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有利于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2018-08-20 15:12:57 金融时报  点击量: 评论 (0)
日前,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已成立满一年。据了解,试点工作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全国进一步发展绿色金融探索有效路径。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推动者和践行者,不少银行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布局绿色市场,成效显著。

另一方面,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用风险。一是相关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容易造成绿色金融发展的不规范,导致资源浪费。例如,时有发生的新能源“骗补”事件,弃风弃光以等现象。同时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也容易引发“洗绿”风险,例如,凭空捏造绿色项目相关支撑材料以骗取信贷资金,或是假借绿色之名融资的,实际资金并未投放到绿色项目,这就对银行相关工作人员鉴定绿色项目的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二是随着环境执法监管力度的提高,部分企业就必须对其污染物排放付费,包括废水、固废、废气等。未来如果中国开征碳排放税,需要进一步对高能耗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付费(可能涉及行业如电力、钢铁、石化、建材、有色、航空等),则该类企业成本会进一步上升,对商业银行来说该类企业的不良率也可能会上升。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尽快开展环境压力测试,降低自身信用风险。

探索发展绿色金融有效路径 防范绿色金融的潜在风险在绿色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部分银行正加快布局、赶超的背景下,武雯认为商业银行有必要深刻认识发展绿色金融的重大意义,有效防范绿色金融的潜在风险,切实增强紧迫感,密切跟踪,加强研究和同业间交流,以合作促发展。

武雯提出,商业银行首先应战略重视绿色金融,积极争取行业话语权。一是自上至下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明确绿色金融业务的战略意义与地位。当前商业银行在开展绿色金融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将其视为履行社会责任、塑造公益形象的一种方式,带有较多的“情怀”色彩。必须切实转变思想理念,树立绿色金融大有可为且不得不为的思想。建议将发展绿色金融提升至战略高度,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明确目标及机制措施,并深化、落实到规章制度、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产品创新等方面。二是商业银行应积极争取绿色金融领域的市场话语权,争做行业领头羊,彰显责任担当。密切关注国内外绿色金融的发展态势,积极参与市场规则制定。

其次,应做好体制机制等配套工作,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一是考虑设立绿色金融发展委员会,由高管层亲自负责领导,制定年度绿色金融发展计划,监事会定期监督、检查和评估绿色金融战略的实施。二是逐步加大对各经营单位绿色金融业务的考核力度,配以相应的费用资源。例如,明确要求稳步提升绿色信贷的占比,考虑对部分优势行给予经济资本奖励。三是做好绿色信息系统的建立和相关人才储备工作。完善绿色信贷统计系统功能,确保对外披露数据的及时与准确。同时,针对客户经理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专项培训,并考虑市场化选聘专业人才,逐步构建既熟悉国际规则又掌握本土情况的绿色金融专业团队。

再次,应主动开展多角度研究,全面提升专业水平。一是深化对现有的政策导向、产业与技术发展趋势的研究,提高产品创设能力。尤其是针对碳金融、绿色债券等新兴市场及绿色创新试验区等产业、地区政策进一步加强研究,抢抓市场机遇。二是需要强化对融资项目实际经营绩效和环境绩效的识别与分析。对企业和项目披露的环境信息进行跟踪和评估,提升辨别优质产能的能力。三是进一步提升对市场风险研判和管理能力,积极开展环境压力测试,对火电、水泥、钢铁、化工等高污染行业进行环境风险压力测试,估算出未来的不良贷款率,重新审视自身的资产配置。

最后,应进一步加强同业间交流,以合作促发展。一是与规则制定行、市场领跑行展开合作、交流,提升其在理念宣传、体制机制建设、专业产品与服务创设、基础设施等领域的能力。二是积极推动国际业务合作,学习国外先进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经验,加快促进绿色金融业务的成熟完善。可以考虑与国际金融公司(IFC)结成合作伙伴关系,针对管理机制、产品创新、能力建设等环节取长补短。三是依托“一带一路”、新开发银行、亚投行、南南气候合作基金等机制,进一步推动国际绿色金融合作。(记者王璐)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责任编辑:继电保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