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亦楠研究员:科学的水电开发也是生态工程

2017-12-12 11:00:08 大云网  点击量: 评论 (0)
王亦楠研究员:科学的水电开发也是生态工程

  作者:王亦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众所周知,在江河上修坝建库、调蓄江河径流,必然会对江河的生态系统产生影响。近年来,人们在思考以工程为主的治水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了"生命之河"和流域综合管理的理念。

  在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千年大计的当下,我国还需不需要大力发展水利水电?建设水利水电工程一定会破坏江河的生态环境吗?

  单从发展清洁能源角度认识水电不全面

  目前除了修建水库大坝,人类还没有其他手段解决天然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因此,水库大坝的最重要作用不是发电,而是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这个最大难题。目前世界20%的人生活在缺水地区,预计到2025年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将增至48个,涉及全球30亿人口。

  即使不利用水库大坝进行发电,也必须建设足够的蓄水水库,把丰水期可能造成灾害的洪水储存起来,变成枯水期的宝贵资源。很多时候,水力发电只是水库建设的副产品,因为大型水库在蓄积水资源的同时也蓄积了大量势能,在放水过程中若不把这些能量用来发电,会对水库设施和下游边坡造成巨大压力。因此,单从发展清洁能源的角度来认识水电并不全面。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大型水电站都是同时解决水资源和能源问题,有时前者甚至比后者更重要。

  良好生态环境得益于水利水电的充分发展

  联合国一项调查显示:除特例外,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往往与该国的水库蓄水能力、水电开发程度成正比。具体表现为:发达国家的人均库容和水电开发程度普遍都比较高,而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均库容和水电开发程度普遍都比较低。目前,世界人均库容为580立方米,发达国家平均高达3184立方米,而发展中国家平均仅为500多立方米;世界水电开发程度平均为35%,发达国家平均在70%以上,而非洲地区水电开发程度还不足8%,我国和印度分别为39%和20%。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水电和水资源开发程度越高,经济越发达,生态环境也越好。多瑙河、莱茵河、哥伦比亚河、密西西比河等大江大河都进行了梯级水电的充分开发,江河生态环境不仅未被破坏,反而成为世界公认的风景胜地。在瑞士,不论河流大小和落差高低都千方百计地加以利用,通过沿山修建的长隧道和管道,将高山溪流分散的水能资源,集中到一个水库后充分利用。

  加快水利水电建设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当务之急

  水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和水情。人均水资源短缺、天然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在我国尤其严重:一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二是水资源空间分布非常不均,且与人口、耕地和生产力布局极不匹配;三是年内降水量分配极不均匀,水资源量中大约2/3是洪水径流量。

  尽管我国实施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但要从根本上改变水资源严重短缺、洪涝灾害频发的问题,最关键的措施就是尽快兴建一批蓄水调控工程,增加各流域汛期的蓄洪能力,从而增加可利用水资源的总量。可见,加快水电建设、提高蓄水能力,不仅仅是清洁电力发展的需要,更是防洪减灾和保障水资源安全的迫切需要。

  从另一个角度讲,科学的水电开发本身就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兼得的生态工程,对我国江河保护贡献卓著。1999年小浪底工程建成后,通过上下游联合调度,保证了河流的基本生态流量,有效恢复了中下游河道及河口湿地的生态;同时,针对黄河河槽的泥沙淤积问题,通过水库调水调沙,有效提高了黄河下游河道的行洪能力,大大减轻了洪灾和凌汛灾害。类似以生态保护为目标,实施科学合理调度、修复河流生态、维护河流健康的水利水电案例不胜枚举。

  建设生态文明,我国水电水利工程的大力发展不容耽搁,对于工程本身存在的技术或管理问题,需要且能够依靠"改革+创新"来破解,而不是将"绿色"和"发展"截然对立起来,走入"生态愚昧"的认知误区。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09日 09版)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