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场的本质(2):国际碳市场背后的产业竞争

2018-03-23 11:56:18 陈波  点击量: 评论 (0)
为什么美国拒绝加入京都议定书,却在积极谋划北美气候交易所?为什么欧洲对气候交易异常积极?为什么中国CDM市场大部分买家来自英国?……人们

为什么美国拒绝加入京都议定书,却在积极谋划北美气候交易所?

为什么欧洲对气候交易异常积极?

为什么中国CDM市场大部分买家来自英国?

……

人们总是习惯性的将目光集中于气候谈判,指责美国人为什么不加入京都议定书,发达国家承诺太低。而今天我将从产业竞争的角度,做一个全局性的分析,揭露出碳市场背后各个利益体的谋划与动机。

碳市场的格局

京都议定书下的全球性强制减排市场只是整个碳市场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区域性强制减排市场以及自愿减排市场。目前发展最好的是欧洲排放交易体系,美国和加拿大也在积极筹建北美气候交易体系。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也在进行类似的工作。

可以预见,未来的碳市场将呈现出三角结构:全球性强制减排市场,区域性强制减排市场以及自愿减排市场。

全球性强制减排市场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但我个人非常乐观,关于这个问题会在其他博文里分析。

区域性强制减排市场可能会成为未来碳市场的核心,将形成以欧洲和北美两个交易体系为核心,其他交易所为辅的格局。

自愿减排市场现在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比较大,但我认为这个市场的潜力巨大,并且它本质上不同于强制性减排市场,会带来完全不同的商业机会。不过目前还只能是强制减排市场的补充。

碳市场背后的利益体

我不打算采用气候谈判的观点来对利益集团进行分类,因为谈判立场的相同并不代表利益索求的相同。按照我的观点,目前碳市场的主要player是欧洲(包括欧盟和英国),美国,以及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这三方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利益体。而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还只是积极的外围参与者。

美国人看起来态度消极,总是在国际气候谈判上打太极,但是私下里却和加拿大不亦乐乎的撺掇北美交易所,前一段时间还邀请中国的相关机构过去考察。欧洲人高调的多,给自己制定了很高的标准,承诺履行2012年之后的全球协议,试图领导碳市场的发展。而中国人都以为天上掉馅饼了,终于有机会狠狠的宰外国人一把了,挤破头的做项目,报项目,生怕把自己落下了。

国际碳市场的产业链条:中国处于最底端

在前面的文章里,我已经分析过低碳经济的运行模式。碳市场是低碳经济的基础,碳虚拟商品的流转是低碳经济系统运转的动力。在整个流通过程中,碳减排量是最初级的形态,处于最底端。经过评级机构的评估之后,形成高级形态:

实体经济

 

虽然碳市场的发展很不完善,但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国际产业链: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实体经济产生的CER,经过包装之后在欧洲交易所变成金融期货进行交易。在这个简单的过程当中,中国处于产业链的最底端,提供的是廉价的碳虚拟产品。而我们产品的价值是由发达国家的机构来评估的,在发达国家的交易所进行交易。这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我们提供了产品,但产品的标准和评估都是别人制定的,我们没有自己的交易系统,也没有定价权,没有碳金融机构和人才,这里面包含着重大的系统风险和隐患。

CDM

如果碳交易只是一个短期的市场行为,那么CDM对中国是绝对有利的。然而,碳交易已经不再是一个短期的市场,它将是低碳经济的核心,而低碳经济在英国和欧盟的谋划下已经成为未来世界发展的重大方向。这一点连美国人都已经认可。在这种条件下,从长远来看,我认为CDM对中国只能说有利有弊。

CDM机制表面上给中国人带来了一笔横财,但实际上把中国牢牢的钉在了产业链的最底端:你就是提供廉价产品的,实体产品是这样,现在虚拟产品也是这样!我们花钱买你的东西,值不值钱我们说的算,我们怎么玩你管不着;你不掏钱没资格参与我们的游戏。

现在我们中国人觉得,发达国家在瞎折腾,花大价钱玩一个虚拟产品,但不久之后等他们玩的成熟了,我们的政府和金融机构会突然意识到:噢,这东西原来也是有价值的,我们也得想办法参与进去。可是这时候已经晚了,标准人家已经制定好了,游戏规则人家已经设计好了,我们已经没有议价能力了。

这跟金融系统的发展非常类似,华尔街的发展史就是美国人通过金融控制世界的过程。你现在可以不参与,躲的远远的,看热闹,但当游戏从局部变成全局,你不得不参与的时候,你的代价就是丧失发言权!

实际上现在这个苗头已经出现了。主要的DOE都是欧洲的,CDM之外的规则VCS,黄金标准等都是发达国家在搞。英国最近推出了供应链管理,意在将低碳经济向更广泛的行业渗透。巴克莱银行推出了碳指数,以芝加哥和伦敦气候交易所的报价各占50%比重,来描绘全球碳金融市场的波动。发达国家在悄无声息的谋划着游戏规则。

而产业链的另一端,中国人正在挤破头式的申报项目,生怕自己落下,咨询公司在不遗余力的帮助买家压低业主的报价,业主们则像捡了钱一样兴高采烈,生怕自己捡不到便宜。而中国政府则是力不从心,因为人家是国家战略,各个行业共同努力,而我们只是一个部门,几个人在努力,根本不在一个竞争层面上。

如果不是政府的限价政策,中国的CER价格将一落千丈,不会有任何议价能力。现在是国际市场在压低中国的CER价格,而不是中国的CER价格抬高国际市场报价。这个结果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没有自己的市场定价机制,仅靠不成气候的咨询公司和短视的业主去和训练有素、视野宽阔、实力雄厚的国际买家博弈,毫无疑问处于绝对劣势!而买家大部分来自英国,其中包含的战略较量绝不是市场自身可以解释的。

就此打住,这个问题谈起来让人痛心。以后我们根据实例慢慢分析。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责任编辑:继电保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