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与未来能源

2013-11-06 10:25:14 EP电力信息化网  点击量: 评论 (0)
资源和政治资源。目前以化石能源为主要形式的能源结构将受到能源枯竭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双重挑战,今后能源结构将从现在以化石能源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如何实现这一转变是人类所面临的重大课
       资源和政治资源。目前以化石能源为主要形式的能源结构将受到能源枯竭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双重挑战,今后能源结构将从现在以化石能源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如何实现这一转变是人类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发展智能电网的最终目标。本文从未来能源发展的要求出发,提出了智能电网的目标、使命和社会属性,阐述了智能电网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应用,以及信息和通信技术所发挥的作用。

未来能源的发展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改进和更替。在过去一百多年里,人类经历了从传统可再生能源和薪柴时期、煤炭时期、石油时期三个不同阶段,今后将进入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新时期。

 

        随着人类使用能源特别是化石能源越来越多,能源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越发突出,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矿物质能源最终将消耗殆尽,因此,人们开始对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地热等的开发研究与利用。2004年欧洲联合研究中心(JRC)根据各种能源技术的发展潜力及其资源量,对未来100年的能源需求总量和结构变化做出预测: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将不断上升,2020、2030、2040、2050和2100年将分别达到20%、30%、50%、62%和86%。其中,太阳能在未来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越来越大。

 

        在能源发展史上,一种新的能源占能源总供应量的比重由1%上升到50%,替换周期平均需100年。大规模能源系统的建设周期一般需要20—30年,新能源从开始研究到推广应用的周期则需要30—50年,许多国家和地区将可再生能源作为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30多个发达国家和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制定了全国性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以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使之最终代替常规化石燃料。面对这样一种能源结构和形式的变化,将会引起一系列经济和社会的变革。因此,解决能源的结构调整和转型问题必须有长远的观点,面向未来能源的发展深入分析传统电网存在的问题,研究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传统电网的关键难题

        传统电网(或称电力系统)是以“发电、输电、配电和用电”这种单一流向的供电模式,以电能的生产和使用为基本目标,是工业化社会中电力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的基础,也是工业经济规模效益的具体体现。在电力规划和设计时,更多地从电力负荷需求和一次能源生产出发,研究和确定电源点、输电路径、送电容量和电压等级,以及网架结构等内容,很少考虑需求侧的能源利用问题。在整个能源生产、供给,直到终端用户消费的过程中,有56.2%的能源被浪费,而仅在电力生产过程中就有平均68.8%的能源损失,电力传输和分配过程中还有约5%的能源损失。

 

        在电力生产流程中,生产的电力与用户消耗的电量需要平衡,与其他工业生产利用供应链上的存储实现供需平衡的方式所不同,电力的供需平衡主要通过电力资产(设备或设施)的备用,以及对发电生产的调度,实现发、供平衡。在传统电网中,仅为数不多的抽水蓄能电站具有储能调峰的功能,由于负荷在各时间段的非均衡性,致使大量的发电和电网资产处于非饱满利用状态,以北美电网为例,发电与电网资产在95%的时间里,其利用率分别低于75%和90%,也就是说它们在绝大部分时间内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此外,近年来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快速发展,特别是风电的发展势头迅猛,遍布全国各地,陆基、海基风电齐头并进,按照我国新能源振兴规划提出的目标,预计到2020年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5亿千瓦


        大量间歇式电源的并网对电网形成了新的挑战,有些地方风电场已经建成,由于电网不配套或难于调控,只好停机或部分停机,风能资源白白流失。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主要风力发电企业2009年丢失的电量超过15亿千瓦时,约占风电总发电量的12%。宏观上来看,电网地规划建设从大的方面,已考虑了我国煤、油、气、水能等资源储备的分布与开发情况,但是没有充分考虑风能资源的分布和接入情况,影响了风电场项目预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责任编辑:何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