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延昌:科技创新是“十二五”的根本动力

2013-10-11 10:38:28 EP电力信息化网  点击量: 评论 (0)
二十一世纪的我国电力工业乘上了高速前进的快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技术进步和技术融合明显加快,电力结构也不断在优化,但是对煤炭的依赖程度过高,能源利用效率偏低和能源浪费共存的问题以及生态环境

 

二十一世纪的我国电力工业乘上了高速前进的快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技术进步和技术融合明显加快,电力结构也不断在优化,但是对煤炭的依赖程度过高,能源利用效率偏低和能源浪费共存的问题以及生态环境的问题依然突出。在刚刚召开不久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依靠什么?只能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胡锦涛主席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指出,“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和原动力的作用日益凸显,科学技术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深刻地决定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科技创新驱动是“十二五”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作为国民经济支撑行业的电力和能源,更要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而这必将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十二五”规划已经为我国新时期电力发展指明了方向:

1)调整能源结构,努力实现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这是我国电力走低碳之路的基本特征和关键之路。包括努力增加天然气和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的消费比例。包括从提高超超临界等清洁高效发电设备的设计制造技术到高效、清洁的运行,也包括开发和推广应用IGCC多联产技术,CCGT技术,CCS、CCUS技术,氢能技术等。

2)优化发电结构,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和核电技术。通过形成多元化的发电结构,逐渐减少化石燃料特别是煤炭的消费比例。

3)发展现代电网技术,实现远距离输电和分布式供电相结合的供电模式。研究、开发和推广广域电网安全监测和控制技术,努力提高互联电网的安全水平;研究开发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接入电网技术和安全稳定、经济高效运行技术;

4)深入研究工业化与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与集成,发展智能电网、开发智能电气设备和智能终端,特别重要的是因地制宜地提高配电网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实现节约用电和舒适用电。

今年以来,围绕“低碳电力”和“智能电网”等主题,学会已组织开展一系列学术活动,包括储能技术在可再生与分布式能源发电中的应用研讨会、中国国际供电会议、清洁高效燃煤发电技术协作网2010年会、电力系统技术国际会议、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8分会场——信息通信技术(ICT)与智能电网研讨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第十一届青年学术会议等。会议邀请了为数众多的国内和国际电力前沿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做了精彩讲演,受到了与会人员的广泛好评。

今天,在年会这个平台上,我们同样邀请了诸位大家为我们呈现电力发展前沿的科研成果和国内外的实践范例,今天上午和明天上午共安排了10个主旨报告,涉及领域广泛。这两天下午安排的四个专题研讨会也紧扣低碳电力、储能、可再生能源和智能电网,希望与会者都能有所启迪,有所获益。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就在本月初召开的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在开幕式上强调,“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在此,希望我们电力科技工作者发扬自主创新的科学精神,推动电力科技向前发展。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责任编辑:何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