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40年 | 我国火电发展四部曲

2018-12-19 17:22:35 电联新媒   点击量: 评论 (0)
序 曲新中国成立时的1949年,全国发电装机总容量仅为185万千瓦,年发电量为43亿千瓦,人均年用电量仅为9千瓦时。偌大的中国,这是一个多么

序 曲

新中国成立时的1949年,全国发电装机总容量仅为185万千瓦,年发电量为43亿千瓦,人均年用电量仅为9千瓦时。偌大的中国,这是一个多么积弱积贫的数字。

(来源:微信公众号“电联新媒” 作者:梁新怀)

1978年,改革开放序幕拉开之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已有5712万千瓦(其中火电装机占比约70%),发电装机缺口达1000万千瓦,这是一个共和国成立近30年电力发展的数字。

是年,改革的春风吹进了电力行业,为解决电力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极不相称的矛盾,以集资办电和市场价格机制解决电力短缺问题,成为电力改革的首选。

1988年,新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届能源部成立,我国电力发展开始进入千帆进发、万马奔腾的局面,截至2017年,电力装机猛增到17.8亿千瓦,其中火电装机11亿千瓦,占全国装机62.2%,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40年来,在电力发展如何适应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并破解一系列困境的问题上,我国火电奏响了安全文明发展、优质高效发展、低碳绿色发展、智能共享发展的“四部曲”。无论是政企分开改革、厂网分开改革、主辅分离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和市场化改革等,“四部曲”的主旋律始终伴随电力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

1第一部曲:安全文明发展——艰难卓绝的重生

上世纪80年代入职火电企业的员工都还清晰地记得,那时的火电机组绝大部分是20万千瓦及以下低效高耗能机组,少数30万千瓦机组还需进口。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和管理上的粗放,几乎所有火电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安全基础不牢固。各类恶性事故(人身死亡和重大设备损坏事故、火灾事故等)时有发生,特别是各种严重误操作事故频繁出现。

二是设备可靠性极不稳定。锅炉灭火、爆管频发、继电保护误动、自动装置失灵、强迫停运等成为电网调度十分头疼的经常性事件,机组等效可用率不及80%;有个代号为“440”的电厂被称为“时时停”电厂,有个机组连续运行不到7天的电厂被称为“礼拜”电厂,有个只有在有太阳时才能发电的电厂被称为“太阳电厂”。

三是文明生产普遍脏乱差。设备八漏(漏油、漏水、漏风、漏粉、漏气、漏烟、漏煤、漏氢)成为常态。突出的是车间零米、锅炉顶部、电缆沟和输煤系统等;以至于南方某新建电厂投产仅一年就被戏称为“远看像个新厂,近看是个旧厂,细看是个灰场”;有些老厂甚至有几十年都没清理的垃圾。

四是经济指标不理想。许多发电厂生产能力不能全面有效发挥,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调峰要求;相当一批电厂供电煤耗和油耗居高不下,1988年全国火电厂平均供电煤耗432克/千瓦时(其中有些1.2万千瓦及以下的火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甚至超过800克/千瓦时)。

1988年底,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作出了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决定。1989年起,全国各行各业都开展了治理整顿工作。能源部以此为契机,以火电厂为突破口,以“安全、文明生产达标”为抓手(也称“双达标”),结合电力生产的特点以及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要求,以“安全生产、设备管理、节能降耗、文明生产和科技进步”五项标准为考核内容。以 “安全、文明、经济” 三项指标和 “设备、管理和人员素质”三个环节为重点,在全国火电厂打响了持续5年、艰难卓绝的治理整顿攻坚战。

1989年4月,由能源部选定全国6个装机百万千瓦以上的大型火电厂为重点治理整顿电厂(即谏壁、姚孟、神头、大同、秦岭、锦州电厂),各网、省局抓20个,共计27个重点治理整顿电厂,总装机容量2141万千瓦,占全国火电装机的20%。无论从发电厂的分布,还是电厂的容量和作用,27个电厂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由此,治理整顿和达标工作在全国火电厂轰轰烈烈开展,许多企业把“安全、文明、经济”三项指标作为火电企业生产经营中最重要的内容。把整治设备作为突破口,主要成效表现在:

安全生产明显改善。全国火电厂安全无事故周期从力争100天到实现安全生产300天,个别甚至超过500天,尤其是重特大事故明显减少。

设备可靠性明显提高。最突出的是100多台国产20万千瓦机组,1988年的等效可用系数只有75.97%,1991年提高到80.25%,相当于增加发电能力85亿千瓦时。其中15个重点治理整顿电厂的50多台20万千瓦机组,1991年等效可用系数达到81.38%。发电设备非计划停用次数明显减少。1988年统计的133台机组,共发生非计划停用1050次,平均7.86次/台·年,1991年统计160台机组,共发生非计划停用757次,平均5次/台·年,每台机组平均减少将近3次。

文明生产迈上新台阶。谏壁电厂在短短的几个月内清除了包括文革期间遗留下来的垃圾上千吨。在相当一批电厂中,从进入电厂大门到进入车间大门,给人的感觉焕然一新,能够做到清洁、整齐,这与火电厂三年前脏、乱、差的面貌形成了鲜明对照。

节能降耗成效显著。1988年全国火电厂平均供电煤耗432克/千瓦时,l991年为424克/千瓦时,3年内下降8克/千瓦时。其中15个20万千瓦机组的重点治理整顿电厂,1991年平均供电煤耗为390.5克/千瓦时,比1988年20万千瓦机组平均煤耗下降6克/千瓦时。

基础管理得到了加强。在治理整顿和达标工作中,埋怨设备质量差、工程遗留问题多的情绪,强调客观困难的情绪逐渐减少;职工的荣誉感、使命感、主人翁责任感增强。许多电厂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基层班组,强化责任制,搞标准化建设,狠抓三基工作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安全文明生产达标”深入开展,1991年,处于不同起跑线上的27个重点治理整顿电厂基本实现安全、稳发、满发;其中唐山发电总厂、辽宁发电厂、牡丹江第二发电厂、天生港发电厂、河门口发电厂成为全国首批5家达标企业;太原第二热电厂、哈尔滨第三发电厂、望亭发电厂、邹县发电厂成为单独考核命名的4家达标企业。一批在治理整顿工作中成绩显著的邢台电厂、锦州电厂、富拉尔基发电总厂、徐州电厂、镇海电厂、姚孟电厂、九江电厂、秦岭电厂、大武口电厂、黄台电厂、重庆电厂、永安电厂均被予以表扬,同时,还有40多家火电厂申报达标。

安全文明生产达标工作不仅推动了各火电厂的全面工作,在其影响下,不少水电厂和供电企业也开展了达标工作。在随后的两年中,安全文明生产达标工作深入人心,并深得人心,成为各电力企业正常工作的中心内容。1993年,全国25万千瓦及以上装机容量的火电厂基本实现了“安全文明生产达标”。这一效果,不仅使随之而来的“创一流”工作顺理成章,而且为火电建设规模化高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第二部曲:高效优质发展——不甘人后的拼搏

1993年,成立仅一届的能源部被撤销,恢复成立的电力工业部在巩固和发展安全文明生产达标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原能源部提出的创建一流火电厂的设想和相关要求,制订了《电力行业一流火力发电厂考核标准(试行)》。

1994年6月28日,电力部在全国企业达标暨创一流工作会议上,命名华能大连电厂为全国第一个进口30万千瓦机组的一流火电厂。

随着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和电力工业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针对原有的一流火力发电厂考核标准(试行)部分条款需要修改和充实。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电力部于1994年下半年颁发了《关于电力行业一流火力发电厂考核标准(修订版)的通知》。1995年10月17日,长春热电二厂被电力部命名为国内第一家国产20万千瓦火电机组的一流火电厂。

一流火电厂考核标准与安全文明生产达标考核标准相比,考核内容更加全面,考核指标更加苛刻,考核方式更加严格,动态管理更加严谨。其中最显著的是增加了企业两个文明建设成就、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人员效率、环境保护、财务管理等。如电力工业部关于《命名一流火力发电厂》的通知电综[1997]546号,除命名山东辛店发电厂和沈阳沈海热电有限公司为“一流火力发电厂”外,针对辽宁铁岭发电厂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一流火力发电厂的标准,但由于该厂在执行新厂新办法方面走了弯路,对该厂延长一年的考核期,届时委托东北电力集团公司再进行一次复核,报部批准后命名。同时,对在创一流火力发电厂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江西贵溪发电厂和湖南耒阳发电厂给予通报表扬(耒阳电厂在1998年被命名为长江以南第一家一流火电厂)。

创一流是促进火力发电厂安全、文明、效益、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的有效手段,更加注重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使企业建立起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形成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和减人增效机制,进一步提高火电厂的安全经济运行水平,使火力发电厂能够成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电力企业。

199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电力公司,与电力部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拉开了电力工业政企分开改革的大幕。从1998年开始,一流火电厂由国家电力公司命名。国家电力公司把创建国际一流火力发电厂工作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继续深入开展。

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火力发电厂管理,更好地引导和鼓励火电厂坚持国际一流的目标,国家电力公司于2000年制定下发了《关于创建国际一流火力发电厂考核标准(试行)的通知》(国电发[2000]543号)。

2002年,华能大连电厂、山东邹县电厂、浙江北仑电厂获得国家首批国际一流电厂称号。

开展创建国际一流火力发电厂的重大举措为促进火电厂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尽快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被实践所证明是科学有效的企业管理手段。通过坚持不懈的创一流工作,火力发电厂的面貌以及生产、经营、管理、两个文明建设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2003年,以国发5号文开启厂网分开改革为标志,全国火电厂分别划归央企五大发电集团、地方各电力集团和其他各类市场主体。面对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和同质化竞争的巨大挑战,各大集团纷纷在“跑马圈地”、规模化快速做大的同时,均把“创一流”作为提升管理、提升竞争力的首选。华能、大唐、华电、国电、国华等发电集团均以不同主题切入“创一流”活动中,以集团名义制定颁发了各具特色的创一流管理办法,许多新的管理理念在创一流实践中得到验证。其中对标管理成为最成功有效的抓手,以设备可靠性水平为标志的优质发展、以能效综合水平为标志的高效发展成为最显著的特征。安全“零事故”、作业“零违章”、操作“零差错”、机组“零非停”、设备“零泄漏”、排放“零超标”、服务“零投诉”等,成为火电厂创一流追求的新境界。

随着大电厂、大机组、高参数、高自动化火电厂越来越普及,我国火电在规模和管理上已跃居世界前列。根据中电联每年发布的火电机组可靠性统计数据以及能效对标报告,在单机100万千瓦及以上容量等级的火电机组容量占比达到10.2%,30万千瓦、6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分别占火电总装机容量的34.7%和34.5%,2016~2017年,全国主力发电机组等效可用系数均在90%以上;各类型机组年平均非计划停运次数降至0.5次/台·年以下;全国纳入可靠性统计的1000兆瓦等级火电机组91台,均为燃煤机组,等效可用系数为92.72%,同比提高了1.11个百分点;600兆瓦等级火电机组489台,也均为燃煤机组,等效系数同比上升0.68%。

同时,火电机组能效水平持续提高。2017年底,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火电厂供电标准煤耗309克/千瓦时,比1978年降低162克/千瓦时;厂用电率4.8%,比1978年降低1.81个百分点。煤电机组供电煤耗水平持续保持世界先进水平。中国大唐凭借卓越的技术实力在山东东营百万千瓦世界首例单轴六缸六排汽二次再热项目中,集成应用多项首创关键技术,设计供电煤耗258.72克/千瓦时,为当前世界同类最好。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火电技术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自主创新能力和装备国产化水平显著提升,超超临界机组实现自主开发,火电生产在高效、清洁、低碳方面等多项自主关键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责任编辑:售电小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