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浩荡展新绿

2018-06-19 14:57:09 光明日报  点击量: 评论 (0)
“农村垃圾处理新探索系列报道”,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浩荡东风中展示了一片新绿。记者穿越辽阔国土,深入广袤农村,选取不同类型的垃圾处理典范进行调查研究,从第一线带回宝贵的信息。

“农村垃圾处理新探索系列报道”,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浩荡东风中展示了一片新绿。记者穿越辽阔国土,深入广袤农村,选取不同类型的垃圾处理典范进行调查研究,从第一线带回宝贵的信息。透过这些鲜活的文图,我们看到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希望,也看到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希望。此次的系列报道瞄准几个困难环节,分别介绍了相应对策。

分类回收的第一个困难是公众意识,即价值观念。公众既是垃圾受害者,也是垃圾制造者,但是否采取行动取决于三点。第一是危害了解。这里牵涉到科学普及。中国民众环境教育基础参差不齐,在农村尤其欠缺,加上垃圾危害有潜伏性,所以需要进行大力启蒙。第二是利益梳理。市场经济负面作用强化了利己心理,公益行为很难得到认同。环境与经济的内在联系,要随社会需要的演进才能逐渐显现。第三是思想统一。垃圾泛滥会在公众中引起处理诉求,但自发意识需要集中和提升,否则很难转化为公众的自觉行动,因此领导干部的境界和毅力是关键。

分类回收的第二个困难是组织建设,即行为整合。分类回收是一项群体性细致而持久的工作,需要严密的组织来规范每个村民的行为。严密组织有两种方式——“他组织”和“自组织”。其中,政府管理、专人监督、奖惩结合、强制执行的方式,称为“他组织”。事实证明,他组织管理成本太高,稍有懈怠,系统即刻瓦解。最佳方式应该是引导村民把分类回收与自己的美好生活联系在一起,通过相互协调形成一种有相干作用的系统,这种方式称为“自组织”。自组织虽然在建设之初工作比较烦琐缓慢,但一俟达到良性循环,就可以自我完善,政府只需进行必要的投入。

分类回收的第三个困难是垃圾去向,即效益发挥。垃圾资源化的程度取决于垃圾分类及回收水平。发达国家垃圾分类高达数十种,可以保证充分再利用,但即使如此,还是有大批废物需要出口。垃圾能否细分,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分辨能力,背后是科学知识;二是行为责任,背后是伦理道德。在两者特别是后者明显不足的背景下,垃圾分类只能限于粗放水平,这就必然限制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结合。因此,农村垃圾处理方案宜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完善产业链条。效益评价上不能急功近利,否则回收利用信心不足,会严重挫伤当地村民的积极性。

从报道的典型事例看,各地都从实际出发,就以上问题探索出不少有效的解决思路。其中,把垃圾分类回收工作与党建工作联系起来,就是一个值得大力弘扬的根本性思路。人与自然和谐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社会发展方向,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垃圾分类回收是一个重大行动。垃圾处理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短板,如果我们的共产党员能够深刻认识到其意义,真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那么群众就会看到旗帜和希望。依靠党和群众同心协力,艰难险阻必定能克服。有句话说得好:“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总之“农村垃圾处理新探索系列报道”,选点多样合理、内容丰富翔实、剖析清楚得当、观点鲜明正确,为全国垃圾分类回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风劲潮涌,任重道远。从大面看,现有工作离实际需要差距甚遥;随着人口流动和消费数类的增加,垃圾在量和类上都会激升,因此回收处理事业方兴未艾,希望相关报道继续跟进。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责任编辑:任我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