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中广核的动力之源

2013-11-21 10:10:57 《科技日报》  点击量: 评论 (0)
原子核聚变和核裂变都能放出能量——核能,核能可用于发电。铀是核裂变的燃料,1公斤铀全部裂变放出的能量是等量标准煤燃烧的270万倍。正是这与众不同的燃料,让核电厂建设有了大不同,成为牵动世人眼球的
       原子核聚变和核裂变都能放出能量——核能,核能可用于发电。铀是核裂变的燃料,1公斤铀全部裂变放出的能量是等量标准煤燃烧的270万倍。正是这与众不同的燃料,让核电厂建设有了大不同,成为牵动世人眼球的超级工程。
  当中国政府向世界郑重承诺减排,当我国把核电作为能源发展的战略选择,当发展核能成为一种国家意志时,作为央企的中广核集团坚定地担当起了发展中国核电的使命。他们不但带来清洁能源,让我们的家园天更蓝水更清,而且让我国核电建设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更带动引领着我国跨领域跨行业的技术创新,共同打造“中国工程”。
  布局中国核电全产业链
  核电工程集高安全、高科技、多学科、跨行业等特殊性于一身,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国家的“名片”。







  中广核大亚湾核电站是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建设的,但中国并不想始终躲在核电大国身后。大亚湾核电站的土建和施工由国内公司完成,通过参与工程建设和管理积累了经验。岭澳一期是中国布局核电整个产业链走向自主的重要一步。中方坚持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虽然核岛和常规岛的主设备仍由外方总包提供,但一定比例的设备,包括部分核心设备必须在中国制造,外方所有技术必须无条件无偿转让,中方需要的任何数据,只需支付复印费即可获得。
  早期,中国的核电制造体系并不完善,工艺水平、技术水平和外方相差甚远。按约定,外方必须指导监督国内企业的制造工作,承担所有的技术责任、质量责任和保障工作。他们派出了大量技术人员,从车间改造开始,手把手地帮助中方构建流程,制定管理程序,实现过程管控和设备评定等。中方设备制造企业在手把手地学习中快速提升。
  为保证核电产业链的完整,当一些必需的技术文件没有国内企业承接时,中广核就会去动员制造厂来承接,让其以较好的投入产出比学到技术,其中不乏主设备供货商,更有多家是核岛供货商。
  岭澳二期成了产业链布局的“承重墙”。总投资达268亿元的岭澳二期项目总共包含230个系统,其中仅核岛就有各分系统70多个。安装管道长度达300公里,敷设各种电缆总长超过3000公里,所有设备重量达6万吨,设备件数达7.7万件,总共由284家企业提供。工程管理、工程设计、设备制造由国内企业为主承担,特别是核岛主回路系统、常规岛汽轮机、发电机等关键设备都是由国内企业为主制造。
  2005年12月,我国首座采用自主品牌改进型压水堆核电技术方案CPR1000的核电项目——岭澳二期开工建设。这个拥有两台装机容量为108万千瓦大型核电项目,拉开了我国核电规模化、批量化建设的序幕。2010年9月,岭澳二期首台机组投入商运,实现了我国百万千瓦级核电工程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自主运行,设备的国产化率已经从岭澳一期建设时期的30%上升到64%。
  引领调动全产业链协同创新
  核电站建设涉及设计、设备制造、施工等上下游几千家队伍,上万个工种和专业。对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产业带动、经济发展、人员就业,以致整个社会都有巨大影响。以一家公司之力显然不能完成如此大型复杂项目。对于中广核来说,通过自身的资源掌控能力和技术集成能力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打造中国核电工程,引领整个产业发展才是央企使命所在。
  东方重机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核电设备制造企业。刚接触核电产品是造一个直径只有1米多的钢管,计划3个月就完成,结果最终耗时一年。因为核级产品的制造过程要求非常严格,所有屏蔽等相关试验都要完成,每个过程都有业主、核安全局等机构见证。流程中任何一个步骤做得不全或准备不到位都不可继续。所有手续处理过程都要进行详细记录,以保证以后不管在核电站运营的哪个阶段,都必须能够从原材料到成品每一步追根溯源。在研发制造时即便成品没有问题,只要文件方面略有不完备,也不会被中广核放行。核级产品的研发制造完全颠覆了东方重机过去的管理概念,核安全文化逐渐渗人了东方重机。
  中广核在肩负国家赋予的节能减排、促进能源结构调整的历史使命的同时,还创造性地执行国家依托重大工程、促进国内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大决策,推动我国核电装备制造业实现重大跨越。
  和东方重机一样,一批装备制造企业从最初对核电完全陌生,逐渐成长为核电装备巨头,开始以“中国装备,装备中国,建中国工程”为己任,与中广核一起努力自主创新提高核电装备国产化率,倾力打造“中国核电航母”。
  中广核还发起了我国唯一以核电国产化研发为己任、以推动核电产业发展为目标的企业联盟——中广核核电设备国产化联合研发中心。这个联盟囊括了中国60多家顶级核电装备制造商,以中广核核电建设项目为依托,共同促进核电事业的长远发展。
  在联合研发中心平台上,有详细的核电设备国产化路线,核电建设积累的设备研发和生产的大量经验数据共享。设备制造的图纸、技术规格书以及以往的制造经验无偿提供给设备研发企业,让国内核电设备商节省了大量资金和成本,部分重要设备的国产化时间缩短了8—10年。一些成员单位遇到的生产资源不足、管理人员缺失、制造加工能力不足等难题,通过成员间的资源调配得以解决,实现了“同心协力,攻坚克难,共同提升”。以此为转折,百万千瓦商用核电站的国产化进程越发顺利,一大批国产化创新设备被成功研制,如自动焊技术、核电蒸汽发生器等。
  中广核还牵头组建了中国核电装备协同创新联盟,联盟由我国最具实力的装备企业、高校院所、工程公司和运营公司组成,以政府引导、需求牵引、技术推动为手段,实现研发、应用、推广协同运作。
  通过协同创新,我国核电技术研发能力接近了世界先进水平,而核电站建设、运行、管理水平则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核电设备制造能力和自主化水平不断增强。
  促建联合舰队打造中国核电品牌
  我国目前在建的核电项目居全球第一,中广核是全球在建核电机组规模最大的企业,未来订单很多,还要费力开拓国际市场吗?
  在中广核董事长贺禹看来,我国是核电大国毋庸置疑,但走出国门才是跻身核电强国的重要标志。从中国科技和产业发展的高度看,核电是大国实力的标志与象征。作为国际经济和政治角力中的重要一环,中国绝不应当缺席国际核电市场。
  我国核电技术已走了30多年,已掌握了核电的关键技术,核电设备的国产化率达85%。中国核电走到了最后的关键一步:树立自身核电技术品牌,走出国门。
  中广核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CPR1000+经中国核能行业协会评审,总体水平达三代核电技术水平,各项设计指标均满足我国最新核安全法规,以及美国和欧洲标准。可以说,这项技术已具有国际竞争力,为我国核电走出国门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中核、国核两家企业的技术也具备了走出去的条件。
  从引进国际先进设备、技术和管理起步的中广核,具有良好的国际化发展基础,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资本运营平台,加快开拓国际市场步伐。目前,中广核已与南非、白俄罗斯、泰国、越南、乌克兰等国签署相关合作谅解备忘录,并为泰国培养了第一批核电中高级管理人员,与土耳其、英国、马来西亚、波兰、保加利亚等国建立了多方合作、沟通、交流的渠道,建立自己的分支机构。
  然而,作为中央企业的中广核更多的思考不是自己如何走出去,而是中国核电应该怎样走出去。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贺禹提案,核电技术“走出去”应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去实施。呼吁以政府为主导,明确核电走出去的战略定位并理顺战略结构,加强对核电出口的统一组织和领导,整合所有资源,以国家行为综合运用政治、经济等多种手段,推动实施核电走出去战略,使我国核电技术在世界打响中国品牌。
  中广核已蓄势待发,做好准备到国际上建“中国工程”,发展清洁能源,造福人类社会。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责任编辑:何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