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载砥砺擦亮“明珠” 太湖治理趟出新路径

2018-04-24 13:23:07 中国环保在线  点击量: 评论 (0)
从2007年到2018年,从当年大规模蓝藻到如今水清岸绿,太湖治理已然走过11年。水韵江苏,太湖是最具风情的“明珠”。然而,作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这颗明珠曾一度黯然无光。

从2007年到2018年,从当年大规模蓝藻到如今水清岸绿,太湖治理已然走过11年。水韵江苏,太湖是最具风情的“明珠”。然而,作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这颗明珠曾一度黯然无光。由于当地生产生产生活超强度的索取,“鱼米之乡”遍布工厂作坊,腰包鼓了,经济富了,水环境却变差了,太湖当年面临着停水的困境。

10年来,太湖水质总体好于1997年以前的水平,保持稳中向好趋势。监测表明,湖区整体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Ⅴ类以上,富营养化程度有所减轻,连续10年安全度夏。更为难得的是,这些变化是在苏锡常常住人口较2007年增长接近8.1%、GDP较2007年增长超过135%的情况下实现的。这组数据显示,太湖无锡水域总体已恢复到1997年以前的水平。

河道污染治理难,治太难上加难。从哪下手?以“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为目标,坚持铁腕治污、科学治太,统筹推进应急防控与长效治理。治理工作也从太湖沿岸延伸到了河浜河道,从城市污水延伸到农村生活污水,从工业点源污染延伸到了农村面源污染。搬迁沿湖居民、关停周边污染企业,一步步,用十年的时间,太湖终于有了往日的模样。

水岸同治,综合发力。一方面,在治理水污染的同时,把目光转向预防污染,才能实现水资源的良性循环。通过氮磷控制大量削减入湖污染物总量,也要加强湖底的清淤疏浚,消除湖内的污染物质,增加环境容量。依靠卫星加强遥感监测,形成了定时、在线、快速、全天候的监测体系。但事实上,包括监测预警、调水引流、生态清淤等治水专项行动,已经从过去的应急措施转变为常态机制。

另一方面,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面对太湖保护与发展这个难题,沿太湖地区一直在探索。为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江苏还以减少落后化工产能为突破口,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对符合相关标准的关停化工企业给予一定的补偿。过去,一些城乡河道,往往是治了好,好了又污染。仅就无锡而言,累计关停“三高两低”污染企业3000多家,搬迁入园工业企业3200多家,否决和劝退环保不达标项目2100多个。

事实上,治水非一日之功,集中式治理之后,如何保障常态化治理,关键在长效机制。危机倒逼,无锡首创河长制。10年治理,河长全面上岗,区、街道、社区三级河长尽心履职,针对不同污染,制定“一河一策”。与此同时,“河长”们相继重拳出击:清淤泥,疏河道,控源截污,累计关闭重污染企业超过5204家。

而在财政扶持方面,太湖流域各市县每年从新增财力中安排10%—20%,专项用于本地区太湖水污染治理。与此同时,江苏对太湖流域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参与有偿使用的排污指标扩大到COD、氨氮、总磷三项主要水污染物,将试点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治水是个细活,也是个慢活,太湖水质要全面转好仍需时日,但多年的努力已初见成效。

聚沙成塔,太湖生态治理还在路上。从铁腕治污到科学治太再到长效治理,江苏探索出了一条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湖泊治理的新路:一手在污染源头治理“发力”,一手靠科技创新重振绿色活力,沿太湖地区也正呈现出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新景象。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责任编辑:任我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