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碳排放交易试点的现状、问题及主要经验

2018-06-06 17:50:44 《宏观经济管理》  点击量: 评论 (0)
自2016年4月全面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以来,福建省在政策法规、组织管理、信息支撑、报告核查、配额管理、市场交易等出台措施,试点工作建设起点高,配套制度优,覆盖范围广,交易品种全、方式多,建设速度快,系统运行稳,取得了一系列有益的经验。

 

二、试点特点

1. 建设起点高。福建省碳市场建设对接全国碳市场总体思路,是首个采用国家颁布的碳核查标准与指南的试点,特别是数据直报系统与国家在建系统标准完全一致,且与国家发布的电力、水泥、电解铝等3 个行业的配额分配方法相一致。

2. 配套制度优。以省政府令出台实施《管理暂行办法》,以省政府文件出台实施《实施方案》,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直有关部门出台《福建省碳排放配额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等7 个配套文件,形成

系统完善的政策制度体系。

3. 覆盖范围广。除国家规定的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八大行业外,率先纳入陶瓷行业。

4. 交易品种全。统筹对接全国市场,结合福建省情,创新开发林业碳汇,共有福建碳配额(FJEA)、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和福建林业碳(FFCER)三种产品。

5. 交易方式多。交易方式多样,现有挂牌点选、协议转让、单向竞价三种方式。

6. 建设速度快。福建碳市场基于原七大试点省市的经验,从启动建设到正式运行,仅短短8个月时间。

7. 系统运行稳。信息管理与在线报送平台、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建设至今稳定运行,实现零故障、零事故。

三、主要经验

(一)充分做好政策制度研究

一是对接全国,配额总量设定和分配方法依据全国碳市场的思路,覆盖范围以国家规定的八大行业为主,核算方法与报告采用国家标准。二是对标先进,充分调研七大试点省市的先进经验,充分研讨,科学论证,有效规避率先试点地区出现的数据标准不统一、交易波动较大等问题。三是对照实际,立足福建省实际,创新推出福建林业碳汇交易模式,率先推出碳市场信用信息管理,率先纳入陶瓷行业,研究制定适合的核算标准及配额分配方法。

(二)开展数据核查复查工作

一是按照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通过竞争性磋商遴选30 家第三方机构开展历史数据、2016 年度碳数据核查及复查工作。二是加强对第三方核查机构管理,严

格要求按照国家核算报告指南开展核查、复查,并通过信息管理与在线报送平台严格审核企业上报的年度碳排放报告。三是加强牵头协调,地市发改部门、核查机构及企业共同努力,及时解决核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四是组织省内外专家团队开展核查报告系统性评审,保证数据质量。

(三)强化市场主体能力建设

有针对性地开展碳市场能力建设培训,先后组织专题培训会、现场培训会、座谈会等25 场次,培训人数达2500 人次。一是加强能力建设,通过操作视频、手册以及现场模拟等方式,指导企业掌握数据报送、注册登记及交易三大系统的操作流程。二是提升管理主体

的业务水平,通过碳市场政策、配额分配方法、核查、履约清缴以及部门职责等内容的培训,明确各级

发改部门的职责分工,提高其业务指导能力。三是增强各市场主体的参与意愿,通过政策宣介、疑难解答、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企业积极主动参与碳市场建设。

(四)科学制定配额分配方案

一是组建高水平专业技术团队,聘请国内权威的专业技术支撑团队开展配额试算和分配工作,在涉及行业基准、减排系数等重要环节特别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论证。二是制定先期减排配额奖励制度,给予早期参与减排行动的企业一定的配额奖励,提高企业参与碳市场交易的积极性。三是尽早启动配额分配赢得企业支持,及时开展数据计算、核准调整、政策宣贯等工作。

(五)畅通渠道倾听企业诉求

一是广泛听取企业意见和建议,通过门户网站、QQ 群、微信公众号等途径,及时公开信息,认真收集企业反馈意见并梳理分类,经技术支撑团队研究后,给

予专业性解答。二是正面回应企业诉求,及时组织现场答疑会,采用面对面的形式,从政策、技术等层面答疑解惑。三是主动服务,组织专家团队对问题相对集中的地区和行业上门答疑。

(六)有序推进配额履约清缴

一是营造宣传氛围, 利用QQ 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热线咨询电话等多种途径加强与企业沟通交流,开设微课堂,结合“6·13”全国低碳日主题活动,做好宣传与引导。二是稳定市场预期,针对市场出现虚假信息可能导致的配额价格无序波动等问题,及时出手,澄清事实,化解市场观望现象,促进企业加快履约进度。三是紧盯工作节点,按照“一周一批、每周分析”的部署,重点针对困难企业、陶瓷行业以及部分履约困难企业集中地区做好预案并积极行动。

四、工作建议

微信图片_20180322150124

(一)碳数据核算要明确、补充数据报告表要完善

一是进一步明确数据选取优先原则,特别是采用不同统计口或出现缺失的数据。二是进一步明确采用数据的一致性,鼓励企业采用实测值核算。三是进一步规范会计制度,尤其针对尚未统一计量单位的行业。四是进一步明确部分行业补充数据表核算边界。如,化工行业补充表格碳输入和碳输出的覆盖范围,而陶瓷行业的过程排放、移动源排放等数据可靠性存疑的,建议不纳入核算边界。五是进一步明确部分行业的核算定义和参数。如,电力行业供电量和供热量的定义、化工行业产品产量的折算系数。六是进一步明确报告表填写要求。如,增加纸制品、陶瓷、钢材等分规格主营产品的产品产量,电力行业区分循环流化床机组和备压机组,水泥行业应补充水泥产品产量、粉磨工段熟料使用量。

(二)第三方核查机构的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从福建省碳排放数据核查工作情况看,存在部分第三方核查机构能力不足、责任心不强、碳排放数据不够准确、对核算核查指南的理解有所偏差等问题,由此造成配额分配、履约工作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问题。对于因本地核查机构存在较大差距而产生的问题,亟需提高第三方核查机构的专业能力。同时,应加强核查机构的管理,出台核查工作指南,建立核查机构工作奖惩和淘汰机制。

(三)纳管行业企业控排能力有待提高

一是督促各企业加强碳排放相关的监测、计量、统计体系建设,及时、准确建立本企业碳排放数据台账,提前准备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报告。二是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组织管理人员学习碳交易原理、履约要求、碳市场运行方式、企业碳管理、碳金融创新等碳排放权交易的全面知识;落实业务人员掌握碳排放监测、报告、核算、履约系统操作等专业知识;鼓励员工参加碳资产管理师、碳交易师、碳审计师等方面的学习取证考试。三是建立问答机制,确保针对碳排放数据监测、报送以及核查中的技术问题,以及未来在配额分配的技术标准、注册登记系统使用规则、履约规则等问题得到及时准确的回答。

在把整个企业碳管理的框架搭建起来以后,就可以针对体系中各个岗位的职责进行培训。一般企业需要培训的对象分三类,决策者、数据记录者和碳管理专员。决策者主要学习和了解政策方向和市场动态,数据记录者主要研究核算体系以及数据的记录和报送。碳管理专员来说,则需要对碳市场的一切规则有更为细致的了解。

作为碳管理体系中的核心部门,其最基础的业务就是应对全国碳市场的监测报告核查(MRV)体系,MRV 体系中涉及到控排企业的工作包括编写并执行监测计划、编写并按要求提交排放报告,应对三方核查机构核查等。碳管理专员初期的培训内容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知识及政策背景;国家碳市场相关制度解读;监测计划的编写培训及实操;排放报告的编写及实操;三方核查应对及实操模拟;碳交易及履约实操模拟。完成培训后的碳管理专员至少应该能够独立完成上述的MRV 相关业务。

(四)碳配额分配方法有待改进

一是进一步改进现行分配方法,历史强度法存在“鞭打快牛”、受企业负荷率影响大等问题,难以真正做到鼓励先进,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出现先进企业配额缺口大、而落后企业配额盈余大的情况。二是进一步明确行业适用分配方法,如空分气体生产企业的配额核算方法问题。

(五)创新绿色融资、规范碳资产行业

福建省碳市场开市运行以来,出现个别投资机构散布市场不实信息、利用交易规则漏洞等扰乱市场行为。建议尽快研究出台碳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在政策法规层面上规范碳资产 、抵押、质押等行业的良性发展。

所谓金融就是以钱生钱,而碳金融则是以碳资产生钱。相关的业务包括碳资产托管,碳资产质押贷款,直接将碳资产拿到二级市场炒作等方式实现资产增值。其中,碳资产托管业务是指控排企业将碳资产托付给碳资产管理公司运作,碳资产管理公司承诺一定的收益。这种业务需要碳资产管理公司有能力通过碳资产在市场上谋取更多利益,对于公司的业务水准要求较高。

配额质押贷款比较简单,就是把配额作为一般资产质押给银行来获取贷款,这个业务碳资产管理公司只能充当中介的角色。另外,还可以将碳资产拿到二级市场炒作就跟炒股票一样低买高卖,风险比较大,可以控排企业自己操作,也可以托管资产管理公司操作。

除了上述基本金融手段,还可以实行跨境碳资产回购交易。即通过境内外双方以配额或CCER 等碳排放权作为交易标的,实现跨境的低成本融资。其中,包括配额/CCER 回购式融资。配额/CCER持有者向金融机构或者碳市场其他机构参与人出售配额/CCER,并约定在一定期限后按照约定价格回购所售配额,从而获得短期资金融通,这样可以体现碳资产的商品化和资产化属性,提升社会对碳资产的认可。

虽然碳金融相关业务是目前很多碳资产管理公司主推的业务,但是切忌操之过急。一是企业对碳市场了解还太少,在不了解什么是碳资产的情况下很难对碳资产管理公司产生信任。二是在目前政策还不明朗的情况下,就算配额交由碳资产管理公司托管,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出口,很有可能会成为亏本买卖。

在碳市场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快金融与碳资产的融合。碳市场的价格发现与融资功能需要金融行业的大力支持,高度重视金融与碳的结合,可以最大程度的获取收益;不断创新和丰富碳金融品种,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的碳金融体系,比如建立境内和境外的融资渠道,提供质押、债券、互联网、回购交易等多种融资方式,提供不同期限、不同速度的融资服务等;增强碳市场与绿色发展的“粘度”,因为碳市场和绿色发展粘性越好,碳市场对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越强。

作者:李 彦

来源:《宏观经济管理》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责任编辑:继电保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