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光伏“大佬”茂迪败走苏州

2018-09-03 15:49:30 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  点击量: 评论 (0)
苏州光伏产业于2006年开始起步,近几年保持高速增长,光伏龙头企业纷纷在此落户,其中不乏阿特斯、协鑫以及中来股份(300393 SZ)等明星企业。但与这些后来者相比,创建已近40年的台湾太阳能电池制造商茂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茂迪”)稍显落寞。

苏州光伏产业于2006年开始起步,近几年保持高速增长,光伏龙头企业纷纷在此落户,其中不乏阿特斯、协鑫以及中来股份(300393.SZ)等明星企业。但与这些后来者相比,创建已近40年的台湾太阳能电池制造商茂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茂迪”)稍显落寞。

茂迪位于苏州昆山的工厂已处于关停状态

近日,茂迪称因订单急剧缩减,选择关停其位于昆山的子公司茂迪(苏州)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茂迪苏州”)。8月24日,记者在茂迪苏州调查发现,该厂区已经处于停工状态,留守的员工告诉记者,停产之后,员工一部分跳槽到了周边其他企业,一部分则选择了返乡。

事实上,进入2018年,茂迪这家昔日全球第一大的太阳能电池制造商正在失去往日的光辉。董事长离职、裁员、停工、关厂等负面消息不断,其股价也从985元新台币一路跌落至10元新台币左右。

此外,茂迪还需面对正在被大陆光伏企业“蚕食”的全球市场,内忧外患之下,茂迪似乎走到了转折的十字路口。

裁员、停工、关厂

8月中下旬,茂迪苏州因订单急剧缩减,无生产安排,自2018年8月13日停产放假。

据悉,为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大陆市场,茂迪于2006年12月成立茂迪苏州,后者位于江苏省昆山市高新区可再生能源产业基地,于2008年9月顺利建成投产。一年后产能便达到了130MW。

8月24日,记者来到茂迪苏州生产地,与周边嘈杂的环境相比,其显得格外安静,在偌大的厂区内已经看不到工人生产的迹象。

记者从尚还留守在厂区门前的保安得知,厂区放假的消息一传出,周边的企业便到厂区来挖人,厂内的工人有的选择回老家,有的选择到周边工厂继续上班。而对于库存原料与生产设备,该保安表示已经陆续转移出去。

对此,茂迪回应称,为有效调整产能,以反应近期市场需求,集中生产的成本较为合理,在考量茂迪昆山厂有环保的区域性因素后,长期规划将以马鞍山厂与徐州厂为主。

但当记者致电该公司采访时,其位于台湾台南地区的办公室回应表示,发言人在外,不便接受采访。

据公开资料显示,茂迪苏州确实在2017年11月以及2018年4月因环保问题被行政处罚。

但是,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分析道,相较于前几年,太阳能电池的制造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已经大幅降低。与钢铁、化工企业相比,环境污染更是微乎其微。以环保因素关停工厂,实则借口。

目前,“5˙31新政”发布后,造成的影响是全球性的,茂迪也很难不受波及。加之目前行业内龙头效应初显,尽早撤退不失为明智之举。

不仅如此,目前越来越多的大陆光伏企业,例如隆基股份、通威股份加大扩张PERC电池产能,从而进一步限制了诸如茂迪等台资光伏企业的市场份额,而且生产成本随着技术的进步正在逐步下调。

上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国内的电池单晶PERC持续降价,一般单晶电池价格在1元/W,多晶常规电池价格已经跌破1元/W。

台资企业的电池生产线成本与大陆相比较高,关停部分工厂及生产线有利于企业止血。而且,受“5˙31新政”的影响,组件厂商的利润进一步压缩,其肯定会进一步压缩电池片等中游的利润。

实际上,记者注意到,这已不是茂迪第一次关停旗下的工厂。

2018年6月,为调整营运方向、降低成本,茂迪裁撤台南长晶厂,100多名员工被迫再就业。而在此之前,该公司于2017年10月便宣布裁掉切晶厂,当时约有200名员工受影响。

受到连续利空的消息冲击,茂迪的股价也是跌跌不休,昔日台湾“股王”的风采早已不在,近日更是出现10元新台币/股的历史最低价。

对此,财信传媒董事长谢金河曾指出,在10多年前,茂迪股价曾经暴涨到985元新台币,太阳能产业犹如印钞机般,吸引了企业争相投入。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曾经当红的朝阳产业,会做了10年以上的噩梦。

谢金河感叹,“台湾的太阳能产业这10年的辛苦之旅,只能用脸色惨白来形容。”

光芒散去

茂迪由台湾太阳能教父郑福田于1981年创办,而最开始的茂迪是以设计及生产高级测量仪器起家,并没有涉及光伏产业。

1999年,郑福田与同学左元淮一起成立了光电事业部。至此,茂迪开始生产晶体硅太阳电池,踏上了光伏的道路。彼时,在中国大陆,鲜有光伏电池企业成立。直到2001年,无锡尚德才建立第一条10MW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标志着中国光伏行业开启大规模商业化之路。

茂迪开工仅3个多月,电池效率就达到13%。1年后就开始盈利,3年后效率达到16%,赶上当时世界第一光伏企业日本夏普。

据悉,茂迪的光电事业部,短短几年间营收不仅从1亿元新台币暴增到153亿元新台币,也将茂迪股价推升至985元新台币的股王宝座。彼时的茂迪已为全球排名前十大的太阳能电池厂。

2006年,得益于光伏产业备受资本市场的青睐,茂迪开始涉猎大陆市场,茂迪苏州正是在此时成立。

与全球的光伏产业步伐一致,进入大陆市场的茂迪开始了“野蛮生长”,仅过4年,其太阳能电池总产能便达到1GW,当时排名全球第七位。

此后,茂迪的扩张脚步并没有停止,其产能于2014年增长至2.0GW,在2015年与联景公司完成合并后,产能跃升至3GW。茂迪一跃成为当时全球第一大专业太阳能电池制造商。

据了解,目前,茂迪电池总产能共约3.6GW,分别分布于台湾桃园、徐州以及马鞍山地区。

上述业内人士称,受困于2012年行业的寒冬期的持续影响,许多光伏企业对于国内市场的信心没有完全恢复,主要开始布局海外产能扩张,茂迪正是此时抓住时机切入进来。

但好景不长,随着郑福田以及左元淮两位创始人的相继辞世,茂迪似乎迷失了方向。

公开资料显示,2018上半年太阳能电池厂家出货排名中,茂迪已被通威股份、爱旭等后起之秀超越。

而茂迪的财务数据更是将茂迪的“没落”体现得淋漓极致。从2014年开始,茂迪就一直在亏损的边缘徘徊。其2017年财报显示,2017年营收约为231.89亿元新台币,较2016年289.63亿元新台币下降了20%。

进入2018年,茂迪依然持续亏损。茂迪第二季度营收下滑至44.19亿元新台币,同比下降21.05%。归母净利润亏损20.75亿元新台币,每股亏损3.85元新台币,导致累计亏损逾资本额二分之一。

如何自救?

除了低迷的业绩,茂迪的管理层似乎也并不稳定。近期,该公司仅仅上任约两年的董事长张秉衡选择辞职。

追溯茂迪的历史发现,张秉衡是茂迪董事长任期最短的一位。张秉衡的离开迫使曾于2016年卸任董事长的曾永辉二次掌舵茂迪。

茂迪表示,曾永辉为茂迪创始股东之一,早期协助茂迪创始人郑福田一起经营业务,之后左元淮加入茂迪,3人共同创建了茂迪太阳能事业。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茂迪与联景公司的合作正是曾永辉促成的,正因此举,茂迪一跃成为当时台湾及全球第一大专业太阳能电池制造商。

不过,与2015年相比,现在的光伏市场已是物是人非。虽然国内正在经历“5˙31新政”带来的阵痛期,但是带来的影响是全球性的。而且部分光伏龙头企业的实力已今非昔比,完全有能力实现软着陆,而相较于实力较弱的台资企业,要谨防在此轮洗牌期中折戟。

从财报表现上看,与大陆其他光伏企业相比,台资企业略显逊色。

8月13日,晶科能源(纽交所代码:JKS)公布了截至2018年6月30日未经审计的第二季度财报。报告期内,太阳能组件总出货量为2794MW,相比2018年第一季度增长38.7%。总收入为60.6亿元人民币,相比2018年第一季度增长32.7%。净利润为9900万元人民币,相比2018年第一季度大幅增长26.5倍。

同为电池生产商的通威股份(600438.SH)2018年半年报显示,其实现营业收入124.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2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19亿元,同比增长16.14%。此外,通威股份在报告期内实现多晶硅销量0.87万吨,同比增长6.73%,毛利率为43.52%;太阳能电池的产销量约为3GW,同比增长66%,毛利率达到16.68%。

事实上,除了要面临来自大陆光伏企业的竞争压力,茂迪还要面对来自台湾同行业的冲击。

台湾中央通讯社的报道称,台湾三大光伏制造商昱晶能源、升阳光电、新日光之间的合并将于10月1日完成。据悉,这次合并于2017年10月首次宣布,合并后成立联合可再生能源公司(UREC)。届时,茂迪如何与之抗衡,未来又该走向何方?这正考验着茂迪管理层的智慧。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责任编辑:蒋桂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