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中必不可少的生态文明考量

2018-04-25 11:37:59 中国环境报  点击量: 评论 (0)
乡村振兴不仅是乡村和乡村产业的振兴,也应是乡村生态文明的振兴。乡村振兴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探寻符合乡村实际的路径,立足于各地的优势和特色,找准工作抓手和突破口,以点带面并把握好工作节奏、稳步推进。

一段时间以来,乡村生态与环境问题突出,成为全面实现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和现代化强国的短板。2013年,国家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一批乡村的生态环境在美丽乡村示范村和特色村的创建中得到改善;2016年,国家启动特色小镇建设,一批乡村的生态环境在特色小镇的规范推进中得到整治;为了全面解决“三农”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于2018年2月出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乡村振兴不仅是乡村和乡村产业的振兴,也应是乡村生态文明的振兴。乡村振兴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探寻符合乡村实际的路径,立足于各地的优势和特色,找准工作抓手和突破口,以点带面并把握好工作节奏、稳步推进。具体来说,乡村振兴中生态文明的建设应注意以下七方面问题:

其一,依托城市,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推进乡村生态文明的建设。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技术和人才匮乏,基础设施建设不充分、不平衡,很难在农村内部寻求解决乡村振兴的良方,应寻求城镇的反哺、支持和带动。因此,应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大格局中推进乡村振兴,激发乡村的生态和自然资源资本的活力,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只有这样,乡村生产才能得到发展,农民生活才能持久富裕,农村环境才能有效改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局面才能真正形成。

城镇化是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必然途径,部分乡村空心化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需要解决的问题。乡村振兴不是强迫进入城镇的人口返回“空心村”,而是促进乡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乡风文明。为此,可以结合乡村产业的发展状况和人口居住情况,合理撤村并点,在发展中解决“空心村”问题。

其二,发展产业,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的经济支撑。如果区域缺乏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则政府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难以到位;乡村缺乏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支撑,即使在政府的帮助下硬化道路、整治村容、粉刷一新,凋敝仍然很难避免。因此,乡村振兴,必须提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在第一产业方面,要立足于乡村资源和基础,发展特色和优势产业,克服同质化,做到“一村一品一景,一镇一业一强项,一县一态一特色”,使产业发展与自然村落相融合。在第二产业方面,可立足城镇工业园区,依托乡村资源发展特色工业——有了特色和优势产业的集聚,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就会增强;有了人才的支撑,乡村特色才能保持,优势产业才会不断转型升级。在第三产业方面,可借鉴江苏昆山、浙江湖州的乡村建设经验,依托大城市需求,加强快速化的交通网络建设,实施观光园区、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在严格保护中把“绿水青山”转化为老百姓能够得到实惠的“金山银山”,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其三,量体规划,通过“多规合一”形成科学合理的乡村开发利用空间。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要突出重点,分类施策,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乡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开展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或修编时,既要立足长远,顾全大局,统筹城乡发展,也要充分听取村民意见,防止主观臆断或者千篇一律,统筹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

留得住乡愁,不是保留破败的乡村和对贫穷的回忆,而是将现代的生产和生活需求融入乡村的生产和生活,保护乡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貌。要严守生态红线和历史文化保护线,把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与优美的生态融为一体,使村庄形态、自然环境、人文风情和产业发展相得益彰。

其四,严格管控,通过乡村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倒逼乡村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生态宜业是支撑。因此,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统筹保护山水林田湖草,实现绿色兴村。在绿色兴村中,要促进现代农村和农业的生态化,发挥农业的生态保护功能。在这方面,鼓励和支持乡村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要按照“三线一清单”的要求,在保护文化、旅游、生态等乡村特色产业,保护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等振兴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继续打击“散乱污”的作坊式企业,杜绝工业污染“上山下乡”。

其五,加强建设,把厕所革命、垃圾集中和污水处理作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抓手。对于生活垃圾,要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深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整治垃圾围村现象,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全覆盖。在有条件的地方,可向浙江金华市金东区和湖南宁乡县菁华铺镇学习,发挥农户单家独院好考评、好奖惩的管理优势,大力推进农村垃圾分类集中统一处置,建立农户分类、专业清扫、村里收集、乡镇转运、区县处置的模式。对于厕所革命,要大力开展乡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同步实施粪污治理,加快实现乡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对于生活污水,要因地制宜地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和处理工艺,不宜盲目全部采取污水管网的方式。

由于农户支付能力整体有限,推广建设运营和维护经济成本低廉的可复制技术和模式是必要的。要探索低成本的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的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机制,确保各类设施建成并长期稳定运行,防止治理设施“晒太阳”,建设资金“打水漂”。

其六,共建共享,发挥村民和村集体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研发现,凡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好的地方,都是村集体经济发达的地方,也是村党建工作做得好的地方,更是乡贤辈出的地方。因此,在乡村振兴的生态文明建设中,除了发挥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外,首先地方党委组织部和统战部要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引导品德高尚、有经济头脑的乡贤以各种形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和投资,发挥其对于乡村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带动作用。

其次,要建立各方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机制,保障村民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动员村民投身美丽家园建设。建立完善村规民约,将美丽乡村的建设要求,如垃圾分类、生态维护、污水处理、庭院美化等纳入村规民约,发扬村民理事会对于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和环境整治的考评作用。这方面,可借鉴浙江湖州、浙江丽水的“笑脸墙”和“劝进板”工作经验,褒扬乡村新风,用激励机制引导全民参与垃圾分类和庭院美化工作。

再次,没有人才和智力的支持,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难以持久,为此要立足本土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发挥他们在乡村产业链脱贫中的带头作用。只有这样,示范引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乡贤出智、村民自治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才能形成。

其七,以点带面,全面、深入开展乡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乡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事关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成败,应当按照《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方案》,发展绿色农业,扩大“绿箱”政策(即政府通过服务计划,提供没有或仅有最微小贸易扭曲作用的农业支持补贴)的实施范围和规模;按照《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办法(试行)》,推行三权分置和产权流转机制,激发农村要素市场的活力;按照《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保护农村土壤环境……此外,还要按照其他改革部署,推行生态建设和保护以工代赈做法,提供更多生态公益岗位,把脱贫攻坚和生态建设相结合;推进环境污染的第三方治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健全地区间、流域间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建立生态产品购买、森林碳汇等市场化补偿制度。

乡村面积广、人口多,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好坏事关乡村振兴的成败。只有完善体制、健全制度、创新机制,释放制度红利,吸引各方参与,加强软硬件建设,乡村生态文明才能在城乡协同发展的大格局中不断发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宜居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目标才能同步实现。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责任编辑:任我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