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野平:从全球视野看中国电力产业发展脉络

2013-09-27 10:58:49 大云网  点击量: 评论 (0)
电力是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产业与公用事业,但供应能力不足、经营难以持续、不够安全稳定等电力供应保障问题始终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
是绿色发展。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中国每年所采煤炭55%以上用于发电,电力消费能源在一次能源占比中超过40%,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低碳减碳的国际政治压力也越来越大。但中国电力系统总体能效依然不高,节能减排主要依赖行政手段,通过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尚未实现,特别是需求庞大的社会潜力远未有效调动起来,清洁高效绿色发展任重道远。

  四是智能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培育经济发展新优势。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初露端倪,电力系统是“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核心环节,智能能源网技术及相关产业有望从眼前的国际竞争热点发展为未来最大的经济增长点。在这一领域,中国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某些环节不乏一定竞争优势。但我们也面临产业市场割据、投资政绩冲动、管制能力不足等困扰。科技创新、智能发展已成为中国电力产业的一种历史责任。
       
      中国电力
的发展战略——全面提升产业价值

  电力供应保障问题是世界性难题。印度等新兴经济体长期遭受严重电荒,美国电网系统薄弱、管制乏力,日本、欧洲大型电力(能源)企业普遍面临经营困难,大规模停电事故在世界各地屡见不鲜。在中国,建国以来管电体制多次调整,改革开放之后更是陆续实行了多家办电、政企分开、厂网分开、市场监管等诸多与世界同步的市场化改革措施,但长期存在的电荒问题至今仍难根治。

  应当认识到,电力建设与生产,需占用大量资金与资源,归根结底要由全体社会成员负担,因此其发展动力在根本上取决于其所创造的价值。如果这种价值明显高于各项社会成本,“经济发展,电力先行”自然水到渠成;而如果增值空间有限,在对公共资源的竞争中缺乏显著的比较优势,往往陷入一种缺之可恼、增之无报的决策尴尬。

  传统上,电力是被作为基础产业与公用事业来看待的。这种定位本身,从根本上对其价值进行了一种“封顶”。在工业化发展前半程特别是重化工业阶段,单位产值电耗急剧增长使保障供电的价值较高,于是电力发展众望所归;而当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更高阶段之后,电力在大多数国家便陷入一种依据负面激励(停电缺电)来维持的低水平发展状态。

  因此,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的电力供应保障问题,核心还在于全面提升电力产业价值。即通过为社会奉献更大的价值,实现产业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并完成对电荒的根治。协调发展、责任发展、绿色发展、智能发展的电力发展方式转型,正是在工业化发展中后期到后工业化时代,面对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严峻挑战,全面提升电力产业价值的基本战略方向。

  一要进一步优化电力产业的基础保障价值。当前,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还未完成,不同地区之间发展模式与发展阶段差异显著,电力领域同样存在多种不均衡与不同步。通过推进电力产业的协调发展与责任发展,有利于更好地遵循客观规律,理顺权责机制,从根本上扩大内需。在中央层面不断提高科学决策与宏观治理能力,在地方上有效保障民生权益、维护基本秩序。从笼统粗放的电力供需总量平衡,到更加因地制宜地兼顾各地各类需求差异,更加与时俱进地维护产业体系整体发展。在更好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电力(能源)需求的进程中,实现电力产业基础保障价值的进一步优化。

二要有意识提高电力产业的生态承载价值。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的价值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提升。电力因其对环境的巨大影响和对资源的大量占用,通过外部成本不断内部化,成为具有越来越高生态价值的庞大载体。近年来,在中国每年高达七八千亿元的电力投资中,可再生能源、脱硫除尘、洁净发电等领域已占据越来越多的份额,“十一五”以来煤电建设几乎完全由“上大压小”(上大发电机组、关停小发电机组)、热电联产等政策引导。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通过推进电力绿色发展,有意识地承载并服务于更多资源环境生态价值的实现,将使电力产业获得新的价值与发展空间。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责任编辑:何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