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巨星陨落!曾开启核探测与核能技术在我国深层空间的技术应用 临终之际仍在作报告
2018年11月4日,我国粒子天体物理和空间探测领域杰出专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党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王焕玉同志,在于合肥召开的“第二届射线成像新技术及应用研讨会”上做学术报告的过程中,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64岁。
这是他人生最后一场报告。王焕玉始终坚持在科研一线,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留给大家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今天身体不太舒服,没有办法把HXMT实验的成果全部报告完。
王焕玉,1954年12月出生在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1978年11月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毕业后来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1988年11月获得在职硕士学位,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8年3月至2001年4月担任粒子天体物理中心(原宇宙线与天体物理研究室)副主任;2001年4月至2003年3月担任高能物理研究所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副所长、纪委书记;2003年3月至2014年10月担任高能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
神舟二号飞船发射前与高能所同事在发射场合影(2001.1)
左起:王焕玉,陈和生,何泽慧,李惕碚,马宇蒨,张承模
获国家人事部等五部委联合授予的“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者称号”,在人民大会堂前合影(2007年)
王焕玉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兼任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核仪器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常务理事、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子学会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分会副秘书长等职务。因学术贡献突出,王焕玉获得过诸多荣誉,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突出贡献者”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王焕玉生前接受采访时曾说:“咱们国家搞第一颗天文卫星的时候,我们高能所有一个任务,就是x射线探测器的设计和研制。”
但是,王焕玉的研究领域在深空,听起来似乎不太“接地气”。
2013年12月,嫦娥三号成功落月,“玉兔”号月球车缓缓行驶在月球表面,它的机械臂上唯一的科学仪器——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APXS)便是他率领团队负责研制的。X射线谱仪利用携带的激发源,轰击月壤表面,对产生的元素特征X射线进行原位探测,通过分析获取月表元素种类、含量,为月球科学研究提供了原始数据。
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三号X射线项目组(2012.12)
“玉兔”车上的X射线谱仪,其性能功能指标在国际同类仪器中处于领先水平。如今,中国人已经通过“玉兔”拿到了月球的第一手数据,实现了重大突破。
而王焕玉的研究工作,大多是在国外封锁、国内缺乏参考资料,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
他曾这样回忆研制嫦娥三号卫星x射线谱仪的日日夜夜:“我们遇到的困难太多了,首先要克服月尘和极端温度困难。月球上温度从零上100多度到零下100多度,月球一昼夜是地球上的28天,仪器要在月夜14天里休息,又要月昼14天时工作。月昼高温下要对仪器进行热防护、热传导,保证热不死;月夜低温时要保证供暖,采用某同位素加热,这些都是世界探月史上第一次采用的技术,更开启了核探测与核能技术在我国深层空间的技术应用。”
在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现场评估中作报告(2014.10.20)
嫦娥三号正在取得丰硕成果时,王焕玉又赶紧投身下一项任务。2017年6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首颗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HXMT)“慧眼”。这个由中国人架设的自己的空间天文台,成功结束了我国在空间高能天体物理领域没有自主数据的历史,也是他及科研团队登上的新的科研高峰。
在卫星调试现场(2015.12月)
HXMT卫星有效载荷试验分队成立暨进发射场动员会(2017.4.13)
在慧眼卫星发射现场(2017.6.15)
据王焕玉的同事回忆,“慧眼”发射时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在卫星已装入火箭,立在发射架上时,酒泉卫星发射场却突然下起大雨冰雹,大家都不由得为卫星的安全担心起来。这时,王焕玉提笔写下一阕词——
《浪淘沙·雨中情》
大雨落漠边,雨雹相间。
硬X卫星挂塔尖。
中午星箭对接完,令人心担。
往事36年,气球肇端。
风雨拼搏苦与甘。
成功就在风雨后,星系苍天。
在目睹“慧眼”成功上天后,王焕玉动情地说:“它其实承载了几代人的期望,大大地突破了就是国外对我们的限制,使我们国家X射线空间探测的技术有了一个跨越式的发展。”
这时,他已在科研一线坚守了近40年。
1978年,王焕玉在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毕业后,他便来到高能所读在职研究生,主要学习粒子物理及宇宙线物理,做探测器和电子学系统的设计,进入航天领域后,又多学习了一项实验系统的高可靠设计,主要是研究粒子天体物理实验系统的设计和它的可靠性。此后,他很快与X射线结下了不解之缘。
X射线,是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的。在空间科学探测研究中,无论是自然物理现象基础研究,还是地外资源、灾害研究和国家安全应用研究,X/γ射线探测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手段。
“慧眼”升空让空间高能天体物理领域终于出现了来自中国的“观众”。该卫星填补了我国空间X射线天文卫星研制的空白,实现了我国天文观测由地面观测到天地联合观测的跨越,铸就了我国天文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王焕玉,跟几乎所有默默无闻奉献的科学家一样,他的名字对于我们太陌生了,我们知道他的方式更过于悲伤——直到网页上发出了他逝世的讣告,直到百科上他的名字和照片失去了颜色,我们才第一次听说了他的名字,也才第一次知晓了他的贡献!
有网友悲痛地说:我们不想再以这种形式知道您的故事和名字了……
这几日,中科院高能所刊发了多篇悼念和追忆王焕玉的文章,为我们还原一位工作中、生活中的科研巨星。电力君将《追忆王焕玉老师》(作者:李新乔)一文摘录(节选)如下:
我从2003年入所就认识王老师了,读研期间在所里的一些学术活动当中,经常能见到时任党委书记兼副所长的王老师的身影。我想,在很多人的眼中,王老师最大的特点就是和蔼、友善、丝毫没有领导的架子。他永远都是面带微笑地与每一位同事、同学打招呼,他好像认识所里的所有人,他的微笑令人感到非常的真挚而温暖,充满了亲和力。他也是我在食堂碰到次数最多的所领导。
我真正和王老师有了交集是从2007年博士论文答辩开始的,王老师作为我答辩的评委老师,那段过程中,王老师谦和仁善的学者之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从此,与王老师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博士毕业后去了美国杰斐逊实验室做访问学者,半年后,拿到了长期职位,回国办理长期签证。回所期间,我去拜访了王老师。当王老师了解到我在美国从事的是高能物理,并且正在犹豫是否就这样从天体物理转行做高能物理的时候,和我说了所里空间项目陆续立项,尤其是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简称“硬X”)项目正在进行背景型号研究,急需人手,他5月份要去美国招人。问我是否愿意回来参加到“硬X”项目中来。我考虑了一段时间之后,和王老师表达了我愿意回来为我们的空间项目出一份力的意愿。很快地,我加入了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项目组。那时,在“硬X”之前立项的,探月工程正在进行得如火如荼,王老师身兼所领导、“硬X” 工程地面系统和有效载荷指挥、探月工程载荷子系统负责人等角色。航天项目不比地面项目,有高风险的特点,只许成功不许失败。高风险就意味着作为指挥的王老师要承受巨大压力。而我们这支航天队伍,是在原来参加过“921工程”和“探月工程”的队伍基础上组建起来的,有航天经验的骨干只有寥寥几人,而王老师自己就是这几人中的一个。在做“九新”分析的时候,我们这支队伍几乎把“新”都占全了,每增“一新”就增一分风险,怎样将风险降到最低是摆在王老师面前的问题。为此,王老师的关注点渗透到了“人机料法环”等各个环节。在重重压力之下,每逢遇到问题,王老师永远都是亲临一线,事必躬亲。而在受到各级领导催进度、归零的时候,王老师却每每都是那个忍辱负重、承受最多的人。他白天是所领导,吃完晚饭就是项目负责人,几乎每天都和同事们一起加班到深夜,解决当天遇到的问题。
参加高能所职工运动会(2008.10.16)
......
引用王老师曾经说过的一句话:“终点就在那开始的地方”。如今,在圆满完成了多个空间型号任务之后,我们又有了新的开始: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卫星、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空间天文台等引领世界的型号任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我们继续前行!
王老师,这些年您太累了,您放心地安歇吧!沿着您指引的方向,我们将继续您未竟的空间探测事业。
在BEPC建成30周年研讨会的展板前(2018.10.22)
责任编辑:仁德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