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保护为黑土地加“油 ”

2018-07-24 09:49:41 中国环境报  点击量: 评论 (0)
从法治层面保护黑土地资源,吉林省率先破题。我国首部黑土地保护地方性法规《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近日开始施行。

从法治层面保护黑土地资源,吉林省率先破题。我国首部黑土地保护地方性法规《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近日开始施行。

这部《条例》所保护的黑土地,是一个全域的、生态的概念——有耕地、林地、草地、湿地,还有江河冲积形成的黑土地。“黑”是这片土地生态平衡的指征,从这个意义上讲,立法保护黑土地上的林田湖草,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方略的有力实践。

黑土地是珍贵的土壤资源

黑土地之所以“黑”,就在于它覆盖着一层黑色或暗色的腐殖质表土层。黑土区主要分布在四季分明的寒温带,由于植被茂盛,冬季寒冷,大量枯枝落叶难以腐化、分解,历经千百年形成厚厚的腐殖质,也就是肥沃的黑土层。黑土层形成极为缓慢,每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需要200~400年。

黑土地有机质含量高,是肥力最高、最适宜农耕的土地,特别适合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等农作物生长,是珍贵的土壤资源。

世界上仅有3块黑土平原,分别在欧洲的乌克兰第聂伯平原、美国密西西比平原、亚洲的东北平原。东北平原是我国唯一的黑土区,面积约103万平方公里,包括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全部、辽宁省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其中,吉林省居于东北黑土地核心区域。

黑土地变瘦、薄、硬,

保护刻不容缓

东北黑土区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其粮食调出量占全国1/3。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但高产背后,却是黑土地的长期透支。由于长期高强度开发利用、建设占用、土壤侵蚀、化肥农药污染等因素影响,东北地区黑土地正逐渐“变瘦、变薄、变硬”。

资料显示,东北地区黑土层的平均厚度已由60年前的60~70厘米,下降到目前的20~30厘米,而且还在以每年0.3~1厘米的速度流失;耕作层有机质含量平均下降1/3,部分地区下降1/2;同时水土流失、风蚀严重,对农药的过度依赖和落后耕作方式等,导致土壤板结、盐碱化严重,肥力、蓄水保墒能力下降。

黑土地的保护与开发不仅关乎粮食生产安全,对整体农业生态环境也非常重要。从地区生态安全的现实要求来看,黑土地上蕴含着丰富的农、林、水、生物环境和资源,与广袤的长白山区构成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黑土层流失,导致东北黑土区生态调控能力、抵御灾害能力、综合生产能力下降,生态环境亮起“红灯”。

黑土地的保护是项长期工程

为保护黑土地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我国加大对东北黑土区保护力度。2015年,启动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每年安排5亿元资金,在东北四省区的17个县(市、区、旗)开展试点,初步集成了一批技术模式,如推进有机肥积造利用、耕作层深松深耕、轮作试点和粮改饲、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以及推进水土流失治理等。

农业部、国家发改委等6部门今年初联合印发了《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力争到2030年,实施黑土地保护面积2.5亿亩,基本覆盖主要黑土区耕地。

黑土地的保护是项长期工程,而专门的法规保护具有规范性、持续性和稳定性。《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按照黑土地分布情况和质量等级建立分类保护制度,包括重点保护类和治理修复类,将中部以耕地为主的典型黑土区与东部以林地、西部以草原湿地为主要特征的黑土区进行一体化保护。《条例》的施行必将在土壤改良、培肥地力、水土保持、表土剥离、盐碱地治理、防风固沙、河湖连通、污染监测及防治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黑土地的“黑”没有替代品,来之不易,失之难存,需要休养生息的不仅仅是黑土地,而是孕育黑土地的生态环境。 无忌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责任编辑:任我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