个期间,教育教学取得了很多方面的成绩,各个学校都有了长足性的发展。但是,十八大以来,国家对高校有着前所未有的新的要求,社会经济结构也发生着很大转换,我觉得,特别从“十三五”时期,高等教育应该说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很多东西需要重新的定位与思考。主要是时代发展得太快,高校一些固有的思想、理念、模式不能适应社会需要,不能适应培养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这方面,应该说每所高校都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但有些问题可能是共性的,比如,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政课怎么上?课下怎么做?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是什么,怎么做效果更好?等等,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模式,必须深入的思考、研讨和主动探索。还有,比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材、课堂教学实践环节、创新创业教育等。人才培养方案普遍比较刚性化,留给学生发挥自身特长专长和自由个性化发展比较少,很多年来一直说要降低学分,就是降不下来。有的课堂教学过分依赖于PPT,讲课效果不是太好、学生出勤率不高、对课堂兴趣不高,上课抬头率不高等,这都值得我们反思,说明了老师提供给学生的课不够有吸引力。老师给学生讲课,其实就像给学生配餐一样,只有营养丰富、味道可口、色香味俱全的大餐,才对学生有吸引力。如果配的不具有吸引力、口感不好,过咸或过甜都不合适,学生都不喜欢。
像这些问题都是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在新的时期推进教育教学思想建设,我们就是要通过教育思想大活动,直面问题、直面矛盾、开动脑筋、创新思路,进行探讨、改革、发展、完善。
《大学》:高校教育教学思想的内涵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有何差异?我们今天来讨论高校教育教学思想有何突出特点?
杨勇平:教育一定具有时代性。高校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创新这四大职能本身也是在大学组织的历史演变中不断发展形成的。不同的阶段,大学教育教学思想都有不同的内涵。比如,时代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学科知识的演变、教学内容、教学技术、管理模式都发生了太多变化,很多方面是质的飞跃,那么,教育教学思想不可能一成不变。
比如,我们学校在上个世纪(1998年)开展过学校的第一次教育思想大讨论。那个历史背景是大学刚刚合并,学校开始扩招,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时代开始迈进,学校从各方面来说都处于一个“大建设”的时期。那么,通过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应该说对学校教育观念的转变、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学校教育开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经过多年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学校形成了 “四、三、三”核心课程体系、“四模块”实践教学、“四环节、三层次”综合素质教育体系以及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等很多典型的优秀的做法,这些做法都已成为学校的特色经验得以很好的传承。所以,我们的学生以“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人才特色多年来受到了社会用人单位特别是行业的普遍认可。
但是,时隔近二十年之后,我们今天探讨教育教学思想,应该说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首先,大时代不同了,国家的任务、目标不同了。这个时代背景是举国上下建设“两个百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这样一种新的时代,而且高校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这样一种时代背景,必须具有不同于过去的重要的时代意义。同时,对学校来说,今天的学校是在全面开创“双一流”建设这样一种战略目标的背景下,大学所处的时代,遇到的问题、形势、环境都已经完全变化了。因此,我们再次来探讨教育教学思想,这是在新的历史起点、新的发展时期、学校事业新的发展阶段对于学校未来教育发展、未来人才培养走向的认识、思考,通过大家的学习、认识、交流、探讨,最后达到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形成共识、凝心聚力,推动学校的发展。
《大学》:高校该如何有效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您的想法是什么?
杨勇平:没有先进的高等教育思想,就不可能建立现代化的高等教育。因此,教育改革,思想观念转变是先导。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是高校教育教学思想建设的重要过程。这个过程,一是要通过全校师生干部的学习、认识和探讨,在办学理念、教育思想、教学模式等方面凝聚思想、达成共识,建设一种大学文化;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在学习、认识和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把思想、理论变成行动、形成制度,真正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我觉得,这个活动本身也就是回答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我思考,应该从几个方面来推动思想大讨论的开展,概括为八个主题词,就是:思想、方法、问题、形势、标准、制度、改革、文化。
第一,思想。教育人要尊重教育教学的规律、人才成长的规律,所以,首先要学习一些经典的、先进的教育思想。例如,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把生活与教育融在一起,今天也很有意义。印象特别深的就是喂鸡的例子:拿了一把米压着大公鸡的头让它吃,它不吃,往它嘴里塞,也还是不吃;后来,慢慢让它放松下来,把米放在桌子上,这时候鸡才慢慢开始吃了。这就是说教和学最好是主动的,不能强迫的给学生灌输知识。教学不是仅仅把书本教给学生了,任务就完成了,目的应该是让学生学会,不光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方法,这个应该是大家注意的。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教学过程就是个游泳的过程,老师是大鱼在前面游,学生如小鱼在后面模仿,游着游着慢慢就会了,我们老师和学生得在一起互动起来。总书记在高校思政会上讲话中也谈到,放盐要准确到毫克,不能说一勺子就把今天的任务完成了,而是要慢慢的放到我们每顿饭里面、每个菜里面,润物细无声的发挥作用。像这些经典的教育思想我们还要不断学习,很多教育理念需要我们从中不断感悟。
第二,方法。现在新的教育技术发展很快,要掌握和借助于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慕课等新的技术,形成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这里面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好效率就高,接受吸收的就快,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同一个老师教的一个班的同学会差距很大,我觉得就是学习方法有问题。还有现在的考核办法,包括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和技术等都要改进。大家经常说教学质量比较难量化,特别是跟科研比较起来比较难,但是,借助现在的技术、一些监控监测的技术、先进的统计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确实能够找到一些评估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这些先进的技术,所以说技术和方法也是要讨论的重点。
第三,问题。教学改革必须要以问题为导向。在这方面,要讨论广义的教育教学,包括教学的硬件和软件,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材、教师的投入、职称的评审等等,我觉得不能回避,要把问题真正的找出来、找准,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第四,形势。也就是要分析形势,包括全球的格局、国家的形势、社会的形势、高等教育的形势、行业的形势、经济结构与调整的形势等。在这种调整的时期,这样一个瞬态的过程中,我们的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如何来进行?不能低着头、关起门来搞讨论或者搞教育教学改革,而是应该放眼世界、扩大视野,要知道国内外别人家在做什么,兄弟学校有什么好的作为,认识和把握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的态势。
第五,标准。标准很重要,作为我们这样的大学,老师的标准应该是什么?我觉得把课教好这肯定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研究型、高水平的大学,还不仅仅是停留在这里,尤其是专业课的老师还得做研究,这就标准要高。教专业课的教师、教专业基础课的教师,教基础课的教师,也都应该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应该是专业水平的标准。那么,对学生的标准是什么?现在的学生有基本的学生守则,但是这个还不够,应当有更高的标准,特别是对我们这些高水平大学的学生,入学分数那么高,应该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又要有创新创业方面的能力、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我觉得这些都是高水平大学的学生标准。另外,校长的标准是什么?院长的标准是什么?还有所有的老师、管理人员、职员都应该树立标准,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着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建立工作标准,做好自己的事情。
第六,制度。如何才能真正把老师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我觉得,一方面靠觉悟,但是最终还得靠制度来规范。首先是激励的制度,但同时也必须要有些约束的力度。作为老师,不能把教学作为一个任务,只要完成了工作量就是完成任务,究竟教学效果如何,除了量的约束还要有质的约束。你教这门课,实际上你占了这个资源、占了这个岗位,你教了这门课别人就没机会教了。目前就有大学面临着这样的现状,很多老师没课教,都要通过选拔、通过竞争才能上讲台。还有一些资源分配的制度,如何资金优先保障用于人才与教学;另外,还有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制度、校领导、院系领导听课的制度,考核、评价、职称晋升、教学管理等等都需要制度来保障,通过教育思想大讨论推动一些制度改革。
第七,改革。教育思想大讨论就是为了教育教学改革服务,要提供思路、提供方案、形成共识、推动改革,这个体现在各个环节。现在浙江、上海还有一些地区开始按大类招生,倒逼着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模式必须改革。以我校为例,按大类招生的模式带给我们新的挑战,可能有一些优势学科、优势专业和普通专业的录取分数线会拉开更大的距离,相差100多分都有可能。那么,招来学校后,我们如何来面对?通识教育怎么做、专业教育怎么做,两者怎么有效地整合?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如何改革?还有个性化,如何尊重、发展学生的个性?还有各类协同培养、实践环节、创新创业,科研如何反哺教学等,管理起来难度更会加大很多。前不久教育部下达了进一步简政放权的文件,学校自主权会越来越大,责任也会越来越大,很多东西要求学校主动来应对,要思考、探讨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所有这些都需要加大改革的力度。
第八,文化。从育人的角度讲,一所学校的文化非常的重要,包括学校的环境、风气、土壤、水分,学生置身其间,处处都是教育的一部分。大学的办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文化要贯穿到日常的教学当中、生活当中、管理服务当中,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一所大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当中承担主导的作用,学生承担着主体的作用,这是大学一个基本的思想。也就是说,学校上上下下都是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的,要从硬件环境、软件环境、校园环境,营造这样的氛围,形成一种文化。这种优质学风、教风、校风如何营造,需要大家一起来努力,形成这样的大学文化。
《大学》:您认为,高校教育教学思想工作如何与学校的中心工作、“双一流”建设以及正在开展的综合改革来结合推进?
杨勇平: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校园文化这样一种思想体系的建设,是一个过程,需要历史的积淀、需要理性的思考,更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实践。所以,这个东西不可能是孤立的,是在学校教育创新、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形成,也是在教育实践中发展的。“双一流”建设提到五项建设任务,其中人才培养是最重要的任务。高校推进综合改革,教育教学改革也始终是改革任务之首、是学校教育改革中的重中之重,这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我觉得,这个目标都是一致的,过程也是一体的,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好的、有效的做法得以凝练出来,形成制度、形成思想、形成理念、形成模式;而一些在实践中证明过时的、陈旧的或起反作用力的一些东西,就淘汰掉,不断修改、创新、发展、完善,这个思想形成的过程,本身也就是不断改革的过程。我给我们学校的同志们讲,思想大讨论要边讨论边行动,讨论和行动要结合在一起,讨论最终要落在行动上。有些比较好的、较为成熟的做法,就要立即做,而有些认为拿得不太准、还在探索中的东西,可以在小范围先做试点,试点好再推广。
《大学》:您认为,加强高校教育教学思想建设,对行业特色学校的办学质量提升有何影响?
杨勇平:我们行业大学培养的学生百分之八十以上到能源电力行业就业,为此,在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方面的要求,应该比普通综合类大学更为突出。这个一方面体现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科技发展的调整和变化对学校专业设置、学科布局、教学内容的要求,一些高新战略产业未来多少年对人才的需求,必须提前策划与筹备;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就是体现在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素质规格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多年来,我们这类的大学一直与行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得时时捕捉行业最前沿的需求,他们所需要的人才是什么样的?还有科技创新方面,产业转化等。
行业发展的非常之快,在有些方面,大学还存在着滞后现象,这个问题不能小视。我们作为高水平行业大学,曾经提出了一个与行业关系的定位,就是“依托、服务、引领、超越”,这是不同阶段、不同层面的要求,但应该说,这些年从依托发展到服务的阶段,没有实现“引领”行业这个目标。所以提升不断教学质量、人才质量、办学质量,是我们非常紧迫的任务。多年来,校企合作作为我们的一大战略路径,在学校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思想建设方面,我们始终把这一块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来做,这也是我们这类高校的特色所在,我们学校把它提到了“战略增长点”的地位。比如,我们的青年教师来到学校后,要依据学校提出的“博士化、国际化、工程化”的要求,得补上企业这一课,教师到企业去做项目、体验工业实践。另外,学生的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也是我们多年一直坚持得很好的一块,下一步还要不断加强。目前,学校把校企协同育人作为一个重要的主题,要继续做大做强,在为一块不断创新,推出新的办法,形成长效的机制。这方面应该说还有很大的空间,很多可开拓的路径。
《大学》:为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思想工作的顺利开展,您觉得高校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杨勇平:高校教育教学思想的建设是高校办学最大的事情,推进这个工作的开展,要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确定主题、抓住重点、深化改革、营造氛围、开拓思路、注重实效。
首先还是要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精神,这是新的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对高等教育特别是人才培养、教书育人工作的一个纲领性的指导,它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样的根本性的问题,对我们如何教书、如何育人、怎么能够培养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等都从不同程度上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也是我们教育教学思想的根本指导思想,这个必须不折不扣地学习、贯彻与全面落实。
其次,围绕主题,在学校推动从领导到师生、管理人员等上上下下全员参与的教育思想大讨论。这次我们学校开展次活动,确定了八个主题内容:新形势下学校思政教育工作、新形势下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学风建设与教师教学责任、学风建设与学生学习主体、教育教学的组织责任体系、与“一流本科”相匹配的资源配置机制改革等,当然还不止这些。想借这次活动对人才培养的理念、定位、方案、模式等做一个系统的梳理与改进。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抓住几个改革的突破点,如人事制度改革、干部任用与考核机制的改革、资源配置体制机制的改革、学院管理模式的改革等与教育教学改革结合起来,通过调研、探索、改革、试点来全面推进。
第三,营造氛围非常重要。大学的办学氛围是学校建设发展的生态、环境、土壤、空气,对于在这个环境中的人,包括教师、学生、干部、职员的生存与发展影响很大,因此这个正向的、学术的、积极的、阳光的氛围一定要建设好。这个一方面要在舆论宣传、媒体上下功夫,要造势、渲染、主动营造,同时,也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开放式的活动或措施来加强这个工作。比如,把教育领域的专家、政府部门领导、新时代的英模、典型人物等请进来报告及参与活动,做典型引领,包括对学校已有的优秀教学典型案例进行总结、宣传等,也可以走出去学习调研先进的办学思想或经验,目的是让一些先进的理念能够深入到每个老师学生心中,声音能够传递到学校每个师生的耳中。但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
我总思考,大学办学,一定要有一种精气神,要把大家的活力挖掘出来、积极性激发出来,让大家都有一个健康、阳光的身体体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在这个基础上来发挥每个人的能量,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来。最近,我准备在学校抓一件事,就是推广全校的群众性体育运动,提出了一个“健康华电、全员锻炼”这样一个倡仪。设想让每天上午拿出20分钟的时间,领导们带头。带动全体教师们做课间操,形成每天定时锻炼的制度;对于同学们,初步设想下午从四点到六点的时间全部取消排课,让同学们到操场搞体育活动。我们提出,让每个人培养一种体育爱好、每个人学会一种体育技能,让大家都动起来,加强体能,保证健康,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凝心聚力,营造一个阳光、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我认为,这是大学办学的一个良好的土壤,对于大学的学风、教风、校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推进教育教学思想建设的重要基础。
《大学》: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责任编辑:龙小虾
-
曹志刚:我们期待风电成为中国的主力能源
2020-11-17风电,能源,主力能源 -
张钧:未来配电网内涵特征与发展框架研究
2020-11-03配电网,智能配电网,智能配电网建设研讨会 -
习近平:持续增强电力装备、新能源等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
2020-11-02电力装备,新能源,通信设备
-
曹志刚:我们期待风电成为中国的主力能源
2020-11-17风电,能源,主力能源 -
张钧:未来配电网内涵特征与发展框架研究
2020-11-03配电网,智能配电网,智能配电网建设研讨会 -
杜祥琬:创新观念,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
2020-09-28能源,创新,观点
-
PPT丨王继业:电力系统储能发展与挑战
2020-10-14储能,电力储能,储能应用 -
奋斗姿态书写人生底色 银隆储能“小哥哥”的职场进击姿势
2020-10-12银隆新能源,储能,新能源汽车 -
邹骥:通过发展清洁能源 提高中国公信力
2020-06-28邹骥,清洁能源,绿色低碳能源
-
习近平:持续增强电力装备、新能源等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
2020-11-02电力装备,新能源,通信设备 -
重磅 | 发改委发文7月起电价降5%
2020-06-29国家发改委,企业,用电成本,电费 -
李克强:放宽配售电业务市场准入 推动建立市场决定能源价格机制
2019-10-12配售电业务市场准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