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我们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讲话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面对“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这一突出难题,包括“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说,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释道三家。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那就是中、和、容,即中庸之中、和谐之和、包容之容。它们包含的崇尚自然的精神风骨、包罗万象的广阔胸怀,显示出中国人特有的宇宙观和中国人独特的价值追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当今时代,全球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共同挑战。应对挑战,需要多管齐下、多方共济,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以文化的软实力构筑生态文明建设的硬实力。我们建设生态文明,一定要守护、传承和创新老祖宗的生态智慧和文化基因,要在深刻解答“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历史思考、人文思考中形成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精神寄托。
五、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辩证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唯物辩证法和自然辩证法的统一。
生态文明遵循唯物辩证法: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关系范畴的揭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大法。人与自然的关系,整体上包含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人与整个自然界的关系,即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与他面前相对的而非对立的自然所形成的关系;二是人通过劳动,包括技术手段、工程手段等实践活动,认识和改造自然所形成的关系。只有建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范畴之上的人类社会与自然形成的关系,才是马克思主义者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这即是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唯物辩证法。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不断讲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但在实践中,更多突出了作为劳动者本身改造社会、发展生产、创造物质财富的一面,而对生产力的绿色属性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鲜讲或者讲得不够,致使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越来越突出。习近平总书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极其重要的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自然生态作为生产力内在属性的重要地位,饱含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唯物辩证观范畴的基本价值理念,这即是:解放生产力,一定是解放生态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一定是发展绿色生产力。只有解放生态生产力和发展绿色生产力,作为人类更高发展阶段的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够体现到底在何种程度上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了历史贡献。
生态文明遵循自然辩证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世界里,人类和世界的整体历史,“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习近平总书记以其享誉四海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形象而生动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命题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辩证法,是因为其本身超越了机械生态中心主义、扬弃了人类中心主义,既揭示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又蕴涵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金山银山”的“人为美”、“绿水青山”的“生态美”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型美”三层要素,为人类走向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社会指明了方向。
进而言之,“两山论”在逻辑上又是既独立又浑然一体的“三段论”。一,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重心在发展。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无不昭示发展仍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核心任务、立足点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提。二,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重心在保护。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心在统筹。我们热烈地期盼生态文明社会的到来,彼时,人同自然界是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人类实现了自然主义,自然界实现了人道主义。
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全球视野、全球眼光、胸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开放体系,体现出强烈的大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彰显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以来,“命运共同体”思想已经成为习近平总书记以全球视野、全球眼光、人类胸怀积极推动治国理政更高视野、更广时空的全球性理念,生态文明也不例外。
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国和世界发出了中国作“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感召。可以说,作为占世界总人口1/5、GDP占世界经济比重稳居世界第二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本身就是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和示范。另一方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要揭示的是工业文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类社会走向“生态文明”社会的特殊运行规律。这正是习近平思想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的独特之处,不仅社会主义要建设生态文明,资本主义也要建设生态文明。
从绿色世界治理格局看,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后,为了促进全球经济复苏和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危机等挑战,全球范围特别是主要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和推行“绿色新政”“绿色经济”和“绿色增长”,并演化成为一种新的国际话语权斗争。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成为与政治、经济、民生工程和国际治理、全球博弈的综合性问题。以遏制气候变暖为题展开的世界各国“博弈”,不仅直接影响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如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而且直接影响发达国家在全球生存环境和生态资本再分配方面的角逐。我们要应对全球性重大威胁和挑战,中国要发挥与我们地位相适应的作用,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强力推进绿色增长。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人类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无论其广度还是深度,无论其国内性还是全球性,无论其民族性还是世界性,都是人类社会及其文明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理念变革、发展洞见和科学预见。它适应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新的历史发展,向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为马克思主义补充了面向二十一世纪新原则;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观新的理论和实践境界,为作为人类社会崭新文明形态的生态文明建设首次确立了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实践论和方法论,是标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丽中国梦的重要旗帜,是建设人类共有生态系统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责任编辑:任我行
-
碳中和战略|赵英民副部长致辞全文
2020-10-19碳中和,碳排放,赵英民 -
两部门:推广不停电作业技术 减少停电时间和停电次数
2020-09-28获得电力,供电可靠性,供电企业 -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推广不停电作业技术 减少停电时间和停电次数
2020-09-28获得电力,供电可靠性,供电企业
-
碳中和战略|赵英民副部长致辞全文
2020-10-19碳中和,碳排放,赵英民 -
深度报告 | 基于分类监管与当量协同的碳市场框架设计方案
2020-07-21碳市场,碳排放,碳交易 -
碳市场让重庆能源转型与经济发展并进
2020-07-21碳市场,碳排放,重庆
-
两部门:推广不停电作业技术 减少停电时间和停电次数
2020-09-28获得电力,供电可靠性,供电企业 -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推广不停电作业技术 减少停电时间和停电次数
2020-09-28获得电力,供电可靠性,供电企业 -
2020年二季度福建省统调燃煤电厂节能减排信息披露
2020-07-21火电环保,燃煤电厂,超低排放
-
四川“专线供电”身陷违法困境
2019-12-16专线供电 -
我国能源替代规范法律问题研究(上)
2019-10-31能源替代规范法律 -
区域链结构对于数据中心有什么影响?这个影响是好是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