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再规划始于现状评估
然而企业新一轮的信息化规划如何进行?是不少企业所困惑的,尤其是有一定信息化基础的企业比较茫然。企业不可能另起炉灶,全新规划;也不可能迁就于现有系统,裹足不前。如何在建全、客观、科学的信息化评价体系基础上,对信息化应用现状进行评估,成为企业进行信息化再规划的当务之急!
一、企业信息化评估体系综述
国际上对信息化评价的发展分成了IT评价萌芽阶段该阶段(1964-1981)、IT评价理论的大发展阶段(1981-1994)和综合评价理论的形成阶段(1995至今)等阶段。产生了诺兰模型、Oliver Wight的ABCD体系、D&M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等具有广泛影响的评测体系。
随着我国企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国内相关机构在借鉴国外的评价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本土实际,提出了相应的评价体系,主要有: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制造业信息化指数、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等。
表1.现有评价体系优劣势分析
以上关于信息化的评价体系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国内的《全国制造业信息化指数》和《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暂行办法》的实施,更为政府及时把握信息化的进展情况,为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但仔细分析现有的评价体系不难发现存在以下不足:
1)注重单个信息系统的评价,缺乏整体评价
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中有针对ERP、PLM、信息安全等单系统的评价,但缺乏整体企业信息化的评价体系,而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的时候关注的是整体的效能,而并非各个系统的指标。同时,企业非常关注不同系统之间的集成评价,而这一点是现有评价体系中忽略或含糊的。
2)指标体系太粗,没有体现行业特色,难以体现企业的实际应用
现有的评价体系中,针对企业重点的信息化应用系统关注得太粗,难以体现企业实际应用的深度、广度,很多指标企业难以评分。同时,也没有体现行业的信息化特色,因此,可操作性不强。
3)注重系统功能评价,缺乏业务流程评价
在评价的过程中注重系统功能的使用情况评价,而没有关注信息系统对业务流程的支撑情况的评价,而信息系统往往是以企业业务流程为支撑的,是服务于企业的战略和管理的,通常使评价成为IT部门的事情,职能部门参与较少,评价过程出现功能与流程的脱节,流于形式,为评测而评测。
4)中国企业对很多数据缺乏准确的测度
各种评价体系中谈及的一些量化指标,在我国企业中并没有进行准确的测度,这为准确评价信息化应用情况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5)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指导意义不强
现有评价体系对政府及时把握信息化的进展情况,对科学决策的指导意义很强,但就单个企业而且,指导意义比较有限,没有将评测作为推进深化应用的一种有效手段,示范企业“为完成调查而调查”,绝大多数企业往往是应付差事,因此,评估的准确性难以保证。
二、完整的企业信息化评测体系
完整的企业信息化评测体系应当包括企业信息化应用效果、效能和效益进行完整、准确、量化评估的完整体系。
·信息化应用效果:企业应用了某个软、硬件产品的哪些模块,应用的程度如何,与其它模块和系统集成的情况如何,普及程度如何,对业务流程的支撑状况如何。
·信息化应用效能:企业实施信息化对企业带来了哪些绩效指标的提升,比如降低库存及库存占用资金,提高新产品研发效率、缩短上市周期、降低成本等。信息化应用效能的评估应当建立在有明确的评价基准的基础上。
·信息化应用效益:评估信息化应用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直接效益、间接效益;短期效益、长期效益等。由于信息技术属于“使能”技术,换句话说就是企业要赢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因此,评价哪些效益是由于信息化建设带来的,是十分困难的。必须进行相关分析,将行业成长速度、企业在其它领域,如设备引进、产品促销、激励措施等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剥离出信息化投资为企业带来的效益。因此,要准确评价信息化应用效益,更需要企业实现全方位的量化管理,而这本身就是企业实现信息化的目的之一。
图1.完整的企业信息化评测体系
其中应用效果评估是整个评估的基础,通过评估,一方面可用清晰地了解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另一方面更为关键的是为企业的信息化深化应用及未来的信息化规划提供依据。
e-works在借鉴这些评估体系的基础上,对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广泛、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深入分析了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共性和个性化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案例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制造企业信息化整体评价体系进行探索性、前沿性研究,推出了E-ITAMM模型(e-works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Maturity Model,e-works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